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愚己亥論豬:中國古人曾以野豬為榮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在中華文化圈中,豬文化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早在十三年前,我曾搜討文獻,下功夫研究過,也提出一些新觀念,在海內外引發海嘯,幾百家媒體關注。十多年來,我對此不斷自我反思,也讀到了更多的史料,在認知上有一些新的看法。應當說,中華文化圈崇尚豬,貫穿獵狩草原農耕,是一種基於經驗的文化現象。但是,在豬的觀念經濟盛行時代,受經驗的侷限,去古已遠,野豬尚力的向度幽隱了,僅存於山林草原群體、少數知識人、日本人(日本屬於中華文化圈)等的記憶之中。

陳寅恪先生說,一個漢字是一部文化史。在甲骨文中,有“豕”字,後來作為類稱。豬,在《說文》中是指“豕而三毛叢居者”,應當指大野豬;在今人的觀念中為類稱。秦漢、六朝去古不遠,尚有先秦的古意,崇尚野豬之風。中華文化圈的日本繼承了上古漢語的特點,稱家豬為“豚”,稱野豬為“豬”,以豬為榮。

古人崇尚豬,大概分兩大類別,一是敬畏野豬的勇猛剛烈,一是豬的繁殖力強,一胎可十多個崽,被崇祀為地母,象徵性欲。因有豬神信仰,所以催生豬的觀念經濟,加之其繁殖效率高,豬成為古代中國人的主要肉食,而自漢代以來,養豬以發財致富者不乏其人,如西漢公孫弘早年養豬為生,四十歲學《春秋》,後又師從公羊學博士胡毋生,六十歲從政,擔任過御史大夫、丞相。因豬的觀念經濟有效,在民俗文化中,豬又有吉祥、好運、豐產、財富等象徵意義。

有一個成語曰“豬突豨勇”,形容野豬的勇猛剛烈,有爆發力、衝刺力,擅長突圍。這是森林文化。林莽中的民謠雲:“一豬二熊三老虎。”打獵的人有一句經驗之言:“打老虎只要大膽,打野豬要帶一塊板。”板,是指棺材。帶一塊板,意味著死人。老虎被包圍,見人多,嚇得投降了;野豬則不然,橫衝直撞,胡亂突圍,也跑得快,可能用獠牙刺死人,或咬死人。這幾十年,經常有屠夫、廚師宰殺野豬而被野豬刺死或咬死的新聞報道。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甲骨文“敢”字

崇尚野豬,可謂是對身體力量的崇拜。張岱年先生《中國哲學大綱》認為中國哲學不尚力,忽視了培養健康身體。這是不對的,且不說王船山主張成身成性一如、崇尚豪傑有尚力的成分,至少張岱年先生忽視了崇尚野豬的傳統。《山海經》裡面有“豎亥”,跑得快,大禹命令他測量地球東西長度。子路喜歡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表示好鬥、好勇,曰戴雞佩豚。《史記·仲弟子列傳》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古人視野豬為勇士,曰“豪”。《說文》雲:“豕鬣如筆管者,出南郡。”豪傑英雄,本之於野豬。“敢”,表示手持工具捕捉野豬。《儀禮·士虞禮》雲:“敢用絜牲剛鬣。” 鄭玄注:“豕曰剛鬣。” 王莽為了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招募不怕死的勇士、死囚及奴隸作為精銳部隊,取名“豬突豨勇”,希望這支部隊真能像野豬一樣勇武剛烈,打敗敵人。服虔解釋說,野豬的特性是兇狠勇猛、威武暴烈,擅長突然襲擊、衝刺、攻破。《漢書·食貨志下》雲:“作貨布後六年, 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顏師古注引服虔曰:“豬性觸突人,故取以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人把戰艦命名為“野豬”,以表示勇猛和必勝,勝利後作野豬之聲表示慶祝,《南史·王琳傳》上說:“琳將張平宅乘一艦,每將戰勝,艦則有聲如野豬,故琳戰艦以千數,以野豬為名。”甚至於還把人比喻成豬,力氣很大,如《北史·盧曹傳》說:“(盧)曹身長九尺,鬢面甚雄,臂毛逆如豬鬣,力能拔樹。”不少人以豬為名字,漢初“陳豨”,也就是陳豬。漢武帝,原名叫“劉彘”,也就是叫“劉豬”。《陳書》記有叫“傅野豬”的人。《魏書》記有叫“薛野豬”的人。

