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湧動的網約車市場,車企對戰滴滴?

暗潮湧動的網約車市場,車企對戰滴滴?

車企與滴滴的戰爭也許只能算是中場,網約車市場的終局還將取決於無人駕駛的實力。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玄璇

頭圖來源 |視覺中國

暗潮湧動的網約車市場,迎來了尋求變革的新玩家。

11月12日,上汽集團宣佈將推出移動出行戰略品牌“享道出行”,進軍網約車業務,在11月18日試運行,目前已成立獨立公司。相關負責人對《中國企業家》表示,該項目還在內部籌備階段,和分時租賃平臺環球車享同屬於上汽移動出行戰略的項目,CEO為此前負責保險業務的吳冰。

在上汽之前,已有好幾家車企宣佈進軍網約車。10月,戴姆勒與吉利集團宣佈,雙方將在華組建合資公司,區別于吉利集團的曹操專車,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8月,長城汽車集團發佈出行品牌歐拉出行,將融合“分時租賃+網約車+長短租”。7月,一汽、東風、長安三大國有汽車公司簽署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合資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

車企頻頻出手,既是在車市寒冬時另謀出路,也是面向未來的主動出擊。一個月前,Uber計劃2019年上市、估值1200億美元的消息被曝出,這一估值幾乎是福特、通用汽車和特斯拉市值的總和。即使這一高估值引來爭議,但也代表了資本市場對網約車模式的認可。車企佈局網約車,能否也在這一市場分得一塊蛋糕?

暗潮湧動的網約車市場,車企對戰滴滴?

寒冬謀出路

對車企來說,目前可能是最難熬的時候。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汽車銷量同比下滑,繼7月以來第四個銷量負增長,今年可能出現年度銷量負增長的情況。

車企亟需破局。早在2016年11月,諮詢機構羅蘭貝格就列舉了影響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14種主要趨勢,其中自動化駕駛程度、互聯程度和共享機動性這3個趨勢將引發顛覆性影響。

和君諮詢汽車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濱對《中國企業家》指出,車市寒冬下,中低端產品加速退市,企業應對措施有限。大型車企不會在共享出行這一領域掉隊,發展網約車本質上不是轉移戰場,而是應對未來智慧出行的基礎方向。網約車可以整合運營平臺、數據平臺、金融平臺,是一種對傳統經銷模式的迭代,與平臺合作進行分成或許是未來汽車銷售的一大模式。

但是車企不會甘心成為平臺的代工廠。曹操專車董事長劉金良曾在接受36氪採訪時指出,“不做出行市場,我們造車,眼是瞎的”,如果不自己參與,就可能會淪為代工者。

那麼,在滴滴忙於內部整頓之際,是否是車企入局網約車市場的好時機?

GGV管理合夥人李宏瑋此前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共享出行有網絡效應,很難十家公司並存,但大板塊的格局永遠在變化。車企沒有享受到共享出行的紅利,反而可能會沒人買車,這時他們自己會想去做運營,提供服務。時代給了車企一個從車廠端轉到服務端的機會,做APP,也能連接起客戶,後續還能推薦其他東西。

滴滴的短暫停歇的確為競爭者讓出了一部分市場空間。哈囉出行宣佈與嘀嗒出行合作,卯足了勁要搶佔出租車市場,並對本刊透露,未來還將上線順風車、快車和專車業務。

車企入局,也是情理之中。

暗潮湧動的網約車市場,車企對戰滴滴?

中場與終局

“未來網約車行業將會以平臺主導為核心,車企深度參與,本質上是科技驅動,不是產品驅動。”張海濱是“平臺派”的支持者,在他看來,擁有數據的平臺將對所連接的司機和乘客有話語權。滴滴和車企,應該共同合作,優勢互補,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看法。

滴滴出行和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發起的洪流聯盟應運而生,滴滴開放數據、運營及渠道,聯盟成員共同探討共享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和標準制定,開發新一代為共享而設計的汽車,並推動大規模運營。

那麼,如果要自主運營網約車平臺,車企會遇到哪些問題?美團打車的例子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首先是高額投入,司機和乘客的忠誠度不高,補貼成為他們選擇平臺的重要依據,美團打車曾祭出高額補貼,但因此帶來的增長不可持續。於是美團在上市之前宣佈暫停擴張打車業務。其次是算法,即使外賣路線規劃對網約車業務有所幫助,但兩者仍有很多不同之處。再次,運力是後來者的必爭之地。

再看車企,他們在資金方面將更加寬裕,但未必能捨得下成本。不過目前幾家車企都採取了差異化競爭,對標高端市場,避免與滴滴“硬碰硬”。但是在中高端網約車市場,滴滴也已推出獨立品牌,雙方交戰或許在所難免。其次,算法與數據也是個問題,不僅僅是從互聯網公司挖人那麼簡單。而運力是車企的一大優勢,只需招募司機即可,不過在北京等限牌城市,即使是新能源車也面臨牌照不足的問題。

要想真正在共享出行市場分一瓢羹,車企或許還需要打造生態,上汽集團便是推出分時租賃和網約車兩個品牌。抱團也是一種選擇。11月7日,戴姆勒、寶馬合作的共享汽車業務獲批成立,旗下有分時租賃品牌Car2Go和網約車品牌MyTaxi,攪動了歐洲的共享出行市場。

不過,車企與滴滴的戰爭也許只能算是中場,網約車市場的終局還將取決於無人駕駛的實力。

“網約車只是出行革命的上半場,自動駕駛才是終局。傳統車企缺乏收集數據的意識,在自動駕駛的佈局上可能會落後,認知上的差距導致他們難以把握住汽車產業變革中的機會。滴滴在自動駕駛、運力調集和大數據算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他們想得很明白,需要找合作伙伴共同研發定製車。”車和家投資人、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也有投資人對車企的施展空間表示樂觀,一位投資人對本刊表示,在與車企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做車聯網、自動駕駛的決心很大,動力比之前加快了許多,“一個是看到變革中的機會,一個也是害怕。如果不改變,車被拿出去共享,買車人也會越來越少。”

。END。

轉自中國企業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