古人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你认为淮河的地理位置重要吗?为何古代南方政权要拼死守卫呢?

陈韬


“守江必守淮”,这里主要指江淮平原。这个说法自然有其道理,一方面源于长江防线的天然漏洞,另一方面则源于淮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只要能够守住淮南地区,南方政权便可偏安一隅,甚至北上争雄,如东晋;而一旦丢失淮南地区,南方政权通常只能有招架之功,如东吴。

为什么“守江必守淮”?只因长江防线并非万无一失

北方政权想要渡过长江南下,无非长江上、中、下游三种选择,走长江上游就是攻打四川盆地,但是需要突破秦岭、剑门关等天险,道路崎岖南行、关隘众多难攻,并非最优选项,因此大多数政权南下统一都会选择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突破口,而南方政权想要完全守住长江中下游,则有以下两个问题:

△江淮地区周边形势

1、长江中下游防线漏洞太多。长江中下游地区绵延数千里,江面虽然宽阔无际,但并非全是水流湍急的天然屏障,有许多地方都是易攻难守的突破口,如采石矶、瓜州、田家镇等地。如果南方政权想要沿长江一线设防,如果处处设防,兵力根本不够,难以防守;可如果仅在重要地区设防,北军又可随意寻找水流较缓的地区作为突破口。更何况长江北岸同样有很多之流汇入长江,北方军队便可乘船由此入江,如此一来,显然是防无可防、防不胜防的尴尬局面。

△南方重要城市距离长江过近

2、南方经济政治中心距离长江太近。如上图所示,南方政治经济中心基本都在长江边上,亦或是距离长江并不远的地区,且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并无天险可供扼守,一旦长江防线被突破,江南政权将根本没有缓冲,北军可迅速杀至城下,随之而来的就是政权的全面崩溃,从南唐到南宋再到南明无不如此。

因此,南方政权想要划江而治,不论是求存,还是意图争霸,仅仅驻守长江防线是根本不可能。在长江以南无法获取缓冲区的情况下,南方政权便只能选择将防线北移。

淮南地区的重要战略作用,襄阳、合肥、扬州为何如此重要

在古代,淮河水量同样极为充足,宽阔的河面同样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且江淮平原支流密布,南军可以利用密布的水道迟缓北军的进攻,再辅以游兵骚扰,这将会使以骑兵、步兵为主的北方军队叫苦不迭。等北军客服千难万险来到长江边上,早已是强弩之末,而南方政权则可以依靠就近补给,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反扑。

当然,驻守江淮地区同样有轻重缓急,一般情况下北军想要突破江淮防线,襄阳、合肥、扬州乃是重中之重。

△襄阳的重要性

襄阳-随枣走廊:北军不善水战,想要先渡过淮河,再渡过长江,难度显然比较大,因此很多北方政权都选择了从长江中部地区入手,从淮河上游绕行,从南阳盆地迅速南下渡过长江,例如曹操征荆州、蒙元围襄阳等。不过由于南阳东北的伏牛山脉并不连贯,形成了很多可以由大军通过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方城夏道”,因而很难把守,于是襄阳和随枣走廊便成为了南北政权争夺的焦点,一旦襄阳被攻破,北军便可迅速杀入江汉平原继而渡过长江;而一旦北军通过随枣走廊,向东则可由信阳杀入江淮地区,向南则可进入江汉平原。

△合肥的重要性

合肥:如果北军不选择走襄阳方向,那么沿大别山北麓向东南方向进军,或者从淮西地区直接向南,这同样是一个选择,如果选择走这条路线,那么合肥便成为了重中之重。从地理位置上看,合肥正好处在江淮地区的正中心,不论北军想要南下还是东进,都必须拿下合肥。

△扬州

扬州:如果北军选择淮河下游至长江下游这条线,那么扬州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相对合肥来说,扬州要更为靠近长江一些,但北军渡过淮河,杀入江淮平原,再杀到扬州城下,再想要攻破扬州城,难度实在太大。

