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進一步加快衡水農業轉型升級的對策思考

中央要求新常態下經濟實行換擋,但農業不能減速,必須穩定提質增效。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轉型升級也做出了深刻闡述,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所以,為了應對新挑戰、開創新局面,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儘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受經濟新常態影響,衡水農業整體發展環境更加嚴峻,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農民增收趨緩,農業增效難度加大,農業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與此同時,人們對綠色優質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更高。為確保農業健康持續發展,儘快把我市由農業大市建設為農業強市,必須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調結構、轉方式,加快推進我市農業轉型升級。

一、有利條件:

衡水市以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統領農業經濟工作,農業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糧食產量連年增長、供給充足。現有農業產業格局良好,為農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全市耕地870萬畝,人均近2畝,糧棉油佔有量均居全省第一,瘦肉型豬、肉奶牛、蔬菜、瓜果四大農業特色產業基本形成,產量連年持續增長。2016年肉類產量37.4萬噸,禽蛋30萬噸,牛奶13萬噸,蔬菜403.5萬噸,瓜果166.4萬噸;糧食產量穩定在35億公斤以上。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2016年實現產值286.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66.7%。

(二)農業區域佈局逐步優化。圍繞衡水“一樞紐、四基地”的定位,積極打造京津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建立完善了各市縣區的農業區域佈局,“五線十片”漸已成型,農產品基地建設效果顯著,農產品種植生產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品質結構各方面嚴格管控,湧現了一批知名品牌。

(三)農村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農村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尤其是“三權分置”改革,促進了農村要素流轉加快。我市農村土地流轉在全省首屈一指,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基礎和注入了活力。

(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園區大量湧現。作為現代農業生力軍,龍頭企業、農合組織、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茁壯成長。2016年底,我市的重點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5家;市級37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3812家(國家級示範社23家,省級示範社155家,市級示範社322家);家庭農場5907家(市級示範101家,縣級示範220家)。全市農業園區291個,其中省級12個,市級53個,縣級22個。這對於我市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都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五)農民增收穩步提高。農業新業態、新功能不斷湧現,農村三次產業融合深入發展,極大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67元,2016年,達到了10069元,五年間增長了3902元,增長率13%以上。

二、制約因素:

但相較於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以及人民快速提升的消費需求, 在全市農業轉型升級進程中,在投入與產出、數量與質量、成本與效益等多個環節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問題和突出矛盾。

(一)全市農業產業結構不完善, 種植業佔比偏高,糧食比重偏大,糧經二元結構問題突出;休閒旅遊農業新業態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種養業循環不暢、無法實現優勢互補問題凸顯, 養殖業對水資源汙染嚴重。

(二)農業持續發展遇到極大挑戰。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汙染、土地資源的退化, 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不過關等諸多問題,加之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 使得老齡化、空心化、兼業化問題顯現,造成農村勞動力結構嚴重不合理, 從某種程度上看, 也增加了農村勞動力成本,為當地農業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改變目前的局面, 將直接影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現代化農業進程發展不到位, 目前仍舊與傳統農業並存。 縱觀我國農業現狀, 農業成本要遠高於發達國家, 我市情況同樣如此,對農業效益帶來很大壓力。雖然當前農機技術已經上升到了新高度、農機設備已經在逐步換代, 但技術推廣還未深入到每個農戶手中, 致使出現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不高, 變相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 對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到位。

(四)從目前全市農業經營主體結構來看,雖然新型經營主體在蓬勃發展, 但絕大多數還是小規模經營,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此外, 農產品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雖然已初步形成, 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做到農業市場化, 眾多農戶仍具有較強的跟風性, 常出現產出過剩、供大於求的問題。

(五)全市整個農業生產鏈尚不健全, 在生產、加工、流通及消費全流程方面並沒有完整、流暢的體系, 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效果。

三、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基於我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快推進農業多業態多功能並重發展。

農業單純的生產功能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必須從廣度和深度來擴展開發農業的功能。進一步創新農業生產經營理念,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拓展其生態保護、能源原料、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大力發展生態、文化、休閒、觀光新型農業,不斷調整、完善農業產業區域佈局和產業基地建設,形成專業化立體化格局,不斷提升精品農業品質,滿足當今人們的多元化需求,將資源性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 進而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與統一。

(二)加快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

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拓展農業功能的必然選擇。所以應延伸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讓三產融合成為拉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隨著城鄉一體化深入發展,應著眼於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聯結和融合,以現有的農業產業鏈、產業帶、產業群為基礎,走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路子,真正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流通服務水平,切實建立起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體系。一是通過內部融合拉長產業鏈條。即把種植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等進行整合,建設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二是外部融合整合產業鏈,即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連接和互相滲透,切實建立一批現代食品業、旅遊農業項目。

(三)加快推進農業創新驅動戰略升級。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集約化經營,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傳統農業,提高技術裝備農業水平,開發農業生產潛力,增強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和生產效益。首先,大力發展科技密集型農業,加大對農業基礎裝備的投入力度,不斷髮揮科學技術對現代農業生產帶來的積極促進作用,積極推廣集約化種養,增強農業產品安全生產、綠色生產方面強化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其次,加速建設現代食品工業,將高新技術大量應用於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再次,依託“互聯網+農業”建立農業信息數據庫、田間管理自動化、農產品信息服務等,實現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效率。最後,用科技武裝新時代職業農民,培養創新主體。開展農業科技入戶示範活動,培養農村高素質勞動力,組建農技推廣服務隊伍,培養造就一批農民技術服務員,為全市農業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服務支撐。

(四)加快推進新型農業建設步伐。

發展以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循環農業等為主的新型農業,這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一是通過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可控化程度,擺脫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生產狀況,科學利用土壤、溫度、光照、水、氣等自然因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產出效益率。二是通過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的現代農業,加強品牌化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建立區域農業循環經濟圈,促進農業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大力加強農業汙染的綜合防治,重點解決好農業廢物循環利用的問題,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雙贏。

(五)加快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轉型根本在於經營主體的轉變以及經營管理體系的轉變,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是重要一環。在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流程,建立起依法、自願、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引導農民投身到土地市場化交易中,不斷將宅基地、林地使用權、自留地等集體資產全面盤活,加快土地向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規模基地和專業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減少種養業農戶數量,推動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的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升農業經營能力。

(六)加快推進要素配置方式轉變,構建現代農業資源要素市場。

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生產要素市場化進程,提升農產品市場和土地、資本、信貸、技術、人才等農業要素市場建設水平,我市是京津冀農產品基地,除了供應本區域之外,還應加快農業外向型發展,培育一批農業投資公司、農業發展基金、大規模農業集團公司、農產品國際貿易綜合商社、農業跨國公司和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開拓國際市場。加強農業跨區域合作,鼓勵和組織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新興戰略性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與組織化水平,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政府應從政策層面積極引導社會投資進行農業開發,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作者系中共衡水市委黨校經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