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胜为何要提前离开梁山?

一人独守一梦


公孙胜这个人原本就是《水浒传》的那一群作者强加进去的一个“怪胎”。

公孙胜第一次出场,是要参加水浒传离第一宗大案:智取生辰纲。

在这场案子里,公孙胜的作用是什么呢?

“贫道复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小道 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 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贫道久闻郓城县 东溪村晁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 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晁盖大笑道:“先生所言,莫非北地生辰纲么?”

公孙胜提供了一个生辰纲的消息。但其实为了生辰纲的消息,晁盖早就集合了刘唐、三阮、白胜、吴用。换句话说,有没有公孙胜,生辰纲都得劫,而且七星聚义的人数,其实是够的:

晁盖:领头人;

吴用:全盘策划

刘唐:战斗力担当——至少不输给雷横。

三阮:战斗力副担当——可以和刘唐夹击杨志,顺便扫平其他人;

白胜:蒙汗药——智取生辰纲唯一的“智”,不就是白胜的蒙汗药嘛?

公孙胜是干嘛的?

好像没什么用处吧?

这是因为在《水浒传》成书的时候,嘉靖迷恋道法。作为一本给皇帝献礼的小说,没个道士怎么能行呢?所以小说里就把公孙胜的故事提前了,强行加塞。

但加塞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1. 七星聚义的“七星”现在变成了8个人,总不能说是“八仙聚义”吧?

这个在小说里的描述变成了这样;

晁盖说:我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 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

所以还是七星聚义,但白胜就化白光去了。

2. 白胜的身份地位

白日鼠白胜其实应该是水浒传里最悲情的人了。作为晁盖集团的原始成员,最终的排名居然比宋万还低,106位。剩下的俩一个是贼(时迁);另一个是坑死晁盖的郁保四。

所以公孙胜并不是提前离开梁山,他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强行插入好汉的故事的。自然对其他好汉的游离感特别强而已。


酒骑风


刀墓观点:特性,不如说是心性。作为道人,他是失败的;作为英雄,他是成功的!

在一百单八将里,最神秘的要数入云龙公孙胜。之所以神秘,不仅因为他能呼风唤雨兴云起雾,还因为他的一些行为确实让人捉摸不透。相比吴用,公孙胜才是最懂政治的人。

除去法力第一不说,他还占着两个“一”:

他是一百单八将中唯一一个中途出走“躲猫猫”的人,也是第一个和宋江说再见拜拜的人。单就这两个一,就很值得同大家讨论一番。

生辰纲东窗事发后,公孙胜和晁盖等人死力杀退官军,逃到梁山泊,火并王伦,晁盖当上梁山泊的老大,公孙胜也扶摇直上,成了梁山泊的三当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公孙胜始终是积极主动、全力以赴的。他为的是什么?是权力。半生的拼打,不正是为了今天吗?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公孙胜怎么会去做道士呢?怎么会突然离开权力场,躲进了深山呢?

因为一个人——宋江。

公孙胜判断:一个不爱钱财也不好色的人,一定会热衷于权力;一个热衷于权力而放着二把手不当的人,就是想当一把手。可是,梁山泊已经有一把手了,那就是晁盖。

如果宋江真的当上了老大,梁山泊还会有晁盖的立身之地吗?而没有晁盖,还有公孙胜吗?是晁盖让公孙胜当了三把手,是晁盖给了公孙胜现在拥有的一切权力和富贵。他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才开创梁了山泊的今天,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已经看出了宋江不是个好鸟,与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于是借探母之机返回二仙山跟随罗仙人继续深造。

但是即使公孙胜在看清了宋江的为人之后,对于自己昔日的战友们还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时再度出山,显示了其对革命战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怀疑“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把戏就是他一手操作的,毕竟他是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员,很难想象没有他这样的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么能如此完美的泡制这一子虚乌有的事件。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决定,那么第二次彻底离开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愿,还是遵从师父罗真人的法旨。

这一点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孙胜时,高唐州的军情已是十万火急,可公孙胜还跟戴宗,因为这回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他师父这个强有力的“后盾”。罗真人当戴宗面替徒弟回绝“吾弟子已脱火炕,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

这个“火炕”,很显然是公孙胜对罗真人述说的那个梁山,也许是晁盖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公孙胜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动的服从师命而并非出于真心。总而言之,公孙胜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是梁山英雄智慧者的代表,也是洒脱道家不甘沦落红尘的体现。