因此,一般情况下,想要守住江淮平原,分别处于上、中、下三个地区的襄阳、合肥、扬州乃是极为重要的三个地区,只要这三个地区不丢,那么北军就拿长江防线毫无办法,而一旦这三个地区丢掉,那么江淮防线也就丧失殆尽。


香茗史馆


我认为“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是很重要的,并且也是很正确的。

南京被好多朝代都作为中国的首都,一但突破淮河,南京就会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境界。

并且长江的中下流的流速较缓,因此可以横渡的地方有很多,这也使得长江易攻难守。进攻方很容易绕过防守方的阵地,找到渡口并绕到防守方的侧面。因此长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是十分的有限。

因为在江南无法形成有效的战略纵深,就只能在江北寻找纵深。长江以北就有一条很重要的河流----淮河。从淮河到长江是淮南地区,也就是守江必守淮的淮,大体上包括了泗阳、蚌埠、合肥等地。

古代的淮河,泗水等水系比现代的要发达,水网发达对于北方的军队来说是一个障碍,作为进攻方,复杂的水系避免了直面北方骑兵的冲击,同时可以从后方不断地向前线输送支援。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观点,欢迎补充


历史中的故事


守江必守淮,虽然着眼点在淮河,重心却在长江。

任何一种防御体系都不会是孤立的堡垒或者防线,而是有着一定的战略纵深,能够为一线提供支援和回旋空间,即使如长城这般蜿蜒万里,规模宏大的防御工程,也是有点(长城要塞)、线(九边重镇)、面(华北腹地)组成的立体大纵深防御体系。依靠着这样的防御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挡游牧民族的整体南下的冲击。

(长城防线的背后是华北平原)

长江在中下游一带流速变缓,渡口众多,如游牧民族冲击长城防线一样,一旦北军在江北站稳脚跟,大江南北隔江对峙,千里江防处处都可能对方的突破口。只要北军在南岸建立一个据点,则大江之险则为敌我共有,所谓长江防线即功亏一篑。历史上,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都是如此。

三国时期的魏吴大战,是检验“守江必守淮”战略正确的第一块试金石。吴主孙权意识到长江北岸的淮南对于守卫江东的重要性,可是穷孙权毕生之力,数次带领十多万人马攻打合肥,虽然也占据了江北的一些城池,却始终不能将曹魏势力赶回北方,江淮一带因此成为两国拉锯的战场。这样造成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曹魏只要在淮南保留一支武装力量,就可以随时威胁到南京,让江东时刻处于紧张的临战气氛里,生产发展大受影响,最终被拖垮。

(逍遥津之战断了孙权独霸淮南的野心)

与长城相比,长江之所以作为防御前线很是脆弱,以致于不得不为长江防线再上一道保险,主要是因为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国南部的地形与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有很大不同。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不是一个连贯的地理区域,而是被分割成了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三角平原等5个相互区隔开来的地理区域,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经济腹地。这些地方,如果不是因为长江作为水运通道维系着联络和沟通,很容易就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古代交通不发达,如果长江水运优势被破坏,单单指望着南军翻山越岭,从而实现一体联动,形成有效的长江防御体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孙权为什么一定要偷袭荆州?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刘备集团占据着荆州、益州,等于占据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水陆交便,与东吴共享长江之利,意味着东吴的长江水运优势被蜀军破坏,一旦发生战事,会让东吴形成被动的“添油战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陆逊一直都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可惜刘备失去荆州水军后,残存的水军被刘备当成了偏师,用来防备江北曹魏,竟然将大队兵马移舟上岸,在密林里扎了营,从而给了陆逊破敌之机。

(东吴背盟偷袭荆州的背后也是确保长江防线)

所以,一旦其他势力也掌握有长江水运,对于南方政权来说不啻于哽咽在喉。太平天国西征时的主要任务即是占据江北的淮南地区,用以拱卫南京。安庆、庐州城破之后,南京与苏锡常一带日益局促,形同坐困之局,天国事业江河日下。

