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援朝战争,为什么平壤战役一打响,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我戴表



平壤之战指的是万历朝鲜之役中于1592年至1593年发生在平壤附近的4次战斗。题主所指的是第4次夺城战。



1592年4月,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配合攻明为由,正式发动对朝战争。

釜山镇殉节图(描绘日军登陆釜山的朝鲜画卷・原作成于1709年,重绘于1760年)

王京汉阳被日军攻陷之后,日军于五月十八发起临津江之战,并于六月初一乘胜突袭了松都(今开城)。偏安于平壤的朝鲜朝廷处于一片恐慌之中。朝鲜宣祖率大臣逃离平壤,前往义州,留下金命元、尹斗寿守城。另一方面,宣祖派人向明朝求救。


平壤战役的各次战斗

第一战:朝鲜军败

六月十三,小西行长率日军兵临平壤城下。尹斗寿、金命元、李元翼突袭日军,但战败,只得捣毁并撤离了平壤。翌日,日军进入平壤城。

与此同时,明朝的万历帝得知朝鲜遭受日本的入侵,决定派兵协助朝鲜抗击日军。为了能够迅速支援朝鲜,辽东巡抚郝杰拨出辽东士兵5000人,以辽阳副总兵祖承训为主将,前往朝鲜支援。当祖承训得知平壤被日军攻陷之后,便率军南下,准备协助朝鲜收复平壤。


第二战:明军败

七月十七日,祖承训率明军到达平壤城下,攻打平壤城。金命元得知明军的到来,也率军相助。明军骑兵作战英勇,攻入了平壤城。日军将狙击手埋伏在平壤城各处,明军骑兵进入平壤,便在街道上遭遇日军火绳枪的袭击,最终几乎全军覆没。祖承训等隻身逃回,这场战斗的战败震惊了明朝朝廷,明廷决定派遣大军支援朝鲜。


第三战:朝鲜军再败

虽然明军战败,但此时日军的补给线太长;在加上李舜臣、李亿祺、元均等率朝鲜水军不断攻击沿岸的日军,日军的补给出现不足,朝鲜决定趁此机会再度夺回平壤。八月初一,李镒、金景瑞、李元翼纠集各地朝鲜兵共四万人,对平壤城发起进攻。但被小西行长击退。


第四战:明朝联军胜(朝鲜军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十月廿六日,明朝派李如松率四万三千名援军进入朝鲜,试图突袭平壤。另一方面,明廷派遣沉惟敬前往平壤,与小西行长谈判,希望拖延时间。翌年正月初五,明军到达平壤城下。对于明兵的突然到来,小西行长措手不及。

初七日,李如松对平壤发起全面进攻。命吴惟忠、查大受率部攻打平壤城北的牡丹峰要塞;杨元、张世爵进攻西面的七星门;李如柏、李芳春则攻普通门。祖承训、骆尚志之部假扮朝鲜军,随朝鲜将领李镒、金应瑞攻打城南的芦门。唯独靠近大同江的城东不攻。

由于日军轻视进攻南城门的朝鲜军,祖承训则先以朝鲜军打头阵,然后率部卸装而进,露明盔甲。

日军大惊(但没有吓破胆),急忙分兵增援南门,但明军已经攻上了城楼。

明兵相继攻破了城西、城南和城北,攻打牡丹峰的明军也在由休静和尚率领的僧兵的帮助下夺取了这座要塞。日军向东退却时,早已布置好的明兵大炮一起攻击,日军死伤惨重。


尾声:平壤之战震惊了日本,李如松乘胜南下,试图夺回汉城,最终明兵与日军在碧蹄馆遭遇,引发了碧蹄馆之战。



【关注历史,我是夜未央】


万里长空夜未央


在1592年,明军第一次以副总兵祖承训3000辽东明军攻打平壤的时候,虽然遭到700日军火绳枪手伏击,损失300多人失败。

但是日军小西行长军团长还是说:“谁说明军很弱小(你们朝鲜人欺骗我们说明军不能打)?他们非常能打!今天他们虽然败归,但那是胜负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实他们很难抵挡!”

