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復有詩書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孫大仙。今天我們接著講蘇東坡和他的古典美食故事。

在這裡,本仙格外強調,如果你已經準備要睡了,最好不要聽本節目,因為——這是一檔聽完會餓(音效)的節目!

接前文——上文說道,蘇東坡在被貶徐州時,留下了“回贈肉”,在杭州時,留下了“東坡肉”。今天,我們再來一道東坡美食,不過再講這道美食前,必須得回顧一下蘇東坡一生中經歷的那場最大的政治危機……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元豐二年,44歲的蘇東坡由徐州被調任到太湖之濱——湖州任知州。這是一次升職,即使不面聖,也要寫一個謝恩摺子呈上去,就是這樣一封謝表,讓蘇東坡倒了大黴。

這封《湖州謝表》裡,有這麼一句: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說的是陛下是知道我這個人不是很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難以追得上新生事物的發展;我是不會生事的,僅僅就能當個小官。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這種說辭更多的是例行公事的謙虛客氣,結果還是不免抖了點小機靈。表中有幾個詞兒,比如新進、生事,都是很敏感的詞,是王安石變法時,保守派司馬光對變法派的形容。

這些詞的用法蘇東坡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沒辦法,性格如此,就是要隨時隨地的搞點兒小心思。

當時,正處於王安石變法失敗後的第二年,被宋神宗極力推崇的變法失敗了,皇帝面兒上很過不去,正在通過改制措施挽救自己的顏面。這時候,這樣一份奏表,似乎還在打皇帝的臉。

於是,御史臺抓住這件事不放,準備置蘇東坡於死地。

最終還是神宗發話了,既然蘇東坡打我臉,我也不能這麼忍著,查,查他祖宗十八代。

於是,這場史稱“烏臺詩案”的政治迫害事件升級了。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因為御史臺衙門院子裡有好多柏樹,上面總是停著好多烏鴉,所以御史臺也被稱為“烏臺”,是北宋最高司法機關,當然,這樣的司法部門,所謂的正義更多的來自對皇帝心意的揣摩,心和眼估計也都是“烏”的。

最終,蘇東坡接受了指控,承認送給很多朋友的詩中,的確是有諷刺變法的情節存在。皇帝看到了蘇東坡的供狀,咬牙切齒,畢竟是個文壇領袖,他的詩影響之廣超過他人,真想一刀砍了這個姓蘇的,但是轉念一想,太祖趙匡胤定下了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的國策,蘇東坡幸運地免死。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死罪是免了,活罪還得遭,蘇東坡在坐了103天死牢後,拖著被用了大刑的疲憊身軀走出天牢,被“烏臺案”牽連的朋友竟有近三十人,其中甚至有司馬光、黃庭堅這樣的重臣名士,自己的弟弟蘇轍因為為哥哥求情,被從應天府司局級幹部貶為偏遠地區當小科長,最慘的是好友王詵,身為堂堂駙馬,因為受此案連累,竟被罷為庶人。

在這場政治風波中,蘇東坡個人的魅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御史臺構陷罪名最為瘋狂的時候,包括政敵王安石等一眾改革派都出來求情,可見蘇東坡平時為人。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蘇東坡最終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相當於地級市武裝部副部長,但是仍是貶官罪臣,不安排住處,沒有工資,也沒有簽字權,不得擅自離開黃州城,這相當於,蘇東坡名為官,其實還不如個老百姓。

這是蘇東坡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他的文章詩詞中鋒利尖銳,緊張憂患的氣氛全部消失,轉而問道尚佛,寬和悠遠。

初到黃州時,做為貶官,沒人敢結交他,曾經的好友像躲瘟疫一樣和他疏遠。

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風浪裡。

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飢寒宜死矣。

但是,這種失落也表現了另一番風景: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這時候,他仍不忘魚美筍香,是啊,都到了這個境地,能讓人覺得開心的,就只剩下食物了。

黃州,就是現在的黃岡市黃州區,面接長江,背靠大別山。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11世紀的黃州,還只是一座位於大江之湄,叢山西陲的小城,當地生活當然比不得大城市杭州、徐州。因為沒有俸祿,也沒有住所,蘇東坡如何安置自己和家人,怎麼生活下去,都成了之前沒有想過,現在必須解決的問題。

他的朋友時常賙濟他,還幫他找到當地守官,特批給蘇東坡一塊軍隊不要的荒地,畢竟是軍隊系統內部的人嘛,用吧用吧!蘇東坡把荒地開墾成農田,還買了一頭牛,在荒地的亂草中,蘇東坡找到一口可以取水的井。就這樣,一代文豪過起了農夫生活。

為了節約用度,蘇軾不得不勒緊腰帶省吃儉用,每月初一這天,蘇軾取出四千五百錢,分為三十份,把錢串子掛在屋樑上,每天只用一百五十錢。

蘇東坡就這樣,開始了在黃州的生活,上期大仙講過,黃州當地豬肉便宜,蘇東坡也因此常常購買便宜的豬肥,用於燒製那道著名的“回贈肉”解饞。至於其它食材,蘇東坡那雙不大的眼睛,盯上了豐饒的大別山。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大別山是一座很早就被中國人關注的山脈,最早在戰國時期,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尚書 禹貢》裡,就提到了這座山。

