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出自己

春节期间,读了苏慕染的小说《寒冬哭碧城》不禁对书中的主人公吕碧城感到好奇,后各方查证,再次被这位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传奇的一生所折服。

13岁只身救母名动朝野

1883年,吕碧城出生于山西太原,其父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科进士,家学渊源。吕碧城自幼濡养在巍巍风气之中,显示出异于常人之处。吕碧城5岁时,其父游园随口占了一句:“春风吹杨柳”,吕碧城不假思索便答出“秋雨打梧桐”的句子,令吕凤岐大为惊异。7岁时,吕碧城就在诗词书画上有了夯实的基础,时人赞誉:“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着称于世。”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吕碧城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但很快,她的人生将迎来一场大变故。吕碧城13岁时,其父不幸去世。大厦倾颓,按照族规,女孩儿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力,一时间,孤儿寡母备受欺凌,族中甚至有人唆使匪徒将主母监禁起来。此时,年仅13岁的吕碧城站了出来。她拿起笔,给父亲昔日的好友写信,更不顾女儿家身份,四处拜访求援。其中的一封书信到了两江总督樊增祥的手中。樊增祥随即被吕碧城超人的胆识和情切意真的文字所打动,施出援手。一时间,徽州的官场风云流动,各级官员谁也不敢怠慢吕家的三女儿,一场危机及时被制止。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出自己

少女吕碧城去书两江总督的事迹传遍坊间,一早便和吕家定下姻亲的汪家却在这个时候强行悔婚,汪家认为吕碧城小小年纪竟能搅动风云,过门后势必难以管束,便以匪徒掳掠有辱门风为借口解除了婚约。

未过门的女子遭遇悔婚,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件事,在年幼的吕碧城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成为她终生难以抚平的创伤,她对封建制度的痛恨也从此开始。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能带着女儿们投奔娘家。为了让吕碧城“冀得较优质教育”,便让她前去投奔时任塘沽盐运使的舅舅严凤笙。吕碧城寄居舅父家,一住就是6年,其中的苦闷无奈,非外人所能感同。

20岁升任《大公报》主笔,誉满京津

这一年,吕碧城20岁,她打算同舅父署中秘书方君之的夫人一同赴津,拜访那里的女学。但临行时却被舅舅拦下并遭责骂,年少气盛的吕碧城毫不退缩,她让方君之夫人先行,随后按照约定在天津《大公报》办公处会面。第二天,吕碧城逃出盐署,跳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到了天津,吕碧城立刻给方君之夫人写信。说来也巧,这封手笺恰好被方君之的好友,也即《大公报》社长英敛之看到,清秀的字迹和精妙的文笔使英敛之眼前为之一亮。

随后,英敛之夫妇便同方君之夫人一同前往客栈看望吕碧城。用餐期间,吕碧城非凡的气度和优雅的谈吐使英敛之大为惊诧。饭讫,几人又一同去戏院看演出,戏散之后,英敛之夫妇再邀请吕碧城到报馆和方君之的夫人同住。就这么,几人相见恨晚,彻夜长谈。得知吕碧城坎坷的身世后,英敛之让她当场作词。吕碧城竟不怯,一首《浪淘沙》须臾成之。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听深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莲咫尺是西洲,来日送秋兼送别,花替人愁。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出自己

吕碧城的才情打动了在场每个人。此后,樊增祥评价这首词:“漱玉尤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也正是由于这首词,英敛之当场决定,留吕碧城在《大公报》担任编务一职。受到英敛之极力推崇的吕碧城开始在《大公报》发表诗文。尤其其中的一首《书怀》

眼看沧海竟成尘,寂锁荒陬百感频。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

江湖以外留余兴,脂粉丛中惜此身。

谁起民权倡独立,普天尺蠖待同伸。

此诗一出,立刻传唱一时。20岁的吕碧城思想已经觉醒,毅然决然喊出了“深闺有愿做新民”的铿锵之音。这首诗甚至引来了清廷政府大员和诗坛巨擘们的唱和。寿春庐主徐芷生、藏书大家傅增湘,纷纷对这个文坛新秀青眼侧目。

而最让吕碧城始料未及的是秋瑾的来访。4月27日上午,吕碧城正在房中看书,门房下人举着一张名片进来禀报:“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儿。”吕碧红接过名片,上写“秋瑾笺”的字样。原来,秋瑾也曾以“碧城”为号,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吕碧城的诗词是秋瑾所作。秋瑾对吕碧城的诗词亦心有戚眼,于是趁赴日之前,特意前来造访。两人同榻而眠,秋瑾劝说吕碧城同渡扶桑,但两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分歧——秋瑾志在推翻旧王朝,而吕碧城则倾心于政体改革,虽然在大的理念上意见不同,但在女权问题上,两人却意见一致。两人聊了一场下来,秋瑾决定取消自己“碧城”的号,以避吕碧城的锋芒。此后,秋瑾去了日本,吕碧城则留在天津。

