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罰”和虐童有本質區別嗎?


“打罵罰”和虐童有本質區別嗎?

前兩天針對某大學教授關於“不打不罵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言論寫了一篇文章,令我非常詫異的是,文章的評論中竟然有很多人在支持對孩子“打罵罰”,這不,這兩天又爆出深圳“虐童”視頻,看得人一陣陣揪心,一把把灑淚。為什麼我一定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打罵和懲罰孩子?就是因為一旦承認對孩子“打罵罰”有其合理性,就猶如打開了人性的潘多拉盒子,所有的對孩子的暴虐行為都可以“以愛為名”,就連虐童的父母也一樣。

支持“打罵罰”的人無非有兩個論點,第一,認為不打不罵不罰,孩子就不能學好,有錯也不會改;第二,認為孩子從小不經歷這些教育,長大會很脆弱,經受不了挫折。

首先看第一種論點,“打罵罰”真的能讓孩子學好嗎?用暴力的方式一時讓孩子屈從,表面上看起來是順從了,聽話了,在他們的心裡也是這樣認同的嗎?據說有人做過一個調查,問孩子們“當做錯事被爸爸媽媽打的時候,自己心裡在想什麼?”答案是:改正錯誤;害怕;憤恨。沒有一個孩子在這個調查中選擇改正錯誤,有四成的孩子選擇了害怕,另外六成的孩子都選擇了憤恨。

當成人企圖用暴力手段“馴服”孩子時,卻不知只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惡的種子。

就像虐童視頻中的小女孩,被一次次摔倒在地,被一掌掌呼在臉上,被一下下抽在身上,她竟然連一滴眼淚都沒有,只是安靜地回到自己被拽起的凳子上,坐下,繼續寫作業。我看不出她的錯誤在什麼地方,更看不到她在被大罵之後有什麼改正的舉動,只看到一個被長期虐打已經麻木的靈魂。

而第二種論點,把“挫折教育”簡單粗暴地跟“打罵罰”畫了等號,無比狹隘地理解“挫折”的含義。如果認同只有對孩子進行打罵和懲罰,孩子長大才不會脆弱,難道是認定自己的孩子一輩子都需要承受別人的暴力對待嗎?殊不知“挫折教育”要鍛鍊的是孩子精神上的抗壓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而不是身體上抗擊暴力的能力,那樣還不如讓孩子直接學武術、拳擊來的直接。

當然也有把挫折教育做的很好的父母。他們讓孩子積極承擔事情的後果,支持孩子面對困難。每一年參加善行者50公里徒步活動都能看到有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走,這也是磨礪孩子毅力的方法。還有各種沙漠挑戰的親子活動,都是期望讓生活在城市中衣食無憂的小公主小王子們能夠面對和體會那些需要強大毅力才能夠完成的任務。


“打罵罰”和虐童有本質區別嗎?

而“打罵罰”帶來的後果又是什麼呢?不要說“打罵罰”和虐童不一樣,那只是程度的深淺而已,也許在虐童父母的眼裡,這就是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

前文已經敘述過,孩子不太可能在家長的暴力中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相反,經常被家長暴力“馴服”的孩子,最可能的是學會“暴力”本身。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他們最大的學習來源就是父母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同時能在新聞中看到虐待兒童和殺父弒母兩類新聞。當然,成年後用暴力反噬早年對自己施暴的人已是非常極端的行為,更有可能的事,經常被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暴力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以一種“媳婦熬成婆”的心理,認同“打罵罰”的合理性。

還有一類孩子或許並不會習得暴力,但卻會在成人的一次次暴力相待之下,成長為一個沒有自我,處處退讓,謹小慎微,極度敏感的人。他們會一直活在別人的要求裡,把迎合他人的意願,得到他人的肯定作為自己的目標。他們完全失去了自我,不敢追求自己內心的渴望,只能被動等待別人的“眷顧”;同時他們又對周圍的環境異常敏感,別人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能讓他們陷入不斷的自我懷疑中。

“打罵罰”和虐童有本質區別嗎?

借用尹建莉老師的話,一個用暴力對待孩子成年人,只是“穿西裝的野蠻人”。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對弱小的孩子施暴都是成年人最卑劣的行徑。如果父母還執著地認為“我打的是自己的孩子”,想想那個十二歲的弒母少年,他也認為“我殺的是自己的媽媽”。

據說最新的消息是,由於小姑娘身體上沒有明顯的傷痕,對她施虐的父母可能根本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那對父母也許心裡一直認為這是在“管教”自家的孩子,跟旁人無關,根本不會理會網絡上一邊倒的譴責聲,而以後小姑娘的日子又能好過嗎?已經在心理上造成的傷害又如何才能痊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