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這些年,學習心理學,考個心理諮詢師證書成為許多人提升自我的大熱選項。不少人學習一些心理知識以後,熱衷於用自己學到的理論框架和知識結構來理解別人,言談間也免不了會使用不少心理術語。

比如這樣的對話:

我不想和你談這個話題。

——你這樣是防禦

我覺得你這樣做是在針對我。

——這只是你的投射

又比如這樣的表達:

——你需要自我覺察一下...

——這是因為你的原生家庭有問題...

當然,如果這個人學的更多,你還能聽到一些更高級的語彙,往往和這些人說話,總能讓你無語凝噎,因為他們聽起來很有道理,讓你找不到什麼回嘴的餘地。倘若你也懂一些心理學,你最多也是用跟她差不多的表達來回應:

你說是我的投射,這難道不是你的投射嗎?

更多時候,你會感到,他們說的這些高級話語,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罵人的新型表達,聽起來頭頭是道,其實還不是在數落你這個不對那個不行。

想到一句我們從小就使用的罵人的話:

你就是一個深井冰!(或精神病)

這大概是我們最早學會的心理術語了。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這麼看來,至少在句式表達上,不少人對心理術語的運用師承於此。

用這樣的表達如果真的可以推進問題解決、推動對方反思,倒是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事實卻往往並非如此。通常會發生的是,當事人本來倒是沒有什麼情緒反應,反倒是被這幾句勾起了情緒,抑或本來已經在風口浪尖,這幾句話不僅沒有起到平抑作用,反倒是推波助瀾了,衝突沒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也有當事人就此默不作聲,看起來好像已經敗下陣來,但也把情緒就此積壓了起來,也許正在靜待下一回合,也許也學習用上更高級的表達來回報之前的無奈你何。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當然,也會有人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自從掌握了這門語言,似乎練就了一門絕活,在與人溝通中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往往對方無法回應,便以為自己贏得了全場,他人皆臣服自己。殊不知,在這個勝利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人開始疏遠、開始逃離


這些術語之所以聽起來像罵人,細究一番,可能源於這些:

01每個人都會提防別人的評判

很多人談及自己的“心理毛病”,都會說,我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該怎麼辦。其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絕大多數人都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除了自閉症兒童沉浸自己世界,或者是已經修煉到“被討厭的勇氣”的那些人——當然,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絕大多數人都很在意別人會怎麼評價自己,特別是會不會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而不好的評價,往往就很容易被人當作是在罵自己了。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防禦,投射,這些詞,雖然從學術上來說,都不是什麼帶有情感色彩判斷好壞的詞,但是當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往往都是在以貶義使用。對於時刻提防別人負面評價的人們來說,你用了這麼高級的罵人話來說自己,這比用普通的詞彙罵自己,可能更有殺傷力,而且聽起來這個評價自己還無法反駁了。

02關係沒到的時候,越有道理的話,可能更令人恐懼和憤怒

心理術語的使用是需要極其小心的,不在專業場合運用往往會出問題。這裡指的專業場合做狹義理解,指專業人士事先明知的專業討論場合,如學術分析、案例分析會,以及諮詢師與來訪者在正式諮詢中使用。使用專業術語的目的,在於統一概念,便於溝通

即便在這種專業場合,如果針對個人使用,也是需要極其小心的。比如,在心理諮詢場合,至少要在與當事人建立起比較信任的關係,說出專業術語的分析不至於讓當事人覺得是一種對自己的傷害的前提下,才適合表達。絕不可能在兩個人剛剛認識沒多久的情況下,滔滔不絕地表達這些,也不適合兩個人在非專業場合,用這些詞彙來表達。

使用這些術語的根本目的是幫助當事人探索和領悟自己,出發點是為了也只為了幫助當事人,如果當事人沒有準備好探索領悟,沒有準備好跟你合作去探索和領悟,那就變成進攻的武器了。

03這些表達的基礎往往是錯誤的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術語用的都是很“正確”的,那是因為人際關係裡總是充斥防禦、投射,而每個人確實都深受原生家庭影響,而人們對自己的瞭解也確實太有限,自我覺察誰又敢說自己是不需要的?所以,這些話說到底都是正確的廢話,很“正確”是因為這些話對誰都適用罷了

之所以說這些表達的基礎往往是錯誤的,是因為促使一些人運用這些話的目的往往是因為自我防禦,是因為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了不舒服,為了不讓自己那麼不舒服,這才用這些話作為保護自己的工具。而之所以自己會不舒服,可能是由於對方,但更有可能還是因為自己,投射——把自己不願意面對的投向別人,用在這裡是比較恰如其分的。