恐怕吕碧城永远不会想到,当初她落魄至极,来到天津;如今,却意外地站在了时代的潮头,搅动风云,一时间“天下皆知其名”。

23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校长

在吕碧城看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独立,首先必须“启发民智”。她萌生了创办新式女学的想法。她在《大公报》接连刊文,对兴办女学之事进行宣扬,以极其锋利和老辣的文字向千年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宣战。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出自己

吕碧城的另辟蹊径,很快便引起了思想大家严复的注目,他破例将吕碧城收在门下,悉心教授她逻辑学原理。其时,袁世凯正在筹备女学的事宜,经严复鼎力推荐,袁世凯欣然同意让吕碧城协助傅增湘筹办女学。1904年10月3日,《大公报》刊登吕碧城的《天津女学堂创办简章》;同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并开学,吕碧城出任首任教务长,傅增湘为校长。两年后,学校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23岁的吕碧城升任校长。这么年轻的女校长,在整个民国,都绝无仅有。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都曾经听过吕碧城授课。不过三年光景,吕碧城就从一个家道中落的大家闺秀,一跃成为炽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25岁又担任袁世凯的机要秘书,成为民国“社交女王”

辛亥革命以后,吕碧城成为大总统袁世凯的秘密秘书,在官场位置极高。厥后袁世凯想要复辟称帝,吕碧城由于看不惯,因而决然告退而去。

分开官场以后,吕碧城涉足商界,与外商合办商业,两三年间,就储蓄积累起可观财产,在上海静安寺路自建洋房别墅,其室第之奢华,生存之朴素,为沪上人士所羡慕生妒。

成名后的吕碧城,自然成了各种时髦聚会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丽影芳踪穿梭在各大名流场中,令无数的民国风流才子们都心驰神往。老师严复曾亲自为其撮合婚事,男方是驻日公使胡惟德,但胡惟德不入其眼,严复在致书侄女的信中曾言:“吕碧城心高气傲,眼中所见,没有一个中意者。”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出自己

吕碧城曾说:“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梁启超)早有妻室,汪季新(汪精卫)年岁较轻,汪荣宝尚不错,亦已有偶……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后有人问她,袁克文怎么样?她淡然一笑:“袁,属公子哥儿。”

吕碧城遍览民国才子如云烟过眼,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将整个国家之精英拿来挑选的事情实属罕见。真正强大的人,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一份爱情或者工作,哪怕时运不济,她们也要牢牢地将命运攥在自己的手中,面对质疑乃至攻讦,也能至始至终不改初心。宁缺毋滥,去他的将就。就这样,吕碧城终身未婚。

47岁,毅然皈依佛门

1918年,吕碧城重新开始学习,她赴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和美术专业。同时兼任上海《时报》的特约记者,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发回国内,让国人同她一起看外面的世界的巨变。

1923年吕碧城发表了自己唯一的一篇白话文作品《纽约病中七日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她发烧住在酒店,看着大堂的来往客人,忽然就想到自己“如一粟飘在沧海,也不知道生存的对何在?”晚上,她做梦梦到几株白花和大树都已衰败凋零,“不知不觉抱着这树哭了起来……醒来泪花犹存。”

没有伴侣,没有亲人在旁,什么也没有,只有孤独相伴。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吕碧城生出皈依之意。据说,在民国初,吕碧城曾经在北京见到天台宗的高僧谛闲和尚,“若有所悟”,但彼时的她尚未明白此中玄机。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出自己

1929年,吕碧城旅居英伦,开始戒荤食素。一次她和友人在街头捡到了一张印光法师的传单,友人不屑一顾地说:“这时代,谁还要信这种东西?”“我信。”吕碧城回答。她将手册藏了起来,每天清晨诵读佛法,开始了自己的学佛之路。次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法名曼智。她曾在诗中写道“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命运的无奈和世事的无常令人唏嘘。

至此,一生传奇的吕碧城的生命在这种平淡和宁静的轨迹中走到了最后。1943年,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写下了自己的绝笔:“护花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至此回。”遵其遗愿,生前的20万港币捐出,遗体火化,将骨灰和面粉为小丸,抛入南中国海,供鱼吞食。她的风姿和传说,也永远写在了民国的天空之上

纵观吕碧城的传奇一生,其中充满了各种辛酸与无奈,但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成自己,活出传奇的一生。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唯有内心强大方能活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