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历史大变局


赵构在岳飞灵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先查查宋高宗赵构在岳飞被冤杀后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 《宋史·岳飞传》、《宋史·高宗纪》、《建炎以来纪年要录》、《鄂国金佗粹编》等史料中均无此记载。假如宋高宗真的在岳飞的灵前说过“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句话,说明他对岳飞的忠心从无怀疑,但他又必须置岳飞于死地,也就是说岳飞必须死!在彼时金强宋弱的局势下,杀忠臣岳飞就等于自毁长城,那么赵构为什么要这样干呢?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后幕后真凶赵构为什么又会发出如此自相矛盾的喟叹呢?

假如赵构真的说过这句话,或许和岳飞在之前的一些言行大有关系。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前后,岳飞指挥岳家军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一再重挫金军主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直打到距被金人占据的北宋故都汴京(今开封)只有45里路的朱仙镇,此时的岳飞,血脉贲张,意气飞扬,看来他以前说过的“收复旧山河,直捣黄龙府”并非大话,最终的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兴奋得难以自抑的岳飞给宋高宗赵构上了一份奏疏,他在这份奏疏的结尾这样写道:“......异时迎回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棺材),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

赵构看完这份奏疏后,当即批示道:“有臣如此,故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意思是有你这样忠勇的臣子,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在收复故土的战斗中,你只管大胆、尽情去干,我不会掣肘、束缚你的手脚。

可以看得出来,这段时间赵构、岳飞君臣相处的特别融洽、默契,甚至可以说是同心同德的。这段时间也是岳飞生命中最鼎盛的黄金岁月。此时的岳飞,志得意满,自我感觉非常好,乃至于把帝王看成了拥有正常情感的普通人,于是把“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与信仰,用在了宋高宗赵构的身上,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岳飞非常天真,他把平常人的情感应用到帝王的身上,犯了无法挽回的大错。

《建炎以来纪年要录》记载 ,某日,赵构、岳飞对坐闲谈。君臣二人话语投机,气氛甚是融洽。岳飞谈得兴起,突然愣头愣脑地提出,希望皇上尽快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话音刚落,赵构脸色大变,谈话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此时的岳飞,屡建奇功,声望如日中天、是最受宠信的重臣,但赵构仍然丝毫不给面子的厉声呵斥道:“你说这番话虽然出于忠心,但是,你手握重兵在外,这种立嗣之事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外臣不得问内事)”。

岳飞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原来,几年前,在金军契而不舍的追杀下,赵构因惊恐过度,“那话儿”失灵了,丧失了生殖能力。

不过他才30出头,经过积极治疗,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又因为宫人不小心碰翻一个铜鼎,小儿被惊吓抽搐致死。这两件事是他内心最深的隐痛,平时都不愿触及,今天被岳飞给莽撞的勾了起来,赵构恼羞成怒也是可以想见的。

说赵构无嗣也便罢了,更要命的是,岳飞口无遮拦,触犯了皇帝的最大忌讳:身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却对皇位继承权如此感兴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靠兵变三下五除二将后周收拾成大宋的。赵匡胤登基称帝后,深知武夫干政的弊病,于是“杯酒释兵权”削夺了功臣们的军权,随后又提倡文教,实施偃武修文的国策。皇位继承权是一个异常敏感的核心话题,历朝历代为此导致骨肉相残的悲剧史不绝书。而且,人们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手握重兵的武臣有政治野心联系在一起。


谁知不久后,岳飞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提到了这个问题,劝皇帝尽快确定过继一个皇子,再立其为太子。对此,赵构内心自然是非常不快的。

岳飞的提议,是从抗金斗争的现实出发的,显然是出于好意。至于但这种善意能否被皇帝接受,对赵构忠心耿耿的他却没想那么多。

赵构不是什么雄才大略、气度恢廓之君。他对岳飞动不动就劝自己尽快立太子一事非常反感,同时对他动不动就叫嚣“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更是惊恐异常。老爹宋徽宗已死,哥哥宋钦宗赵桓还在,假如岳飞真的北伐成功,攻下黄龙府,接回宋钦宗,他是徽宗钦定的合法皇帝,他回来意味着什么还真不好说。除此之外,赵构宁愿固守半壁江山,偏安江南一隅,也不愿再冒武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风险。

