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裁員,是信心更是擔當

就在眾多互聯網企業競相裁員、裁高管的信息傳得沸沸揚揚之際,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內部會上的一番話,在這個寒冬的末梢帶給人們一股暖意。張勇明確表示,阿里巴巴不會裁員,相反將繼續開放招聘,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培訓計劃,同時投入更多的平臺資源,幫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張勇說,“今年我們不僅不會裁員,還要大力發揮阿里巴巴平臺的作用,全力拉動消費,帶動更多的製造業和服務業訂單。經濟不好的時候,平臺經濟最大的價值就是創造就業。” ​​​​

阿里最新財報顯示,目前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的員工總數首次超過10萬人。這就意味著比2017年阿里在杭州舉行史上最大規模年會時公佈的6萬名員工總數,整整增加了4萬多。比2018年6月公佈的8.68萬員工數增加了將近1.4萬左右。

阿里不裁員,是信心更是擔當

阿里表這個態,顯然是對企業自身的發展充滿自信的,也是有著實力支撐的。但是更大的支撐來自對於社會責任的擔當。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而就在2個月前的2018年1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開篇直指,“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項被解讀為“穩就業”的國務院新政,給出了實打實的穩就業政策措施,也給出了國內就業與民生、經濟與發展現狀的強烈信號,以及對企業智慧與社會責任的滿滿期待。因此唯有全社會都把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扛在肩上,才能通過穩就業、促民生,把民生和發展的擔子一起挑起來,走出暫時的迷霧,走上嶄新的臺階。

阿里一句“經濟不好的時候,平臺經濟最大的價值就是創造就業”,既是基於阿里巴巴一路走來、走出逆勢上揚路徑的經驗之談,也是對互聯網“紅利見頂”的客觀否定,更是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前瞻判斷與信心掂量。

事實也是如此。數據顯示,2018年僅阿里國內零售平臺提供直接就業的崗位就達1558萬個。由此帶動上下游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售後服務等環節,產生了2000多萬個就業機會。今天的阿里平臺已經打開了新零售、雲、物聯網等全力拉動消費的“賽道”,這給阿里自身的發展、社會就業的提升,提供了雙向雙贏的更多機會和更大空間。

阿里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導向中很明顯的“保就業就是保企業,保企業就是保經濟”,是完全吻合的。而降低失業率,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宏觀經濟目標之一。

阿里宣佈不裁員,從形式上來看,走的是發揮平臺作用、全力拉動消費、帶動更多製造業和服務業訂單的路徑,但實際上同時走的也是推動經濟發展、保障社會就業的民生之路。阿里對自身企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是基於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首先充滿信心,對加大改革開放、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環境充滿信心,對把就業視為“最大民生”的理念與決策的高度認同。因此,阿里宣佈不裁員,既是對社會的承諾,也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也為互聯網企業揚起了信心的風帆,樹立了責任擔當的樣板。

企業發展,有“紅利”的時候出現,也同樣會遇到困難。但很多時候,企業的“困難”,看怎麼去計算。跟最好的盈利時段比,可能眼下是困難了。但這個困難是相對的、不客觀的,有時候是暫時的。如果企業對於員工的訴求與去留,完全按照最好盈利段的標準去衡量、去決定取捨,這樣的企業是短視的,也會因為缺乏擔當而很難走遠。企業講效益,無可厚非,但經濟效益之後,還有社會責任擔當。既要看到眼前的,更要看到長遠的。這既是眼光,也是胸懷與情懷。

就業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解決好就業問題,就是解決民生問題,發展問題。中央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方向不偏離,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改變。而作為受惠於政策、受益於“人口紅利”的企業,關鍵時刻不能見利忘責,而是應該把企業的命運與最大的民生聯繫在一起,與國家、民族的前景聯繫一起,為社會、為企業自身,一起注入砥勵前行的信心和發展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