实际上,也说明,日军对辽东明军的强悍战斗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虽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三奉行和小西行长都劝阻丰臣秀吉,想要打败明朝是不现实的。但是,抱着侥幸心理,丰臣秀吉还是想继续冒险。

但是第2次平壤战役,李如松亲自出战,明军辽东边军,戚家军等等精锐尽出。本来,日本很轻视半岛军队的战斗力,而明军祖承训等部队在盔甲外面都套上了朝鲜军队的服装,日军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也就没有投入主力防御,但是突然间,上百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一起开火。攻势猛烈,远超日军想象,本来是极度轻视,突然就变成了排炮轰击,日军顿时发生了极大的恐慌。

朝鲜史载:“战云蔽日,血光冲天,天朝军队前者伏而后者至矣,累尸而上,未见有歇。”日军完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明军无论将,还是兵都很勇敢,蓟镇游击吴惟忠左臂被炸断,胸口多处负伤,依然挥刀冲锋。

主将李如松更是2次负伤,2次重新站起来指挥战斗。李如松在战后致朝廷的战报中称:“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战后, 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及平安、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深度军事


这个说法有点意淫,日军可能吓一跳,但不可以吓破胆。而且明朝援朝抗倭战争打得并不顺利,但结局完满。

开局不利

先头部队是由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五千精兵,都是东北汉子,个个长得高大孔武,骑着高头大马,突然出现在平均身高一米五几的小日本身边,那肯定会吓一跳,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长了明军的士气,坏的是增长了明军傲气。

祖承训去之前就没把小倭寇放在眼里,认为小个子拿把破鸟铳成不了大事,明朝天兵一到,吓也吓个半死,一定会杀他个片甲不留。

祖承训得到情报,平壤日本守军大都调往京城,平壤城空虚,觉得机不可失,认为倭寇小脑袋没有什么计谋,于是想都没想率军冲向平壤城,很轻易地攻破城门,杀入城中,与日军展开巷战。明军先头部队以骑兵为主,如果在开阔地打仗日军不是对手,但是打起巷战明军施展不开,吃大亏了,战马跑不起来,日军打的是麻雀战,不与明军正面接触,而是利用城中的建筑物作为掩护,居高临下向明军放冷枪冷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5000明军精锐被700多日军打得摸不着北。

明军派李如松增兵

首战失利后,明将李如松率4万多大军亲征朝鲜,双方再次在平壤展开攻防战。当年火器已经相当发达,日军用的是鸟枪,射程远,在明朝算是现代化武器了。但明军有攻城利器大炮,威力无比。

日军抵挡不住明、朝联军猛烈进攻,平壤城被攻克。日军败逃朝鲜都城。

丰臣秀吉病死为战争画句号

之后的战斗明军并不顺利,碧蹄馆战役、南原城战役、岛山战役等都损失不小,后来明、朝联军稳住阵脚后,双方互有胜负,呈胶着状态。

战争的转机是日本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忽然病死,日军开始撤军。大明朝海军发威,发动露梁海战,消灭日军上万,打得倭寇200年才恢复元气,为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聋王侃史


此说法实在有些夸张。如果是吓一跳我信,但吓破胆,可能性微乎其微,不然平壤之役就不会打的那么惨烈了,日军早就望风而逃了。

当时的日本经过国内的连年战争,早已经打造出一支身经百战的军队,不同于沿海侵袭的倭寇之流,这些是职业军人,纪律严明,战斗力当然属于劲师。既然有打明朝主意的胆量,那它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有一定信心的,何况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你打朝鲜,就等于打明朝的脸,明朝一定会援助朝鲜的。既然有了跟明军正面对抗的思想准备,吓破胆一说更没有依据了。只可能是明军的突然出现,让日军下意识地心停了一下。就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突然眼前出现一个东西,都会吓一跳的。