赵构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在内心深处对军人拥兵自重、干预朝政充满恐惧。于是,赵构放弃了金国内乱、以及岳飞已经打到汴京城边上的大好时机, 一心一意与金议和,同时还不忘裁抑自家武将。

彼时岳飞已下决心乘胜渡黄河收复河北,他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下令“岳飞暂且班师”,诸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赵构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日连发12道金牌,催促岳飞撤军。岳飞涕泪交加,痛心疾首,恸哭道:“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被迫撤军。回到临安后,岳飞立即陷入到高宗、秦桧等人早已设置好的罗网中。

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万俟卨等人竟以“抗旨不尊”、“临军征讨稽期” 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部将张宪、子岳云亦被斩首,岳飞死时年仅39岁。

抗金英雄岳飞惨遭杀害后,百姓无不垂泪,上至白发老者下至三尺孩童无不切齿痛恨秦桧等奸贼。这其中似乎漏掉了一个元凶——赵构。

至于赵构在岳飞灵前说什么“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想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知道你忠心耿耿,我也不是昏庸的糊涂蛋,但我若成全你的忠义,我的江山恐怕就会不保。 和朕的江山社稷比,只能委屈你了。或许在赵构的潜意识里,更害怕岳飞“匡复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亦或是畏惧岳飞拥兵自重,功高震主,来和自己争夺江山,和手握数十万能征善战精兵的岳飞比,自己毫无胜算。因此,岳飞必须死!在中国传统的帝制文化之下,任何人只要将普通人的情感加诸于皇帝的行为,就会被视为对至高无上皇权的冒犯,不论这人多么忠心,多么有才干,立下多大的功劳,都难逃一死。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赵构说

老岳啊,不是你不忠,也不是朕不明白,不光明,朕啊,心理是透亮的很啊。

而是:

你啊,岳飞啊。你不识大体,没有政治智慧啊。

第一,能打仗就能打仗呗,为啥叫[岳家军]啊,叫什么家军的,什么家将的都没啥好下场。为啥?你们都是俺赵构的军队才是啊,都像你这样叫法,以后我咋管啊?!

第二,我当皇帝当的好好的,岳飞啊,你为啥非要把我哥哥接回来,那我咋办——听你的吧,我得下台,不听你的吧,大家怎么看我?!你说你,啥叨叨啥呀,我不说话,就得了,你还是叨叨叨叨没完没了,哎!

第三,你说你,非要给我上书,说:立谁谁为太子。你说你是不是傻啊?!你竟然干涉我们帝王家的事儿。你说,我立了太子,你不喜欢的话,你手里有兵权,新皇帝能做得稳吗?

这三条,那一条都让我尴尬难堪啊,我已经忍你很久了,你就是不开窍。

假如我不杀你,你战绩越来越好,威望越来越高,你说!那么朝野上下不都得听你的?!那时,我赵构不就更难办了?!

所以,老岳啊,你是忠臣,也是光明正大的人。但是啊,你也太没有政治智慧了。

哎!我不得不杀你啊!你不要恨朕啊。

所以,就让秦桧背这个骂名吧。


金蓝盟谢继东


岳飞在后期能够平步青云,其实和高宗的赏识有很大的关系。南宋初年,各路军阀养兵自重,朝廷的权威日趋低下,对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基本上调不动。岳飞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被高宗用于平衡其他大将的一员猛将,得以迅速崭露头角。岳飞也因此被高宗数次破格提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将。

因此,对于高宗与岳飞的关系,还真的谈不上不好。在岳飞第一次觐见高宗的时候,两人就曾深入地促膝长谈,也是这一次长谈,奠定了岳飞在高宗眼里的分量。此外,由于岳飞简单的出身和背景,高宗也是非常放心的。正因为如此,高宗对岳飞曾经深寄厚望。

