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进一步加快衡水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中央要求新常态下经济实行换挡,但农业不能减速,必须稳定提质增效。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转型升级也做出了深刻阐述,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所以,为了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受经济新常态影响,衡水农业整体发展环境更加严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民增收趋缓,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人们对绿色优质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高。为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尽快把我市由农业大市建设为农业强市,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推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

一、有利条件:

衡水市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领农业经济工作,农业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供给充足。现有农业产业格局良好,为农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耕地870万亩,人均近2亩,粮棉油占有量均居全省第一,瘦肉型猪、肉奶牛、蔬菜、瓜果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产量连年持续增长。2016年肉类产量37.4万吨,禽蛋30万吨,牛奶13万吨,蔬菜403.5万吨,瓜果166.4万吨;粮食产量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286.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6.7%。

(二)农业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围绕衡水“一枢纽、四基地”的定位,积极打造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立完善了各市县区的农业区域布局,“五线十片”渐已成型,农产品基地建设效果显著,农产品种植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品质结构各方面严格管控,涌现了一批知名品牌。

(三)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尤其是“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了农村要素流转加快。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在全省首屈一指,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注入了活力。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园区大量涌现。作为现代农业生力军,龙头企业、农合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茁壮成长。2016年底,我市的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5家;市级37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812家(国家级示范社23家,省级示范社155家,市级示范社322家);家庭农场5907家(市级示范101家,县级示范220家)。全市农业园区291个,其中省级12个,市级53个,县级22个。这对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五)农民增收稳步提高。农业新业态、新功能不断涌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深入发展,极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67元,2016年,达到了10069元,五年间增长了3902元,增长率13%以上。

二、制约因素:

但相较于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快速提升的消费需求, 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在投入与产出、数量与质量、成本与效益等多个环节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和突出矛盾。

(一)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完善, 种植业占比偏高,粮食比重偏大,粮经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休闲旅游农业新业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种养业循环不畅、无法实现优势互补问题凸显, 养殖业对水资源污染严重。

(二)农业持续发展遇到极大挑战。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土地资源的退化, 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等诸多问题,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使得老龄化、空心化、兼业化问题显现,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 从某种程度上看, 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成本,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目前的局面, 将直接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化农业进程发展不到位, 目前仍旧与传统农业并存。 纵观我国农业现状, 农业成本要远高于发达国家, 我市情况同样如此,对农业效益带来很大压力。虽然当前农机技术已经上升到了新高度、农机设备已经在逐步换代, 但技术推广还未深入到每个农户手中, 致使出现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 变相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 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到位。

(四)从目前全市农业经营主体结构来看,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在蓬勃发展, 但绝大多数还是小规模经营,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 农产品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已初步形成, 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农业市场化, 众多农户仍具有较强的跟风性, 常出现产出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

(五)全市整个农业生产链尚不健全, 在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全流程方面并没有完整、流畅的体系, 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效果。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业多业态多功能并重发展。

农业单纯的生产功能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必须从广度和深度来扩展开发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拓展其生态保护、能源原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观光新型农业,不断调整、完善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专业化立体化格局,不断提升精品农业品质,满足当今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将资源性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 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拓展农业功能的必然选择。所以应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发展,应着眼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结和融合,以现有的农业产业链、产业带、产业群为基础,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真正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流通服务水平,切实建立起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通过内部融合拉长产业链条。即把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进行整合,建设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二是外部融合整合产业链,即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连接和互相渗透,切实建立一批现代食品业、旅游农业项目。

(三)加快推进农业创新驱动战略升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集约化经营,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提高技术装备农业水平,开发农业生产潜力,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生产效益。首先,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农业,加大对农业基础装备的投入力度,不断发挥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积极推广集约化种养,增强农业产品安全生产、绿色生产方面强化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其次,加速建设现代食品工业,将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再次,依托“互联网+农业”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田间管理自动化、农产品信息服务等,实现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效率。最后,用科技武装新时代职业农民,培养创新主体。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活动,培养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组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农民技术服务员,为全市农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

(四)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建设步伐。

发展以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这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一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可控化程度,摆脱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状况,科学利用土壤、温度、光照、水、气等自然因素,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率。二是通过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加强品牌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圈,促进农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大力加强农业污染的综合防治,重点解决好农业废物循环利用的问题,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五)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转型根本在于经营主体的转变以及经营管理体系的转变,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一环。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流程,建立起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投身到土地市场化交易中,不断将宅基地、林地使用权、自留地等集体资产全面盘活,加快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减少种养业农户数量,推动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农业经营能力。

(六)加快推进要素配置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市场。

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提升农产品市场和土地、资本、信贷、技术、人才等农业要素市场建设水平,我市是京津冀农产品基地,除了供应本区域之外,还应加快农业外向型发展,培育一批农业投资公司、农业发展基金、大规模农业集团公司、农产品国际贸易综合商社、农业跨国公司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农业跨区域合作,鼓励和组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新兴战略性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政府应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社会投资进行农业开发,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作者系中共衡水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