我们简单说一下这场战斗的过程吧(不是战役哦)。

日军的顽强尚武精神还是令人钦佩的(时刻都准备着在自己肚子上划一刀,佩服佩服),所以当时的战役打的十分激烈。日军对明军重视,对朝军都不带正眼瞧的,明军也是利用这个弱点进行乔装打扮,把自己扮成朝鲜军队,以此来麻痹日军。日军本想着开两枪就吓跑这支小部队了,结果等到了城下,才发现这不是羊群,而是勇猛的狼。当时日军应该确实是吓了一跳,但很快就组织起了反攻,明军反倒被打退了。当然后来还是拿下了含毯门,这是后话。



虽然平壤之役将侵朝日军打痛了,日军同意议和,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毒瘤,结局就是三年后,明军再次入朝作战,打击侵略者。



我是历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喜欢请点上一赞


历史伶俜者


万历时期的援朝战争,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是明朝的属国朝鲜遭受日本侵略后向宗主国求救的一场战争,战争成功击溃了日军,使得日军三百多年不敢窥视中原。


日军统帅丰臣秀吉此时刚刚统一日本,志得意满,自认为天下无敌,就想开始海外扩张,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临近的朝鲜(话说每次日本对外扩张朝鲜都是第一个躺枪)。朝鲜丢城失地,狼狈不堪,于是急忙向大明求救。

明朝出于保护小弟的目的,以及痛恨倭寇的心情出兵援助朝鲜。战争一开始极为不顺,明朝仅仅派了李如松3000人出兵,结果很难与日本的十万大军抗衡,紧接着大明不断向朝鲜增兵,总共累计出动了四万兵马。



当明军扮成朝鲜军队到达平壤城下脱下军装亮出明军铠甲的时候,日军惊呆了。其一,他们没想到明朝动了真格,也自知全面战争不是明朝的对手。其二明军火器先进,武士道精神在火器面前只能无谓中枪。其三,明朝平定东南倭寇不久,戚家军主力尚在,日军闻“戚”胆寒。其四,中国人当时高大威猛,日军个头矮小,单兵作战不占任何优势。

经过平壤城下的攻坚围剿,日军被斩首一千多人,日军主将狼狈撤出平壤,节节败退,明军一路收复失地,最终将日军彻底赶出了朝鲜。



经过此次战争,朝鲜对大明的崇拜可谓到达了极致,即使后来大明灭亡,朝鲜仍以大明传人自居,崇祯年号一直使用到清末就足以证明。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亮仔学史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万历援朝战争是怎么回事。

万历援朝战争,又叫万历朝鲜战役,朝鲜国称之为壬辰倭乱。是当时日本国内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之后,沾沾自喜,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土地,好分配给为统一有功的武士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军队总数约十五万人。短短一个月就攻占了朝鲜都城,并驱逐了朝鲜国王李昖。当时朝鲜是作为明朝的附庸国存在的,所以李昖请求明朝军队支援。



明朝军队在戚家军的带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倭寇开战。就是在题主所说的平壤战役中重创日本军队,迫使倭寇退兵议和。

那么为什么倭寇看到明朝军队会怯战呢?

明朝正值张居正改革完成,国力强势

万历皇帝启用张居正,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立“考成法”,贯彻朝廷政令,定期汇报地方治理情况,使得明朝各地历法清明,上下一致; 清查全国土地,重新整理并按土地收税,使原来的“黑土地”全部曝光,税收也随之增加,国富民强; 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农业发展迅速。



所以这次改革成效十分明显,明朝一改往日腐败的气象,实力大增,虽然张居正病逝,但改革效果影响深远,对于比邻的倭寇也有些许震慑。

戚家军曾重创倭寇

戚家军曾在东南沿海一带多次击退倭寇的扰乱,一时间戚家军的名号在岛国就如同天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之前他们对明朝的骚扰行动太顺利了,基本可以用畅通无阻来形容,冷不丁冒出一支军队打败了他们,肯定会感到惶恐。



