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是什么导致日本做出向美国开战的疯狂决定

偷袭珍珠港,是什么导致日本做出向美国开战的疯狂决定

著:【美】保罗·达尔

译:谢思远

1941 年12 月7 日早晨,随着南云忠一中将的舰载机对珍珠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实施出其不意的毁灭性打击,日本向美国开战了。西方的海军历史学家称日本滑向战争是“疯狂”、“愚蠢”和“极具毁灭性”的行径。但要理解日本走向战争的原因,就必须虑及西方和日本在文化上的深刻差异。

虽然日本在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但它的人民却深受原始神道教神话的鼓动。他们相信自己是受一位半人半神的天皇统治,后者是神武天皇的直系后嗣。据说,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 年从高天原下凡来统治日本人民(他们自己则是一些小神的后裔)。在19 到20 世纪这段时间里,日本逐渐从一批原始封建庄园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封建国家(尽管有着日本特色)。在此期间, 军国主义受到高度推崇,行动比言辞更受青睐。这种强烈的军国主义观念与潜藏在日本民族国家(建立于1868 年)下的信仰非常契合。正是在这种政体下, 日本人认为他们连死也不足以报答天皇的恩情。

偷袭珍珠港,是什么导致日本做出向美国开战的疯狂决定

南云忠一

日本人当时认为他们的国家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由他们国家的起源和政治组织所致。他们从未打过一次败仗,甚至蒙古人于13 世纪在九州建立滩头阵地时, 一场台风就摧毁了蒙古舰队,侥幸未死的也都仓皇撤退了。那场台风被称为“神风”。相信任何敌人都能战胜的“日本精神”就源于这些故事。这种信念在军人当中最具影响力,尤其是下级军官,他们接受的有限军事教育没有让他们接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不过话又说回来,几乎所有日本人的行为方式都受到过这种信念的影响。

尽管到1941 年日本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他的领导人觉得日本仍然没有被西方世界接纳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日本和他的太平洋友邻——美国的关系自1907 以来就一直在恶化。即便是在20 世纪20 年代日本温和派掌权的时候,美国国会也通过了《1924 年移民法案》,禁止东方人移民美国——这是一种无端的羞辱,因为早在1907 年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签订的绅士协定中,日本人就已经对自己颁布过这样的禁令。

一战以后,为了制止军备竞赛,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在1922 年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的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美国) 5(英国) 3(日本) 1.67(法国) 1.67(意大利)。尽管在5 5 3 的比例下, 日本帝国海军的实力已经足以守卫帝国海域,但该条约还是激起了日本对所谓的西方优越地位的反感。1930 年的伦敦海军会议依然维持了这一比例, 但日本温和派政治家掌权的日子已结束,当更好战的日本人掌权时,他们便计划退出条约。

在20 世纪30 年代,世界上又一个军国主义时代显然正在临近。日本的外交政策给美国敲响了警钟,后者开始扩充它的海军(自1922 年以来,美国就任由其海军军备废弛)。1934 年,国会向海军拨款使其扩充至条约规定的限额。1936 年,日本正式退出了《伦敦海军条约》。而在1937 年,两个事件使日美两国之间的恐惧和敌意进一步加剧: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批准建造两艘强大的战列舰——“华盛顿”号和“北卡罗来纳”号;日本入侵中国华北——美国又是抨击日本侵略最激烈的国家。

当二战于1939 年在欧洲爆发时,美国马上开始加强其海军力量。1940 年, 美国政府批准建造6 艘艾奥瓦级战列舰(Iowa-Class,排水量45000 吨);5 艘蒙大拿级战列舰(Montana-Class,排水量58000 吨,这些从未建成);6 艘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Alaska-Class,排水量27000 吨,只有两艘完工); 11 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Essex-Class,27000 吨);40 艘巡洋舰;115艘驱逐舰;67 艘潜艇。这项巨大的造舰工程迫使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他的军事态势, 因为他既无造舰能力,亦无石油储备去与这样的海军力量竞争。据推测,他的石油储备在与美国交战时只够维持两年。于是日本开始制订计划通过征服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是日本右翼分子和政治宣传册作家长期以来鼓吹的战略。由此获得的领土可以提供日本所需的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以便继续深入中国作战。但这样的侵略很可能意味着与美国、英国(连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荷兰开战。尽管如此,由于极端分子对军队有很强的影响力,日本还是在1941 年7 月出兵占领了法属中南半岛。于是美国、英国和荷兰立即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

日本人此时面临着一场真正的危机。多数明智的日本人都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禁运问题;但许多军方人士却认为战争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联络委员会在9 月3 日一致认为,如果在10 月上旬禁运还不解除,日本将诉诸战争来获得他急需的南洋领土。这一决策将日本政府锁死在了非此即彼的政策困境中,因为罗斯福总统只有在日军撤出法属中南半岛和中国的情况下才会同意对日本解除禁运。东条英机就任首相后,这一僵局就更为加剧了,因为东条绝不会同意美国提出的撤军要求。因此,虽然外交谈判仍在继续,且仍有少许成功的希望,但日本政府还是做出了准备战争的决策。

偷袭珍珠港,是什么导致日本做出向美国开战的疯狂决定

1940 年初,刚建造完成的雪风号

要深入理解这一决策,就必须考虑到日本政府和军队的奇特组织架构。陆军省和海军省都能独立于政府的议会运转,即便它们从表面上看是政府的一部分。而且在20 世纪30 年代,日本陆海军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体制——下级军官和参谋人员可以推翻陆海军高级将领的建议。真正做决策的通常都是下级军官,如果一个高级军官不同意,他可能就会遭到暗杀。包括山本五十六大将在内的许多海军高级将领都极力反对与美国开战,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好战的下属架空无视了。

由于美国不肯让步,日军大本营(由陆军参谋本部的总参谋长和海军军令部的军令部总长,陆、海军大臣及经过挑选的高级军官组成)就此进行了漫长而烦琐的争论。他们初步定下的南进之策虽然意味着战争,最终还是得到了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海军大将的首肯。从中国撤军来避免战争的可能性则不予考虑,因为这意味着“丢脸”。

永野海军大将也认为日本非控制南洋地区不可,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日本应该毫不犹豫地向英美开战。他进一步阐述称他的决策并非基于日本必胜的假设。正如永野向天皇解释的那样:“政府已经得出结论,如果不开战,国家的命运就无法改变;而即便开战,国家也可能会被毁灭。但在这样的困境中还不放手一搏的国家已经萎靡不振而注定灭亡。”

导致日本决定开战的正是日本的思维方式、他过去的历史、他的自尊心以及他政治程序的特质。这一决策不是任何个人做出的,或者是任何单一事件引起的。接下来由武装部队接手继续制订能增加胜率的计划。如果德国在欧洲取胜,日本唯一的敌人就是美国了。美国舆论则对是否卷入对外战争有很大的分歧。因此日本人认为如果能尽早果断地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就可以迅速结束对美战争,并按照日本的条件尽早恢复和平,“大东亚共荣圈”也将因此实现。

本文摘自《日本帝国海军战史1941—1945》

偷袭珍珠港,是什么导致日本做出向美国开战的疯狂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