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在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拉薩市境中東部,她位於我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市區以東20公里,被譽為拉薩東大門,2017年設區,是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達孜區(Dagzê District) 是拉薩市三個市轄區之一,位於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拉薩河中游。西與拉薩市城關區相鄰、北與林周縣相連、東接墨竹工卡縣,南接靠山南市的扎囊縣。

下轄1個鎮、5個鄉:德慶鎮,塔吉鄉、章多鄉、唐嘎鄉、雪鄉、幫堆鄉,總面積1373平方公里,人口3萬,區人民政府駐德慶鎮德慶中路。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達孜系用漢字譯寫的藏語地名,藏語意為虎峰、虎頂;因境內有山,形似虎,左前爪伸向平壩玩耍,故名達孜(意為老虎玩耍);另一說為紀念古時戰死的英雄,取百獸之王虎之英勇含義。據《西域同文志》載,山峰如虎也,城踞峰上,為頭目所居,故名。曾譯寫打則、打孜、打者、達格澤;還寫澎波達孜、第巴達克匝、巴達克澤。

元朝為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轄地。明屬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轄區,在境內(明初)始置達孜宗,又稱得巴達克孜宗,始建於眀初1354年,治今西藏自治區達孜區東北達孜。清統治西藏後,屬原西藏噶廈地方政府轄。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1959年民主改革後,原達孜宗、德慶宗合併為達孜縣,縣政府駐地德慶,隸拉薩市至今。另一說,1960年由達孜宗、德慶宗、那堆溪等並置達孜縣。另一說,1960年達孜宗、德慶宗、邦堆谿、拉木谿合併為達孜縣。2017年,設立拉薩市達孜區,以原達孜縣為行政區域。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達孜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北部河谷地帶、拉薩河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以河川、平地為主。北部和南部分別是東西走向的恰拉山、郭嘎拉日山,中間為拉薩河谷地,是典型的U型地貌,全區平均海拔4100米,河谷地區最低海拔3730米,主要山峰有果沙如澤、卡嘎日、雪拉等,最高峰果沙如澤峰海拔5574米。主要河流有拉薩河。

氣候屬於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空氣稀薄,氣溫低,日溫差大,冬春乾燥,多大風空氣稀薄缺氧,輻射強,氣溫低,年溫差較小,晝夜溫差大,無明顯四季之分。年平均氣溫7.5℃,年平均日照3065小時,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無霜期130天左右,80%—90%集中在夏季,多夜雨。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境內風能、水能、礦產資源豐富,有鉻、銅、金等礦產,達孜縣動植物資源豐富,主要有獐子、野羊、雪雞、蟲草、貝母等。達孜區以以農業為主,是西藏自治區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主要農作物有冬小麥、春小麥、青稞、油菜、土豆等。牲畜有犛牛、犏牛、黃牛、綿羊、山羊、豬等。 生產氆氌、民族服裝和民族工藝品以及製陶等, 有納金水電站等大小水電站10座。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這裡山水相宜、田園風光優美,有著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境內共有寺廟、日追拉康15座,其中格魯派六大寺之首甘丹寺,在政治、宗教、建築、藝術等方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具有1500多年曆史的葉巴寺,是史上有名的寺廟之一,是各界人士觀光、旅遊、考古的勝地。

達孜區,拉薩市第三個市轄區,拉薩東大門

扎葉巴寺位於達孜區幫堆鄉葉巴村葉巴溝,拉薩河東北面,距拉薩市36公里,是當年藏王松贊干布為赤尊公主建造的修行神廟之一,因坐落於葉巴溝而得名。全寺建築緊嵌在崖峰壁間,始建於公元七世紀,是西藏曆史上有名的寺廟之一,是高僧大德修煉的地方,據西藏宗史記載,古印度佛學大師、藏傳佛教後弘期第一傳人阿底峽、藏王松贊干布以及蓮花生大師等多位著名人物在此苦修,被稱為西藏四大隱修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