不过,对于南宋所处的情况来讲,南宋初年所面临的困境,除了内部的不稳,更重要的还是外部金国的威胁。当中兴四将崛起,以及南宋的各种起义被平定以后,南宋内部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高宗的朝廷也掌握了对南宋的绝对控制力。这个时候南宋就可以完全腾出手来对付金朝了。当然,随着南宋内部问题的解决,岳飞等人对于高宗的重要性就没有那么大了,甚至还成为了高宗较为忌惮的封疆大吏。

而另一放方面,南宋在与金国的拉锯中,双方的势力有逐渐出现了平衡。金国无法打败南宋,而南宋也没有实力还于旧都。最终为了维护两国长期的和平,南宋用少壮派大将岳飞之死,换取了与金国的和议。

因此,对于岳飞之死,并不是岳飞有多大的过错,也并非高宗有多昏聩,而是形势使然。当然,岳飞其实也可以不死,但是南宋被金国已经打怕了,而且主和派在朝廷占据了上锋,没办法。


苏绽


赵构对岳飞灵位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要表达什么意思?

第一☝️语意……

1.你很忠于朝廷,我知道。

2.你说的对,做的对,想的对,我也知道。

3.我是明君,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知道你笨不该这样死去,死的很可惜。

4.可我还是不得不杀你,情非得已。

5.九泉之下,不要怨朕。

6.你的死,就算是忠于我一次吧。

第二,背景……

当时是南宋时期,北方失守,北宋皇帝等人被俘虏,还有大批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统统被抓。该有当时都城的大批将士和百姓,工商业者等,北宋子民。

赵构本人属于没被抓的老赵家独苗了。这种情况下,等基,建南宋政权的。北伐收复失地,解救父皇的民众呼声特别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是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一直争论不休。主和派说求稳,偏安一隅。打不过,打过也要死太多人,花太多钱了。地让他们占吧。还在北方的臣民也让在那里安居乐业。如果打,损失太大,收复北方的希望也不一定有多大。

加上历史上有过西汉东汉,西晋东晋这样两个朝代的四大政权。如今局面和历史是惊人相似的。要打历史上这两个朝代的后两个政权也大了,人家干嘛不打。不能打嘛。

第三,赵构本人的小九九

打不赢,我赔款割地,花费大量财力,耗费大量人力。说不定被别人消灭呢?我耗不起也搞个半死。皇位难保。

打赢,迎父皇大人回来,我不要下台吗?再说,现在他们还没被杀,我一打再打,他们杀了我父皇怎么办?

所以于公于私我没必要打,也不值得打。疆域辽阔不一定有钱,我现在也不是很安逸嘛!?

万一打得我也被抓走,我们老宋家的江山就没戏了。

第四,岳飞最主要的死因就是他太猛了,太能打,大有功高盖主的架势。

他死了,就没有人再有信心说,我们被北伐吧。彻底堵住了主战派的嘴。确保南宋政权偏安一隅。老宋家还有这半壁江山在。


用户72902096647


岳飞在风波亭被杀,可以说是千古奇冤。但是在岳飞死后,宋高宗赵构在他灵位前却说过这样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话表明赵构心里清楚得很,岳飞是大宋朝的忠臣,更没有谋反之心。可是赵构最终还是杀掉了岳飞,这主要还是因为岳飞的立场和皇帝不一致。对于岳飞来说,他想只打败金国,收拾旧河山。可岳飞却提什么迎回二圣,直接犯了赵构的忌讳。金国人掳走二圣和很多皇亲国戚,只有赵构极为幸运的逃走,在南方称帝。岳飞如果把二圣接回来,让赵构如何自处,一国三圣,谁愿意手上的蛋糕被别人分走呢,即使是亲爹也不行。赵构还要用岳飞抗金。金人想灭南宋,没有岳飞,赵构早完蛋了。可岳飞的迎回二圣,让赵构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