尊师重孝、足智多谋、道术多变、嫉恶如仇。但是,他也有其他道者不同的一面。重视友情,体恤民生,拥有了一个道家不该有的济世情怀。

辨别善恶忠奸,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合适的地方,公孙胜用俗人的肉体完成了济世,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终其一生的修道生涯。


刀墓手札


公孙胜在《水浒传》里的表现并没有达到读者的期望,他在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而正需要他时他却总玩消失。而公孙胜这个名字也很有内涵,复姓公孙,这个姓满满的都是朝廷的气息,再拆开就是公子王孙,正是暗指朝廷;胜既是胜利,所以我们从公孙胜的名字上也间接能知道无论梁山最终会走哪条路,胜利的总会是朝廷。

公孙胜第一次正式离开梁山是在宋江上山后,他给出的理由是回乡去看望母亲和师傅。百善孝为先这本无可厚非,但为什么偏偏在宋江上山这个节骨眼选择告辞呢,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倘若不是后面的高唐州事件以及自己本也是妖星下凡,那公孙胜这就是一去不复返的节奏。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孙胜知道了宋江到来后他(宋江)和晁盖必然会产生矛盾,这点我在之前的文章具体分析过,今天暂不详细解释了。

而公孙胜在征辽后正式请辞,也有很多方面,最直观的,从罗真人的偈语中我们也能看出和南军的战斗梁山方必定损失惨烈,自己的爱徒没必要白白的去牺牲(我估计公孙胜想牺牲也难)或者滥杀无辜,不如让他及时归隐,“遇汴而还”,这是其一,也是读者都能找到的线索。

第二点,大聚义之后,公孙胜在梁山上的定位就很模糊,贵为元老的他排名很靠前,但每逢出征梁山基本都是两头进攻:宋江和吴用负责一路,卢俊义和朱武负责一路,我们发现贵为核心的他多多少少有点被“忽略”的意思,换作你是公孙胜,你会开心么?所以干脆识趣点自己“滚”吧…更何况宋江的理念与公孙胜素来不合,早在截取生辰纲至火并王伦拥晁盖为寨主是,公孙胜的想法就比他人简单,夺取革命资金,干一番大事业(可并不是接受招安),可惜晁盖等人只劫富却没有济贫。等到晁盖死后,公孙胜也并没有把宋江当中推心置腹之人,所以由这两方面组合而成的第二点,也成为了公孙胜离开的一大原因。

最后一点,《水浒传》并不是一本完全架空历史的小说,历史上宋江有没有参与征方腊却有争议,但征南之后梁山众人各奔东西,时间定格在了1124年,至此《水浒传》结束,北宋却还在继续延续着它的“传奇”。两年之后的1126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就是“靖康之耻”了,谁也没想到在金兵的围攻下北宋是多么的羸弱,我想在金人围城时二帝或许真的向天祷告祈求天兵天将下凡来救国吧。巧的是,《水浒传》中有不少法师可是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喔,公孙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假想公孙胜没有离开梁山,凭他的法术自然可保北宋江山,那金兵也不会打进来了。但是历史不能改变,靖康之耻必须发生,北宋必须在1126年灭亡,所以法师们必须提早离开。于是公孙胜走了,乱入的乔道清、马灵走了,平南后樊瑞、朱武也走了。这样一来,大家就喜闻乐见等待两年后金兵围城了~这是历史原因,或许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晚安~


逻辑文史游


公孙胜在梁山一直稳居在第3、4位,又是充当军师的角色,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但就是这位在梁山身居显位的人物,却对水泊梁山表现得若即若离、而两度离开,这又是为何呢?

公孙胜的第一次离岗,发生在宋江刚上梁山后的不久。其时,宋江接其父--宋太公上梁山完聚,使得公孙胜有所感怀,便向晁盖等告假回家探母。约好三、五月便回,但自此却是一去不返。直到梁山攻打高唐州遇到挫折,戴宗与李逵去寻求公孙胜的帮助,李逵恫吓公孙胜的母亲,才逼得公孙胜出来相见与再度出山。

公孙胜的二度离开,发生在梁山替朝廷平定淮西王庆后的回师途中。公孙胜是第一个离开梁山队伍的,而自其离开后,梁山的命运也就急转直下。如果公孙胜没有率先离开梁山,那么梁山征方腊的损失也肯定会降低不少。

公孙胜之所以会两度离开梁山,我认为还是在於其对梁山的两任领导-晁盖、宋江的失望。晁盖是一位无大略的领导,只知道贪图眼前的享受,对梁山的前途缺乏长远的打算(也可以说是有所想而没想出办法)。其虽反对招安,却没有任何的对策与行动,只是一味地坐等困受。在宋江上梁山前,梁山也基本没有壮大。