用現在的話講,這個地方非常“野”,交通不便,一直未被開發。這也是為什麼1947年,劉鄧大軍要選擇這裡,開始吹響全國進軍的號角的原因,易守難攻,資源充沛的大別山,是理想的基地。

但也正因為這些因素,地處大別山之西的黃州,也同樣是一個偏僻閉塞的小城,和距離不遠的武漢、鄂州相比,黃州在歷史上幾乎沒什麼存在感。但是這種狀態因為一位偉人的到來,變得不一樣了,這位偉人就是因罪被貶的蘇軾,蘇東坡。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當吃貨遇到大別山,自然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蘇東坡打起了山雉的主意。上一期節目,大仙講到的彭祖,就擅長做雉羹,這個雉,並沒有特別指哪種鳥,總之,就是山中所產的大肥鳥!

雄雉曳修尾,驚飛向日斜。

空中紛格鬥,彩羽落如花。

百錢得一雙,新味時所佳。

烹煎雜雞鶩,爪距漫槎牙。

山雞並不難獲得,從荒山裡出來的獵戶總能帶著幾隻回來。一百文錢就可以買兩隻,價格算是相當親民了。儘管手頭拮据,每天全家的花費定額在一百五十文錢,可每當蘇東坡看到山雞,還是忍不住數出一百文錢把雞買下來,帶回家做著吃。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山雞的做法簡單直接,只需要把山雞切塊放入水中慢燉即可,在沒有那麼多調味品的北宋,在雞湯裡放上些鹽,就已經足夠鮮美。

東坡山雉湯至今仍是一味傳統好湯,而除了這一道菜品,蘇東坡還給後世帶來了另一種吃法——“東坡春鳩膾”。

這個“膾”,可不是“雞塊”的“塊”,而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膾,左邊一個月亮的“月”,右邊一個開會的“會”,念“kuai”。這個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切得很細的魚或者肉,一個是切成薄片的魚或者肉,這第二個意思,更多的是指可以生食的魚或者肉,也就是現在日本料理裡的生魚片。

春鳩膾的做法本來起源於蘇東坡的家鄉,《東坡集》裡說:

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這道菜的點睛之處,就是斑鳩胸脯肉切絲,與芹菜混炒。蘇東坡本來無意在黃州開發這道家鄉菜,但是,山雞的一種——斑鳩產量不低,總不可能浪費吧。

有一天,蘇東坡發現,自家菜地裡冒出了一些嫩綠可愛的小菜,一寸多長且氣味清新,這讓蘇東坡十分興奮,哇哦!這不就是剛冒芽兒的芹菜嘛!初來黃州的蘇東坡找齊了家鄉菜的配料,高興的不得了。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原來,距離黃州不遠,有一個地方叫羅州,這個地方今天叫蘄春縣,地名裡這個蘄字,比較難寫,草頭下邊一個單獨的單字,右加一個半斤八兩的斤字,這個蘄,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香草——芹菜。

這個羅州因為盛產芹菜,以至於後世連地名也被叫做芹菜,可見這種植物在當地的繁盛。黃州因為與羅州地氣相通,芹菜隨處可見,也就不奇怪了。

就這樣,斑鳩之野,配合蘄菜之香,生成一道黃州名菜“東坡春鳩膾”。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

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想想這葷素碰撞的爆香,大晚上還在錄音的大仙就忍不住咽口水啊!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故事到這,又到了《聽菜譜》的環節,(音效)介紹一下東坡春鳩膾的簡單做法。——我們用做一道菜的方式,回味本期節目——希望大家可以從一道簡單料理中,去看一段不一樣的歷史,享受不一樣的味道。

第一步,要找到賣斑鳩的,這可難了,別說野的,養殖的也不好遇見。

咱們來找一下替代品——鴿子來代替斑鳩。斑鳩其實也是鴿形目下邊的一個屬,和野鴿子差不多。如果鴿子肉也找不到,千萬不要到廣場上去逮,那不光違法,而且廣場鴿子基本都吃混了絕育藥的飼料,所以各位吃貨不要打歪主意。

如果鴿子找不到,就找鵪鶉,鵪鶉找不到,就乾脆買一隻小柴雞,沒有柴雞,就乾脆買一大塊雞胸肉,總之,原料越接近斑鳩越好。

雞肉儘量取像雞胸這樣沒有骨頭的部位,放入清水泡半小時去血,然後拿出來,用刀面把肉拍松,切絲裝盤,淋上料酒、花椒麵和澱粉和勻。

吃貨蘇東坡,殺盡野山雞——當雞肉遇上蘇東坡

第二步,準備好芹菜,最好是細嫩的香芹,切中段備好。如果沒有香芹,就用西芹,但一定要切成絲。

兩種主料的形狀要一致才行。

第三步,熱鍋下油,油微微冒泡後,倒入雞肉絲,肉變微白時關火,把肉倒到盤子裡。

這時候鍋底可能有澱粉的焦渣兒,最好去掉,然後再熱鍋下油。

第四步,主要工作開始,放蔥末爆鍋,蔥香味被油榨出來後,倒入芹菜絲,炒至微軟時,再倒入之前已經炒熟的雞絲。

最後,為了方便起見,在菜全熟後,只放一小勺鹽和雞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