还有一点,岳飞功劳太高了,掌握军权,控制荆楚,这在宋朝是皇族大忌。在赵构看来,岳家军固然抗金,但这支军队首先听岳飞的,那我这个皇帝算干嘛的?如果这支军队听岳飞的命令,进攻自己,自己还有几条活路? 你看韩世忠和张俊就聪明,立功后赶紧买房买地娶小妾,就是为了自污,让皇帝放心。可岳飞太完美了,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将士,皇帝赏的美女也完璧归赵。赵构送岳飞这些,就是想拿住岳飞的把柄。其他将军都明白,甘心让皇帝抓住自己把柄,岳飞竟然不接招!你说赵构能不心疑?

虽然赵构下十二道金牌,岳飞不得不回军,让赵构相信岳飞是忠于自己的。可为了自己的半壁江山,赵构不得不杀了岳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金人的“谅解”。赵构知道岳飞是冤的,所以才说了这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姜狼)。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历史上的赵构根本不会说这话。

先说说大家认为岳飞被杀是因为他要迎回徽钦二帝。

宋徽宗在当时名声扫地,而且宋徽宗死的那一年是公元1135年,而岳飞则是死于1142年,岳飞迎回来也只是一具骸骨。

而宋钦宗即位不满一年,就被金兵掳走,威望能力没有得到施展,我无法确定他是英才还是废材,但是一个被敌人从帝都掳走的帝王,已经失去了他继续为帝的资本。

能力强如李隆基,也只能在晚年当个形如傀儡的太上皇。

从秦始皇到溥仪,只有明英宗朱祁镇一人,被敌军俘获又重新登上皇帝宝座。

宋钦宗赵桓不像明英宗朱祁镇那般在位多年,明英宗的基本盘还在,明朝的实力还在,他爹又是一代明君朱瞻基,土木堡之战的责任,有王振在扛包。

上天还是眷顾朱祁镇的,被关押南宫多年,终于等来了重登大宝的时机。

明英宗有的,宋钦宗一样都没有,如果他被迎回来,运气好被软禁,运气不好,一杯毒酒了却一生。

岳飞被杀,不仅仅是金人与投降派的施压,更多的是南宋内部几大军事集团明争暗斗下的产物。


秋雨论历史


个人觉得,赵构的意思是:当今天下,你既无负于朝廷,我亦非昏聩之主,都是出于迫不得已,被逼到了这个份上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当时天下,岳飞必须的死。

一:拥兵自重

提到‘岳家军’想必没几个人不知道。但就当时天下形势而言。小朝廷在临安已经慢慢稳定下来,中兴四将中除了韩世忠和岳飞这两个出身贫寒的人,依然执着于前线之外。剩下的张俊和刘光世已经和当时的高宗皇帝达成共识,在临安城中享受起纸醉金迷的太平生活。并且很识时务的将军队的指挥权交回中央。至于韩世忠则是一副皇帝老儿指哪打哪,听话的不得了的样子。唯独岳飞,他坚决贯彻恩师宗泽的遗愿,以北伐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为毕生的追求。孤军奋战,一意向北,以至于当时天下百姓只知有岳飞,不知有高宗。而身在前线的岳飞,随着威望的不断攀升。国家的军队也变成了河朔地区百姓口中的‘岳家军’。这种国家军队私有化的趋势是历代帝王都很担心的事情。但岳飞却丝毫不知避讳,也丝毫不考虑当时的天下大势和帝王心术。正因为他的一意孤行,在当时并列的名将中虽然岳飞名声最大,但他所受的封赏却是最薄弱的。