而宋江却始终怀揣着招安的梦想。公孙胜是最早参加聚义的七人之一,智取生辰纲,其是主谋之一,这批人都是主动聚义的。而与那些“被迫”上梁山的不同,这批人是最坚决反对招安的(吴用投靠宋江除外)。所以,公孙胜回家探母是假,对梁山的前景失望而离开才是真。如果公孙胜真的是思念母亲而离开梁山,其当初就不会主动跑出来惹这些祸。再则,其也可以像其他梁山好汉那样,将其母亲接到梁山奉养。第三,更不会躲起来,而对梁山的兄弟“避而不见”。

公孙胜之所以会再度出山,那纯粹是被梁山的“兄弟们”所逼。“梁山好汉”为逼迫朱仝、秦明、卢俊义等上梁山,那是无所不用其极、为断他们的归路,害得这些人家破人亡。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李逵只是拿斧头吓吓公孙胜的母亲而已,李逵连四岁的孩童都下得了手。公孙胜后又以其师-罗真人不准其下山为由来推辞,李逵是抡着斧头去劈砍罗真人的,公孙胜这才被迫再度出山。


历史闻知社


此梁山好汉太任性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可宋江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原创 说历史的女人

(说历史的女人——第180期)

在水浒108位梁山好汉中,有县衙小吏、也有高级军官、抑或枪棒教头、甚至开酒店的老板,总之是各色人等都有,但若论特殊,有一位好汉最为特殊,这种特殊不仅体现在他的本领,更体现在他的个人身份上。此人就是公孙胜。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公孙胜可算是个一等一的牛人,因为和晁盖劫取生辰纲之后一块上了梁山,之后林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做了山寨之主,而梁山的真正兴旺也是从晁盖开始,因此公孙胜可以说是梁山的主要元老。

就算晁盖死后,宋江做了老大后,先前跟随晁盖上山的好汉地位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林冲从第四(虽然晁盖时没有明确的排位,但是给人的感觉大致如此)掉到了第六,中间多了一个第二的卢俊义和第五的大刀关胜,再比如朱贵、刘唐、阮氏三雄位置都跟着大变化,但是晁盖旧部只有两个人位置没怎么变,一个是吴用,一个是公孙胜。

但是吴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吴用的变节,他已经从晁盖的旧人变成了宋江的旗下的新人,凡事都替宋江着想,时时刻刻都为宋江出馊主意,所以他的位置不变是正常的,因为宋江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公孙胜则不同,公孙胜也是属于晁盖旧部的,但是到了宋江掌管梁山时期,公孙胜依然是我行我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是宋江不但没有降低公孙胜在梁山的位置,还不敢得罪他。这其中的细节倒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那么公孙胜对宋江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以宋江的品行,倘若换个好汉,恐怕待遇就会飞速降低,甚至遭受别样的不公,为何公孙胜却能安然无恙呢?其实这主要跟公孙胜的本领有关。

不过有关公孙胜的本领,在历史上各种版本中都有不一样。比如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蓝本中有一个非常有名,即《大宋宣和遗事》,在这个版本中,公孙胜几乎还是一个不成形的人物,性格模糊,连名字都没有。当然在另一个蓝本《宋江三十六赞》中,公孙胜仍然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到了《宝剑记》中,公孙胜这个形象总算有了一点样子,但是样子却不是什么会呼风唤雨的高人,而是一个小参军。

尤其在《荡寇志》中,公孙胜的本领也没《水浒传》那么神奇,他有两次惨败,其一是和三十六雷将之一的陈希真在汶河渡单挑斗法,公孙胜竟然不是陈希真的对手。公孙胜不但被对方的真武诀打残,还搞得以后再也不能使用自己的绝技法术五雷天心正法。其二是第二次和陈希真斗法,不过这次公孙胜更惨,以前是斗法斗不过人家,这次公孙胜败得更惨,几乎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为何?因为陈希真使用法宝乾元镜摄去公孙胜的魂魄,搞得公孙胜的身体躺在那里不能动弹,成了一个活死人,然后被范成龙轻松抓获,给五花大绑起来。后来公孙胜被押到汴京,被以极刑凌迟的方式处置。

不过在《水浒后传》中,公孙胜可没《荡寇志》那么惨了,他虽然受到奸臣童贯的迫害,被迫再次落草,但他的结局是不错的,因为他来到了海外,加入到了混江龙李俊的集团,还做了大国师。

