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試後,我們該做什麼?

每次考完試,我們都會格外關注成績,企盼我們的孩子能考出一個“好成績”,我們對“好”的渴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我們都忘了“好”的背後是什麼?

考完試後,我們該做什麼?

如果說成績是“果”,那麼這半個學期的學習付出就是“因”,有因才有果。想結出甜美的果實,果農會剪枝、澆水、施肥,用心管理,這些都是“因”。所以考完試後:

你可以分分計較,但計較的不應該是單純的數字,而是計較扣分背後的原因。

如果考了滿分,在恭喜孩子的同時,提醒我們的孩子,好好總結經驗,列出個經驗清單,從而沉澱、固化和內化這些經驗,讓它們在自己身上紮下根,發出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長成自己的血肉,變成自己的習慣,而不再是外來的經驗。尤其是那些班裡錯誤率很高、但是自己卻做對了的題目裡,會攜帶更多這樣的基因。

如果孩子有扣分,不管分數高低,我們都要緊緊抓住每一處扣分,沿著果尋找原因,每一分的身上都有一條看不見的線——

這一頭連著的是分數,

那一頭連著的是你平時的學習態度、習慣和行為。

你得順著分數這一邊的線頭,導出你平日的學習行為來。

考完試後,我們該做什麼?

第一、對照答案,仔細分析自己答案的偏差。

這個偏差是原則性的,還是非原則性的?

老師閱卷的評分標準和尺度是什麼?

或者說老師能原諒你的什麼,不能原諒你的什麼?

第二、還原當時的答題情境。

想想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你那樣思考問題、書寫答案。你一定要找到驅動你書寫答案前的一瞬間的那個念頭,否則你就無法修正它——修正,其實就是校正你的元認知。

第三、順著線頭繼續導,導出自己平日的一個學習行為——

你最初是在什麼情況下學習這個知識的?

你後來又曾經怎樣複習這個知識?

在這個知識點上,你有沒有出過錯誤?

為什麼過去沒有現在卻關鍵時刻掉鏈子?

為什麼你的改錯是無效的學習行為?

你的哪一個學習習慣很容易造成錯誤?……

我們都知道,影響一個孩子學習成績是多方面的,學習動力,學習意志,勤奮精神,鑽研程度,專注水平,聽課效率,複習效率,記憶效率,作業效率,學習計劃,考場發揮等等。所以只關注分數本身,只分析知識點本身,不導出自己平日的學習行為,都是無效的試卷分析。

不是所有的歸因都有道理,有些歸因貌似有理,其實不然。比如——

“我都會,就是太粗心了……”

其實,所謂“粗心”,看上去是表面的不經意、不小心,帶有偶然性,可背後一定有著其“必然性”在作祟。

第一、對知識掌握的熟練度不夠

我們成年人,做一年級的計算題,每一題其實對我們來說都很簡單,但是當我們在計時的情況下完成1000題,並不一定全對。如果平時經常做計算類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準;如果平時疏於做簡單計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錯誤百出。

第二、對知識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一些題目,孩子認為自己是會做的,因為平時做對過,只是考試錯了。但很可能是他們只看過1-2次,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細節不清楚。在考試有時間限制和壓力的情況下,人通常本能地選擇自己大腦中最先搜索到的記憶存儲,而這個記憶和認知很可能是錯誤和疏漏的。

第三、習慣有問題

很多同學寫作業不認真、不檢查、不喜歡打草稿、不肯寫步驟等,也都是習慣的問題。還有書寫習慣等,也會導致一些粗心問題。還有的同學做題喜歡跳步驟,不但容易錯,還會導致按步驟得分時得不到本應獲得的那些分。

第四、做題準確率不高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時,每個詞是一次輸入正確,還是不斷刪除修改?這個也是準確率的問題。如果平時做事力求“一遍做對”“每遍都提升”,關鍵時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對。這需要用心投入,反覆多次後才能成為本能。如果做錯了,覺得“沒關係”,常常會造成多次也無法做到比較好的狀態。

考完試後,我們該做什麼?

考完後,也有同學向洪老師訴苦——

“我已經很努力了啊,可是還沒考好……”

不能否定,有的同學的確已經很努力,但是還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對此,我深表理解和同情。耕耘不見得收穫,不耕耘一定沒有收穫。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兒。這個理由同樣很有迷惑性,甚至是麻醉性,因為它的言外之意是,我已經無可奈何了,我的時間都已經用完,你看我該做的也都做了,還能怎麼辦?然後就心安理得起來,或是怨天尤人,眼睛除了不盯自己,始終盯著別人。

我要問的是,說自己“很努力”的證據是什麼?

時間用完是不是一個可靠的指標?

學習的效率有沒有問題?

學習的質量又如何?

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好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那“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只是“偽裝後的心安理得”。因為任何低質量的勤奮,都是偽裝起來的懶惰。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的基本含義是目標達成,強調的是結果,而成長強調的是過程

成功是一種外在的社會考量,成長則是內在的生命指標

成功有時候需要很多的外在機遇,是片段性的,但成長是終身的,是一種心態和一種狀態。

考試始終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道小關卡,真正能讓孩子走得更遠的是自身擁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家人的關愛與支持。

請不要和問題站在一起,打敗孩子;

請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