所以,当倭寇看到戚家军的旗帜时,士气已经泄了十之八九,已经无心恋战,这也是原因之一。

倭寇与明军士兵体格对比

古代日本人的个头十分矮小,经历过日本侵华时期的老人应该目睹过,平均身高差不多在一米五、一米六,而古代的日本人甚至还要矮。

因为日本日常饮食多为鱼片之类的生食,吸收不好而且容易拉肚子,而且古代日本天皇还下发过禁肉令,不允许国民吃肉,因此造成了古代日本人营养不良,身高普遍偏矮。



反观明朝军队,虽然比不了现在的NBA球员那么高,但是相对而言块头是占优势的。所以当倭寇看到数万大块头扑面而来,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倭寇万万没有想到明朝军队会来支援,对于战局起到了扭转作用。


土豆夜谈


这个问题,大概是来自于某本意淫小说吧?平壤战役是明军获胜了,但也是经过了浴血奋战才获胜的。如果让日军看看明甲就能将对方吓破胆,那还需要浴血奋战吗?

另外从心理层面上,日军也没有可能害怕明军。在秀吉侵朝之前的近百年中,大量日本倭寇,即来自于日本中国、四国、九州地区沿海的强盗入侵朝鲜和中国,经常留下一小股倭寇横行数百里、杀伤官军千百人的“传说”,这些事当然被带回到日本大肆吹嘘。在日本战国武将看来这些沿海的强盗战力根本不入流,居然也能在大陆上横着走,那十几万正规军登陆了杀到北京岂不是小菜一碟?正是这样的心理让秀吉做出发动战争决策。从秀吉到他手下将领,还有十几万日军官兵,没有谁觉得明军可怕,反而都有明军是“菜鸡”的幻想。

当然了,日本侵略者的估计是错的。可是要说完全错到底了,也不对。侵朝日军是在前线大战、后防被朝鲜义军成天骚扰、海战还频吃败仗的情况下,居然坚持到秀吉死掉以后才撤军的。人员损失虽然很严重,但并没有严重到丰臣政权马上垮掉的程度,几年后还是可以到关原战场上分成两派大战一场。


鹰眼战情室


这场战争在朝鲜在日本之间被非常重视,但在当时的万历时期不是太被重视,因为这场战争是朝鲜国王请求明万历皇帝帮助,所以帮住,朝鲜小弟保家卫国,朝鲜当时在二个月内国土面积几乎丢了进八成,日本当时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率14万大军征朝,


明朝万历皇帝也派4万大军其中还有戚家军,援助朝鲜,之所以日军当时被吓破胆我想应该有些二点

第一就是日本没有想到明朝万历皇帝会率大军援朝,出乎了日本丰臣秀吉的预料。

第二就是其中还有戚家军,当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浙江台州,就是戚家军让倭寇吃了大亏,不敢在来骚扰,这次没想到穿着朝鲜穿脱了后居然是还有戚家军,

在此后几年里在朝鲜有明朝军队,日军没有占到一点便宜,最后谈判和解,这次援朝明朝最多时出动7万大军,日本丰臣秀吉回国后慢慢的也被幕府代替,


世界历史观讲解


吓破胆是夸大了,吓一大跳是有的,明军是和蒙古人打了200年的职业军队,很多都是身材高大的辽东人(包括女真人),外衣一脱,往往就是黑黝黝的锁子甲,一根粗大的狼牙棒兜头砸下来,但日本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武士也是久经沙场,还戴着兽头鬼面具,他们杀的昏天黑地,把傍边看的朝鲜小朋友们吓坏了……


wenssu


朝鲜战场上的日军是当时各大名的联军。不是东南沿海的“倭寇”。这些大名正规军打仗是很“讲究”的。还保留着中国中古时期两军主将“单挑”的战争方式。遇到不讲“规矩”的明军,上来就是劈头盖脸一顿胖揍,直接就懵圈了。“主将”没见着就开打,这叫什么事(゜ロ゜)。不得不说这种日军还是挺“古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