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榕城”福州,简称“榕”,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福州历史悠久,战国秦汉时,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之后,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

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

唐末,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本地人称之为平话(一说:百姓话(意为民间话,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读快点和平字的差别细微))。福州方言(闽东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福州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厨师们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闽菜世界闻名,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

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肉燕

是福州小吃中最精巧的一味。用猪肉捶打成茸,制成薄如纸的燕皮,再包馅成肉燕,可谓“肉包肉”,煮熟时温润剔透,也是福州宴席大菜“太平燕”的主角。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光饼

相传光饼是戚家军的行军干粮,工艺到位的光饼油光发亮,脆而微咸,嚼来有淡淡回甘。征东饼、福清饼、葱肉饼等都算是光饼的“里亲外戚”。

鼎边糊

配虾酥是老福州的地道早点。福州立夏旧时习俗家家户户抆鼎边糊,邻里互赠,以示常来常往“一抆就熟”。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蛎饼

福州早年的蛎饼名副其实,小海蛎做馅,有着浓郁的福州风味。油炸时很讲功夫,标准的蛎饼是四周酥脆,内里松软膨胀成“弥勒腹”。

佛跳墙

福州一道名菜,又名满坛香、福寿全。相传,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佛跳墙富含营养,可促进发育,美容,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乃进补佳品。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除此以外,虾油和青红酒堪称老福州饮食文化的精髓。

虾油,俗称”鱼露“,福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调味料,福州话”哈右“,闽菜常用的调味料之一。

青红酒最早可以追溯到闽越王,并且得益于喜庆,青红酒更多的用来款待客人、逢年过节自饮,或女子坐月子。一年酿造大几坛,入冬时就可以喝,一会儿肠胃跟手脚就温热起来,美滋滋的。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刚喝到青红多半轻视,毕竟刚入口的青红酒过分温婉,不够泼辣。于是一碗接一碗,毫不惜量,犹如酒神附体。但出门走两步,待微风一吹,顷刻间就要倒下,药效堪比“蒙汗药”。

但是习惯了这个量之后,建议配上蘸螃蜞酱的海蜇,一碗淡淡的清粥,必要有一碟老手艺炒的肉绒,松松绵绵,咸中有甜。还有橄榄、李干这四季不腻的零嘴。这才是福州味道的调调。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福建雨量充沛,多红黄土壤,具有种植茶叶的优越条件。

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是我国六大茶类,除主要为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外,其他五大茶类福建都有大量生产,且几乎每县都产茶。

吃喝玩乐过新年 — 福州行

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南唐时闽北已有“北苑御茶园”,饮茶风俗为全国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无茶”,形成独有的饮茶风俗。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