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D&G」要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

中囯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外国朋友要想了解中国文化,不妨先从筷子开始!尊重中国人民,要先要尊重我们的生活文化。

「致D&G」要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

筷子最早不叫筷子,《说文解字》中称,“箸,饭攲也。”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语》中写道,船家将“箸”称为“快子”,并不是“箸”与“住”谐音,而是“箸”与“滞”谐音。“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飞,久而久之便喊开了,“快子”按文字学规律,渐渐变成了“筷子”。

有意思的是中国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而且天方地圆,上方,便于持执;下圆,利于使用。"持方行圆"既有太极的精髓,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筷子轻巧灵便,不用时合二为一,用时一分为二,一静一动。动者为阳,静者属阴。一阴一阳谓之道,千变万化蕴其中。这是我们的筷子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传统!

「致D&G」要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

筷子的发明和使用,不仅让傲慢的西方人称奇,连古代的中国人也叫绝。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至少在殷商晚期就已经有了象箸的记载,象箸就是用象牙制成的筷子。比较起来,西方人直到中世纪才出现吃饭用的刀叉等工具,其历史最长也不过五六百年,而印度人至今仍然用手抓饭吃,哪怕刚刚从洗手间出来。据说,筷子的发明与使用,与中国的气候特点息息相关。

两根筷子本身就有合作精神的形象化阐述。合作精神是中华文明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我们自称炎黄子孙,互相承认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子孙,意味着我们应该互帮互助,意味着合作是我们血脉相联的本性使然。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人互称公民,互相之间独立性强,其合作是出于各自的需要,是被动的,说白了,不过是一种利用。

「致D&G」要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

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千万不要像有些外国朋友在中国餐厅那样闹出笑话:“请帮我拿两根筷子。”为何是一双筷子而不是两根?这里面包含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在使用筷子的时候,讲究配合与协调。没有多年的实践,再聪明的外国朋友一时半会也不会用。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不仅有中国的阴阳原理,还融合了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既然是文化就有它的礼仪。如筷子横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食,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则将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实在吃不下去了”。还有的地方,如果将筷子放在碗的左边,即表示已经吃饱。民间关于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项:忌“三长两短”,两只筷子要长短一样;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时食指单独伸出不好,老北京称之为“骂大街”;忌“品箸留声”,不要将筷子在嘴里来回嘬;忌“击盏敲盅”,乞丐讨饭才会这样;忌“迷箸刨坟”,用筷子在盘里翻来翻去……

「致D&G」要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

明初,一位名叫唐肃的大才子,万分荣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来“侍膳”,但因“拱箸”,即摆放横筷而遭朱元璋严厉惩处。明人徐祯卿笔记《翦胜野闻》中记述了这个掌故:“(唐肃)食讫,拱箸致恭为礼。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结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肃被定罪“大不敬”,罚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谓“罪坐不敬,谪戍濠州”一说。

筷子不仅在社交中讲究,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内,过去女孩子出嫁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总少不了筷子。这种风俗,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当时男女双方家长议定孩子的婚事后,女方父母都要送盛水的坛子一对,内放活金鱼四尾,并附上筷子两双。其寓意是:金鱼,谐音“金余”,祝愿一对新人钱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筷子则是祈子,取民间吉利语“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致D&G」要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1999,不战而胜》的书,书中写了一个很有名的预测。不仅预测前苏联不到1999年自动解体了,还实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颠覆战略。这算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最后,尼克松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要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36计中的一计,美国人用了40年的时间学习、践行,才得手。自从美国人在朝鲜战场上领教了中国的厉害之后就开始研究中国文化了。如今外国友人一遇到中国人就要请教如何使用筷子,他们教育孩子不仅学说中国话,还要学用筷子吃中国餐,希望有朝一日与中国做生意能得心应手。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户外运动爱好者)

「致D&G」要了解中国文化,从筷子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