野豬是勇敢之士、豪傑英雄,因而是神話裡面的天蓬神將,開路先鋒。甲骨文、金文,有騎豬之漢字。在神話中,北斗七星為豬,天帝乘坐北斗豬車巡行天下,此豬車應當最高等級的車了。《史記·天官書》雲:“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後世,道教之鬥姆元君、佛教之摩利支天都乘坐豬車或騎豬。越南有騎豬神,居然埃及也有騎豬神。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詭異的事情是,自宋朝以來南下侵犯中原的族群,如契丹、遼、金、蒙古、滿清,都崇尚野豬,而當時中原大多數漢人已缺乏森林生活經驗了,或多或少遺忘了崇尚野豬的傳統。契丹人是室韋人的後裔,也為崇尚野豬的族群之一。《契丹國志·契丹國初興本末》中稱,契丹三主,第二主名叫“喎叮”,常佩戴野豬頭,身披豬皮,居住在穹廬之中。因其妻子偷竊其豬皮,“喎叮”則人間蒸發。這個傳說表明契丹人也是崇尚野豬的族群。據說,對於遼代皇族耶律氏的詞源,雖未有定論,但有一種說法認為該詞可能起源於滿語“Yelou”,意思是“公豬”(Rolf Stein)。蒙古人是室韋(豕韋)的後裔,所以蒙古人統一中國之後,宗廟祭祀廢黜家豬,改用野豬。據說,野豬是滿清族群的守護神,被尊為大神,滿語說它威猛高大,鬣毛剛勁,是勇猛的象徵,稱作“烏勒吉音恩都裡”。有人說,滿清始起,人名還保留有野豬崇拜的痕跡,譬如努爾哈赤,意為“野豬皮”;莊親王舒爾哈齊,意思是“二歲野豬皮”。

豬,有“大”的意思,也有“開天闢地”的意思,還有“打開通道”的意思。在莊子的寓言之中,野豬神豨韋氏開天闢地,創造世界。《莊子·大宗師》雲:“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豬神拱出光明,開創世界,是當今不少族群的創世神話。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篇開門見山就說“大一生水”,之後又說“大一藏於水”。“太一”是萬物之根源,它首先生水,有了水之後就有了天,有了天之後就有了地,等等依此有了其它。太一(大一)即豬。《書·禹貢》雲:“大野既豬。”《孔傳》雲:“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水所停駐,曰豬,又寫作瀦。

豬作為地母,繁殖力強,因此後人將豬比喻為性慾或淫慾、交媾。沒有人口的繁衍,哪裡來的族群?人口不壯大,何以自強?何以應付外敵?這必須鼓勵性慾,多生多育,效法於豬的繁殖力。也因此,上古之人,以淫慾為美德,豬為多子多福的象徵。

據《左傳·定公一四年》載,衛夫人南子與宋朝淫亂,“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杜注:“婁豬,求子豬。”而艾豭者,老公豬(腳豬)也。婁豬、艾豭皆稟具有至上生殖力。《說文》雲:“妻,女中空也。”《說文》雲:“婁,空也。從毋從中女。……臼聲。”婁,為女子性慾衝動,追求男子,渴求解決之景象也。章太炎《小學答問》雲:“婁為女求男,牝求牡也。”《太平廣記》卷二一六《張璟藏》條引《朝野僉載》雲:“準相書:豬視者淫。”豬八戒之好色,有歷史依據。

豬為地母,因此古人死後,要有豬陪葬,求死而重生。紅山文化、興隆窪文化都有陪葬豬的遺蹟。在漢代,除隨葬陶豬外,社會上還流行隨葬石豬、玉豬,即將玉、石雕琢成臥豬形,握放死者手中,兩手各一個,在喪葬禮儀中稱“握”,也稱作“握豬”或“握豚”等。握豬葬俗在漢魏六朝盛極一時,延續於唐宋,波及於元明,只是日漸衰微而已。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家,在甲骨文中,是屋頂下一頭豬。據我的考證,家,最早可能是指宗廟。後世又將“家”解釋為男女交媾和處所。不管如何解釋,其最初的語義都是取法於豬的兩大象徵意義。亥,即懷孕之意思。《說文》雲:“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從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從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凡亥之屬皆從亥。……亥而生子,復從一起。”

紅山文化出土有玉豬龍,良渚文化出土有豬首神徽,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有大玉豬。玉豬龍、豬首神徽、玉豬,是當時族群的領袖使用的禮器。學術界也認為,豬比龍早,龍源自於豬。在當時的環境之中,繁衍人口、崇尚身體力量,是保障一個群體生生不息的前提。繁衍人口,鼓勵性慾,多生多育;應對外敵,崇尚野豬的身體力量。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黄守愚己亥论猪:中国古人曾以野猪为荣