在多數情況下,使用這些詞彙的人內心比較敏感,外界的風吹草動很容易波動她的內心世界,往往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在她看來卻是有意針對自己。有人針對自己,那怎麼辦,只有反擊了!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一些人學了心理學就開始用這些術語,一來是有顯擺之嫌,你看我比你懂的多,你看我還能分析分析你的語言和行為,這也是為何這種現象在沒有深入接觸心理學的人身上普遍發生的原因之一。真正深入學習的人,反倒是對使用這些專業術語顯得更為謹慎,因為更知道使用這些術語是有前提條件的。

而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因為多數對此感興趣的人往往是不太願意面對關係中不舒服的。很多人去學習心理學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去學習如何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往往沒法恰當表達和處理人際關係中的不舒服。所以,當她們學到這些詞之後,好像發現了一個新天地,一個可以看起來不那麼激烈、但是又能表達自己情緒,而且讓自己處於平時溝通中無法獲得的上峰的方式,又怎會不使用呢?

對於這些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理術語的朋友,以下內容希望您能認真讀一下:

請以關懷的態度使用心理術語

心理術語本身是不帶貶義和褒義的,只是對人類對心理狀態的一種表述方式。但是,心理學是有態度的,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對人類社會的意義就在於促使人類相互理解、相互關懷,是一種對個體生命報以尊重的科學

把這些術語用在人的身上,也應以關懷他人為前提。每當你想使用術語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自己此刻對這個人用這些術語,到底是何目的?是真的為了這個人好嗎?還是拿這些術語作為保護自己的工具?如果並不以關懷他人的態度來使用,請務必小心。

不要把別人都當做你的來訪者

心理學愛好者和初學者很容易陷入到這樣的局面中,戴著一個“我是心理人”的眼鏡,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心理世界”,到處指點江山,對他人評定臧否。事實上,這才是“不學無術”的體現。

真正的心理工作,是需要受到嚴格限制條件的,決不允許非經當事人允諾的分析,也決不允許沒有基本設置作為前提的分析,這些基本設置包括,適合的時間、場地、明確雙方的關係、討論問題的商洽、保密等。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有些問題的處理方式可以在諮詢室中成立,但是放大到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公眾領域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不能把所有人都當做自己的來訪者來處理,用同來訪者經營關係的方式來經營其他的人際關係,那是很滑稽的。

正視自己的情緒變化,也要學會及時喊暫停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說實話,我覺得學習心理學的人,往往對情緒的體察要強於旁人。說的更直白點,這是情緒更豐富的一類人,對這種情緒的處理,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不受抑制的表達,因為有些人學習了心理學,聽到“要做自己”,就以為任由情緒疏洩就是在做自己了,當然,我們都明白這是走火入魔了,傷人又傷己。而另一種,就是類似於使用心理術語這種方式,看起來是理智化的表達,其實是試圖把情緒壓抑下去,然而真的能壓抑下去嗎?到底這些術語還是洩露了自己的情緒。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有情緒並不可怕,無動於衷才是值得引起警惕的。關鍵是怎麼處理情緒的問題。我這裡推薦一個處理步驟,分為四步:

1、覺察情緒的存在

2、暫停

3、體察情緒之下自己的需要

4、體察情緒之下他人的需要

這裡的關鍵是暫停,一個人成熟不成熟,不在於遇事會不會有情緒,而在於在情緒和即時的行為之間能不能暫停下來,能夠暫停下來,才會看到底是什麼激發了我們的情緒,才能更客觀的看待別人。

對這個世界的解釋權保持基本謙卑

這個世界絕不只有心理學一種解釋路徑,事實上,心理學在很多情況下是有侷限性的。我寫了國內第一篇從國際關係理論角度談心理行業全球壟斷的文章《警惕心理治療行業的“全球壟斷”》 ,是因為我研究生讀的是國際關係,只是我的同學裡沒有做心理的,做心理的人裡沒有人鑽研國際關係罷了。很多東西,用心理學未必解釋的清楚,但是用別的框架來解釋倒能一清二楚。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拓展我們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視角,絕不是限制。從一定程度上,有更多的維度來看待自己的周遭,也是心理工作者對當事人的幫助之一。客觀的看,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因為自己對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感到不能理解產生的,因為不理解,所以要尋求一個答案,而這個答案不是別人不對,就是自己不對,當然就會“罵人”——不罵別人,就會“罵自己”

這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原因,當然也不是我們的過錯,只是世界其實挺複雜的,而我們的精力又非常有限,很多時候不夠用來完整理解這個世界罷了。比窮盡所有精力去搞清楚事實真相更實際的是,我們能夠坦誠很多事自己其實並不清楚,也能允許別人給出不一樣的解釋並保留這個解釋的權利,因為誰知道那會不會也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呢?

總而言之,祝你學了心理學之後,過得更好,身邊的人也能過得更好。

為何有些人用起心理術語來像在罵人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000小時,目前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

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Qiq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