一般而言,像《荡寇志》《水浒后传》的流传度比较低,所以这些版本中公孙胜的形象一般极少为人所知,我们熟知的还是《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形象。不过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形象也是有争议的,争议点仍然是公孙胜的本领。

公孙胜最显著的两个本领,一个是呼风唤雨之奇术,一个是撒豆成兵之本领。有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施耐庵《水浒传》中公孙胜的原型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为抛开史书,单看《三国演义》的话,诸葛亮简直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而是一个神仙一般的人,他不但神机妙算,而且还会“借东风”等。但是施耐庵为了避免抄袭嫌疑,就把诸葛亮一分为二,神机妙算这部分让给了吴用,呼风唤雨这部分让给了公孙胜。这样就有了两个人物形象,吴用拿起诸葛亮的扇子成了梁山的军师,但是公孙胜则拥有了诸葛亮的飘逸和仙风道骨,以及更高一筹的本领。

但是公孙胜虽然借身于诸葛亮,不过却只借其形,并未借其忠,所以公孙胜在辅佐宋江期间,并不是时刻追随型,而是来去自如型。在一些时候,宋江还得去请公孙胜,公孙胜则是办完了事后就离开了,并不一定时刻随军。但我们看水浒,尤其是宋江接受招安之后,被皇帝派遣去征战田虎、方腊等势力,总是会遇到一些除了公孙胜再没人能解决的难题。比如征辽国时,贺重宝的妖法就让梁山大军没法对抗,再比如在征田虎时,乔道清和马灵的法术也很强大,再比如征王庆时,李助的剑术让卢俊义都打不过。等等之事,如果不是公孙胜,梁山这方面都没法对付。

所以公孙胜的本领不但高强,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他那么任性,宋江照样不敢得罪他。因为宋江知道,他得罪了公孙胜,万一公孙胜一生气拿着拂尘云游四方或炼仙丹去了,那么宋江遇到的麻烦解决不掉,不能取得战功,也就无法回去向皇帝交代,更别说请功领赏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宋江所有的目的也不过是回去请功领赏光宗耀祖而已。因此在最后战事彻底结束,梁山好汉死伤大半,到陈桥驿,公孙胜想起师父的话:“遇汴而还”,离开的时候,宋江的表现也并没显示出多么强烈的挽留。为何?因为公孙胜对他而言,不再是一个得力的战场助手了,而不过是一个道人而已了。其实在面对很多梁山好汉的时候,宋江的表现都比较类似,这也说明宋江不过是一个口头上口口声声以“兄弟情义为重”但实则系薄情寡义之人。


说历史的女人


公孙胜,(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入云龙,道号一清,蓟州人氏。与晁盖,吴用等人七人结义。一起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聚义。三十六天罡星排位第四,天闲星。任梁山机密军师。



公孙胜自幼好文习武,拜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为师。学到一身道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法术无边。

罗真人传授公孙胜五雷天罡大法,修道以满后,叫他下山辅助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又送他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尔还)。公孙胜谨记师父教导,下山寻找宋江,后一同入伙水泊梁山。

之后在梁山出谋划策,参与了多次战争,功不可没。战绩显赫。



攻打芒场山时,公孙胜摆下八阵图,擒获八臂哪吒项冲,飞天大胜李衮。降服混世魔王樊瑞。

智取大明府时,公孙胜装扮云游道士,与混天雷登入混入京城,里应外合,智取了大明府。

攻打高俅时,公孙胜做法忌祭风,协助刘唐火烧战船,大败高太尉。

后来为什么这位法术高明,足智多谋的梁山顶级人物,为何选择离开梁山呢?还得从招安之后说起。



梁山好汉们在首领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朝廷诏安。公孙胜继续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先后征讨大辽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

淮西平定之后,宋江代领众兄弟班师回朝,驻扎在东京都城外陈桥驿附近。这时公孙胜想起罗真人的八句真言:遇幽尔止,遇汴而还。如今以平定叛贼,凯旋而归,路遇东京汴梁城,正是我归隐深山离别之时。

于是便向宋江辞行,返回蓟州二仙山,继续从师修道,服侍老母,颐养天年。



此举也让公孙胜逃过一劫啊,宋江之后在平定方腊之战中,损失惨重,梁山好汉所剩无几,回京之后虽被朝廷加官封侯,但是不久梁山弟兄就被朝廷害的家破人亡。宋江也喝毒酒自缢而死。

说到这公孙胜这位有道术之人,在梁山好汉中结局还是不错的。离开梁山的选择还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