二:干涉立储之事

高宗皇帝因为备受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这几乎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但是谁也不愿意点破明说。可岳飞却说了,他非常耿直的向皇帝建议早日册立太子,甚至还主动提出应该立谁为太子。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在年轻气盛高宗看来,无异于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试问祖先好不容易才从高祖手中夺过来的皇位岂能拱手相让?再说,自己邀天之幸,托了完颜氏的福才捡到的皇位怎能轻易让出去,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于情于理都没有年纪轻轻就册立旁支的道理?可是迫于当时朝野的压力,高宗皇帝还是做足了样子,在太祖一支的子孙中挑了两个养在宫中。但却迟迟不愿行册立的礼仪,只是铆足了劲的宠幸妃子,希望他们能够产下一儿半女,好将皇位传下去。就在高宗心焦的不行的时候,岳飞却一直敦促高宗尽快册立太子,稳固国本。这种情况之下,高宗对于岳飞的厌恶自然更加一层。

三:帝王心术

要说秦桧早年的时候也是个忠臣,就像汪精卫一样,只是后来走了歪路而已。南宋王朝建立之后,秦桧从北方回来,为高宗的继位带来了法理上的支持。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成了名正言顺的帝王,一个做了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而这时岳飞想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帝的想法,显然与基本国策是不相符合的。第一,一旦二帝回来,高宗将怎么处理?虽说在岳飞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徽宗皇帝已经去世了。但这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说,二帝回来不如不回来。第二,完颜金的精兵强将给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再加上南宋大乱初平的现状,打从心里,高宗并不认为自己有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机会,所谓知难而退,既然北伐无望那还不如就此何谈。换几年太平帝王的逍遥自在。所以从根本是来说,当时整个南宋王朝几乎都不愿意打仗,这就像后来的孝宗皇帝,继位之后雄心勃勃的要收复中原,可一败之后就一蹶不振,甚至直接退位让贤了。所以说,在这种前提之下,岳飞对北伐的执着就显得格格不入,分外扎眼。所以借秦桧之手铲除岳飞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岳飞死的冤枉,但在那样的朝廷之下,他死的并不冤。毕竟在南宋一朝,所有像岳飞一样,有志于收复故土的人都没有什么好的收尾。譬如,同样是中兴名将之一的韩世忠,在岳飞被害之后主动交出兵权,做了个闲散的富家翁。二十多岁就驰骋敌阵的辛弃疾,在南归之后,硬生生的被安置在地方,做些无足轻重的散官,一辈子郁郁不得志,只能借醉酒来怀念那段叱咤风云的日子。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当及时删除~


狐笔春秋


这个问题,我从3个方面向您说明。

1,赵构并非是没骨气的皇帝,对于金人的态度他有个明显的心理变化曲线,赵构当上皇帝不容易,也见证了长辈在他乡的屈辱待遇,我想当时没有谁比他更像灭掉金国振大宋雄风了。但即位之后他发现抗了这么多年金,不仅一直占不到便宜,就连朝野内外也是一阵恐慌,此时朝中居然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为其分忧解难,因此赵构的态度渐渐由主战变成了主和,既然皇帝都不想打了,大臣们自然得遵从君意走主和路线,这样也就搞得韩世忠,黄中等主战积极分子很尴尬,在这个时候,岳飞出现了,南宋不可思议的压制住了金人强烈的攻势,并且还做出了求和的举动,就算是岳家军如此勇猛,也没能阻止朝廷内部的消极气氛。

2,从主流的观点来看,岳飞等人的积极举动直接影响到了秦桧等人在朝中的利益,若金国灭亡,秦桧的利益圈会崩坏,而也有传言说等钦宗回来时高宗得让位,这也是赵构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金人放出了杀岳飞就和平共处的口号,就这样,秦桧等人开始行动,先是撤了岳飞的兵权,又让张俊威拉拢王贵、王俊诬告岳飞,岳云,张宪谋反,最终在万俟卨的主持下,岳飞等人活罪伏诛。从这个关系来看,如果没有赵构的支持,秦桧万万不敢对岳飞下手,所以赵构也知道岳飞的品行,但他更需要保全自己的位置,因此说出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话。