可是,如果把战线前移到淮河一线,则情形就大为不同了。虽然淮河比起长江,算不得天堑,但是有长江作为水运通道,就能够将南方分散的地缘势力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这样就形成了点(淮河流域的要塞,如寿春),线(淮河沿岸的要塞群)、面(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完备的防御体系。这样的一个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作为防御体系来说,才可算完备。

守江必守淮,在严格意义上,其实也不算全对,因为在历史上元军灭亡南宋就是从长江中游的襄阳、樊城一带打开了突破口,形成了顺流之下的兵家强势,南宋覆亡只在旦夕之间。所以,守江必守淮的同时,还需要借势于伏牛山、大别山等秦岭余脉的重要关隘,守住长江中游,确保长江水运的畅通。

(宋元襄阳之战是转折点)

如果再顺流直上,则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的北部的汉中山地,也借助地势打造一条防线,防止北军从上游突破。南宋与蒙元对峙40多年,所依赖的即是四川、襄樊、两淮所组成的完善的长江防线。由于蒙古人攻破了大理国,南北两路夹击四川防线,因此四川防线丢失的最早,但是依托于三峡复杂的地形,宋军还是守住了重庆以东的长江防线。直到襄樊丢失,长江中游防线告破,宋朝防御体系才最终被打破。

所以,作为南方偏安政权,为了能睡个安稳觉,必须要确保长江水运的畅通,从而利用整个中国南部的资源对抗北军。至于南方政权守住了淮河,形成了稳固的防御体系,可最终还是落得国破的结局,则涉及到民风、地理、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却不能因此否认这个说法。


而知而行


守江必守淮指的不是淮河,而是淮河流域或江淮地区。为什么要战线前推,因为

一是失去淮河流域,长江北岸直接暴露,可随时造船渡江。只要守住淮河流域,敌人既使仓促打过来,到长江北岸,也因仓促造船或找船而使战船技术不成熟而失败,典型如金主亮征南宋,赤壁之战等。

二是淮河流域有多条河流直接注入长江,也可从支流造船入长江,典型的如南宋守襄阳。

因此全面失去淮河流域,北方政权统一南方就指日可待了。


水畔人家宋


守江必守淮本身是没错的,但这个说法很容易误导人,因为南北双方争夺其实不是淮河而是淮南,准确的说是寿春。

历史上北方势力南下,只要寿春一丢,江淮之间的地区基本就守不住了,北方的兵锋会直指长江,剩下就是一锤子买卖,南方只要败一次就是亡国。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守江必守淮这个战略应该是近代的观念,南京作为民国的首都,如果仅依靠长江作为防御是远远不够的,炮弹可以打过江去,快艇也可以迅速通过,所以要扩大首都防御圈,向北一直到达淮河,在江淮之间设两条防线,以及徐州、苏皖主力战区,为的是增强防御力。但是在古代是完全可以凭借长江天险达到防御的目的,如三国时期的吴国~


拉風的漢子


从军事角度说,淮河是南北地理的分界线,也是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南方的政权往往建在南京或杭州,这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南方政权的政治中心。一旦淮河地区失守,长江以北被敌方占领,长江以南这里就很不安全了,所以南方政权必须全力争夺,以确保有一个战略纵深的地带。


清风徐来xzk


不讲中上游。单讲中下游长江的地理形状。

从上游九江安庆,到下游芜湖南京这一段长江走向,实际上是从西南,到东北向的近乎南北走向的陡斜线走向。在木划桨船和木帆船时代,水上越过天堑长江,实际上不是从北向南渡,而是从西向东顺溜而下的加速阶段,大兵团渡过长江并非难事。为了阻止敌军靠近江岸组织渡江,因此必须从淮河一线部署防御。所谓守江必守淮!


一滴入海4322056


这个淮不是指淮河,而是江淮地区。看看淮海战役就知道了,战役胜利后,老蒋被逼下野。


微笑的孟德


增加战略纵深。扩大回旋余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