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蜀漢有機會問鼎中原嗎?

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蜀漢有機會問鼎中原嗎?

蜀漢的最大國家戰略是要恢復中原,那就必須要主動進攻曹魏。因為曹魏佔據了中原核心區,經濟和軍事上必須爭取;曹魏篡漢,伐魏是政治上的大義,蜀漢的正統地位和人心凝聚,都需要通過攻擊曹魏來達成。如果蜀漢整固了益州和荊州,最好的策略正如《隆中對》的方案,就是兩路出擊曹魏,一路出秦川,一路向宛洛。兩路的好處是可以讓曹魏分兵拒守,形成牽制。但重點是,兩路必須一虛一實,如果兩路都是主力,則沒有分化曹魏的力量之前,就先分化了自己的力量,這是不符合兵法精神和戰爭規律的。那麼問題來了,兩路中究竟是哪一路為虛?哪一路為實呢?

古代戰爭最大的難題就是後勤運輸和補給問題。蜀漢的糧草和兵員主要集中在益州的成都盆地,顯然,糧草運到岐山要經過千里的秦川和棧道,而運往荊州卻可以順江而下,二者的經濟性和時間成本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認為《隆中對》的策略應該反過來,偏師出秦川,主力由荊州攻宛、洛。秦川一線,運輸困難,但是易守難攻。可以用少量兵力以攻為守,也一樣能夠對曹魏的關中和長安,形成一個牽制和疲敝的作用,讓曹魏始終預留一支大軍固守長安一線。曹魏是不敢虛守長安的,因為在蜀漢有秦川地利的前提下,蜀漢進可攻退可守,隨時有可能由虛變實,暗中增兵,突然主攻秦川方向。荊州的特點是轉運方便,缺陷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難守有兩個含義:其一,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其二,三方勢力交織的地方,攻曹魏時,東吳有機會從背後偷襲。既然難守,不如以攻為守。成都盆地作為穩定的大後方,長江漢水作為最佳的運輸通道,將大軍駐紮在荊州一線,把荊州作為攻擊的前沿陣地,從後勤保障的角度,無疑是最高效的選擇。這便又形成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重點是進攻的同時,要預留一個預備隊在荊州的大後方,防止東吳的偷襲。關羽進攻曹仁時,其實是預留了2萬的預備隊防守後方的,沒想到的是劉備的小舅子糜芳連個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投降孫吳了,這還是用人不當之故。因此對於蜀漢方來說,不僅要預留兵力防備東吳,關鍵留守的將領要忠誠能幹。

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蜀漢有機會問鼎中原嗎?

假設蜀漢在荊州有嚴密的佈局和實力,孫吳便沒有理由和機會從背後偷襲。因為,假設孫吳使用小量的兵力襲擾荊州,那麼必然是雙方的長久拉鋸,你爭我奪中,蜀漢據上游擁重兵,孫吳並不見得佔到便宜。如果孫吳對荊州用重兵,雙方將會形成對峙的局面,這無疑最得利的將是曹魏一方,而孫吳據下游將最不利。在魏強蜀吳弱的前提下,蜀吳任何一方,都不能短時間輕易獨吞荊州,那麼雙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雙方聯合進攻曹魏。蜀漢攻宛洛,東吳攻徐州或者合肥,蜀漢的偏師出秦川,如此曹魏將處在腹背受敵疲於奔命的境地。假以時日,形勢必然會不斷向不利於曹魏的方向演變。即使孫吳擔心蜀漢據有上游不利於己,同時認為己方攻擊平原地形的徐州事倍功半,選擇坐山觀虎鬥,不主動攻擊曹魏。那麼蜀漢一方也可以選擇重兵拒守荊州,靜觀天下變局。蜀漢方在秦川和荊州的兩個戰略方向上,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這在三方博弈中,仍然是佔有戰略主動的一方。

可惜的是,當蜀漢在整固漢中時,荊州在混亂中快速丟失,這個結果根本就不在蜀漢高層的戰略規劃中,屬於意外情況。隨著荊州的丟失,蜀漢失去了最佳的前沿陣地和出川通道,也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最終被鎖死在千里蜀道的崇山峻嶺中,基本失去了問鼎中原的資格和實力。

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蜀漢有機會問鼎中原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