這是一個以豬為榮的時代。

到了豬的觀念經濟盛行時代,豬的象徵意義更為豐富。豬又稱作“烏金”、“黑麵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 在土家人看來,豬是“血財”,豬官神是送財喜的財神。發“血財”,就是發紅財。如果在山中捕獲到野豬,或養豬殺了賣掉,都稱之為發“血財”。逢年過節,土家人都要殺豬敬豬神,祈求賜與財富。

在民間,年畫或剪紙“肥豬拱門”是人們視豬為財富的典型。豬有獨立自主的根性,它們用鼻子拱地掘土求食,勤勤懇懇,老老實實,不奢望意外的嗟來之食。如果人們像豬一樣勤懇老實,就好比豬背馱著聚寶盆創業。在人們看來,“肥豬拱門”是勤勞致富、豐收吉祥的象徵。在民俗文化中,因為豬象徵著勤勞致富,所以人們還用豬形器物來儲蓄零散錢財。

豬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民間至今還流傳著殺年豬祭灶神的習俗,用以祈求來年吉祥如意、五穀豐收、人畜興旺。人們一般須在臘月二十五日前殺年豬,二十六日是封刀日,以後就再不能動刀了。豬的各個部位都寄寓有吉祥的意義。在江西農村,豬頭稱為“神戶”;豬舌頭叫“招財”,豬耳朵則叫“順風”。在廣東,豬前腳稱為“豬手”;在浙江沿海地區,稱豬頭為“利市”,豬舌頭為“賺頭”。這種寄寓吉祥的稱法,最初應根源於豬靈崇拜祭祀。在民間,人們至今仍然用豬頭祭祀神靈和祖先。在民間婚俗中,也有用豬來表示吉祥的意義。在湘西侗族聚居區,流行豬耳朵訂親的習俗。在土家族,則流行有豬尾巴催親的習俗。據說,在彝族、白族聚居區及陝西一帶等某些地區流行有穿豬鞋的習俗。大人或小孩子穿上豬鞋,能帶來種種吉祥。

在臺灣省,流行有義民節賽神豬祭祀義民爺的習俗。對臺灣省的客家人來說,義民節祭祀活動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盛典。據臺灣媒體說,義民節祭祀活動是臺灣省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它一般在每年的夏曆七月二十日舉辦,而客家人社會之外的“賽神豬”習俗的舉辦時間則各地不一。每逢此時,來自各地的客家鄉親都來到義民廟,參加賽神豬的祭祀活動。神豬一般是從養豬場留種用的黑毛的豬仔中選育出來的,經飼主精心豢養至數百斤,甚至上千斤。據說神豬的體重越重,越能代表客家人對義民爺的尊重,同時越能給他們帶來好運。如果在一年一度的神豬競賽中獲得勝利,則會為來年帶來吉祥和幸福。在臺灣省的民眾看來,摸神豬頭、食神豬肉可帶來好運、保平安,“靈驗”說法廣為流傳,甚至於每年吸引很多人高價求購神豬肉。

闕一廬曰:當年,王小波寫過一篇文章,叫《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網上知名評論員亦忱先生讀過此文,並引用其撰寫了對我豬龍之爭的時評。湖南出土有商代豕尊,是野豬造型,背上有一隻小鳥表示能自由飛翔,腳上有云雷紋,可稱作飛豬。飛豬,沒有馴化,彌補張岱年先生所謂中國哲學不尚力的遺憾。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與飛豬不期相遇!如果乘坐最高等級的豬車,或者騎豬而行,也是可以的。當然,網上真有人受我影響,乾脆取名“飛豬”!可謂有不受馴化的野豬靈魂!也有人受我影響,畫人物,特意畫出野豬獠牙。豬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是人類器官移植的首選,國際上早已開展了豬人器官移植的手術,如湖南的湘雅醫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豬的智商可以媲美狗和黑猩猩。美國遺傳學家、進化理論學家尤金·麥卡錫可能受我的影響,於2013年提出了人類是公豬(Sus scrofa)與母黑猩猩(Pan troglodytes)雜交結果的假說,不過遭到了學術界批駁,認為此假說無證據支持,無科學之嚴肅性,會造成公眾對科學家的誤解。

訂購杜鋼建《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支持大同思想網!請長按後打賞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關注大同思想網

18670082891

[email protected]

大同思想網

http://www.dtsx.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