3,除了今人知道罪魁祸首是赵构,古人也能感觉到秦桧其实只是赵构的挡箭牌,所以在各类戏曲和故事中赵构也被塑造成昏君的形象。但在赵构以看来,臣子活着的意义就是为君王效忠,如果死你一个岳飞能让我在皇位上安稳的坐上几年,这是比抗金成功更值得庆幸的事情。或许也是岳王爷在天有灵,他在天上保佑赵构安然的活到了八十多岁,也是很厉害了。


逻辑文史游


首先赵构应该不会说出这句话。第二点,岳飞不是死于“迎二圣”的口号下的。这个口号在南宋初年可谓是人人皆知,因为这是当时的皇帝赵构首先提出来的,在其继位诏书中,可见“同徯两宫之复”之语,这也是迎二圣最先的出处。岳飞不是脑子一根筋的人,在后期朝堂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其也不再喊此口号。而且就算迎回二圣,也不见得会对赵构的地位有所影响,某种意义上两位也算是亡国之君。

那么为什么岳飞必须要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跟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理念不同。宋朝已经被打怕了,几百年来,宋金之间的战争,宋朝总是吃亏的那个。赵构也怕步了宋钦宗和宋徽宗的后尘,一方面启用少壮派积极练兵,抵抗金兵,另一方面又积极求和。练兵不是为了北伐,而是为了自保。但是岳飞心中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还我河山。这就造成君臣心生嫌隙,埋下祸根。

2、宋朝重文轻舞武,对武将很是防范。赵构刚刚即位的时候,没办法,必须要仰仗这些武将来抵抗金兵和平息内部问题。但是岳飞的军队叫什么呢——岳家军,你这不是往皇帝心上扎了一根刺吗。这到底是朝廷的军队还是你岳飞私人的军队。当时内乱已经平息,你的存在已经不是必不可少的了,再加上当时一些佞臣的挑拨,赵构对岳飞日渐不满。

3、当时宋金已经在私下暗中商量求和(当时朝廷议和派占主导,赵构比较摇摆,但是议和思想成分比较大),岳飞当时已经连战连捷,金朝不干啊。你议和可以,但是岳飞你得处理一下,要不影响我们的“友谊”啊。

种种因素影响下,赵构由开始的不满渐渐生出来杀岳飞的心思,加上金国的压力和自己的求和心态,只能牺牲岳飞来换取自己偏安一隅的帝位。可惜的是和平很短暂,浪费了岳爷一腔的报国热情。



秘史杂谈


岳飞死,南宋又塌了一柱,在历史中,岳飞的死,能让皇帝和投降派得以安心,也能让南宋彻底完蛋。

影视剧中’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句话,其实是后人为了编排唯美的结局自以为是的添加的。后世的人何其不想看到岳飞死?又何其不想看到耿耿忠良最后通过努力,匡扶大厦?于是便编排了这句话给宋高宗,为了取得观众同情而设的。意思无非你一直打着’收复东京,迎回宋微宗,宋钦宗的旗号办事,让我不放心,是我杀你,并非你不忠。只是你不懂皇帝的心思。

其实这种思想完全是后人根据自己的幻想而进行编排的台词。任何历史古迹中都没有表明宋高宗对岳飞有太多遗憾。事实上,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武官在皇帝面前历来都排不上号。宋高宗甚至只知道有岳飞这个人,打着岳家军的旗号,要迎接自己被俘虏的’爹和哥‘回来宋朝。却基本没有过多交集和评价,况且每每听到岳飞的名字,都是从投降派告状的时候听说的,所以赵构跟岳飞没什么感情基础可言。

偏安一隅,在南京乐不思汴梁的赵构年轻的时候也励志过,努力上朝,发展经济,发展军队,那时岳飞还没啥实力。后期的赵构,发现不管自己多努力,依旧无法改变国家的走向,便开始用起来投降派,日日笙歌。

每次听到岳家军三个字,心里都一阵不舒服的赵构,怎么可能还会去给岳飞上坟?

关注黑包子趣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