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齊宣王(二)

經過上一次孟子的勸諫之後,齊宣王又問政於孟子。

孟子--齊宣王(二)

“和鄰國的外交要注意些什麼?”

孟子對曰:“確實有要注意的地方。只有仁者能夠以大事小,所以商湯曾經侍奉葛國,文王曾經侍奉昆夷。而只有智者能以小事大,所以太王侍奉獯鬻,勾踐侍奉吳王。能夠做到以大事小的人,是會為天命所樂的人,而能夠做到以小事大的人,是會畏懼天命的人。為天命所樂之人可以保天下,而畏懼天命之人,能夠保其國。”

湯事葛之事記載於《孟子·滕文公下》,商湯住在亳地,和葛國相鄰,但是葛伯不祭祀,商湯便派人去問葛伯原因,葛伯宣稱自己因為缺少牛羊所以才不祭祀,商湯就派人送去牛羊,沒想到葛伯不僅依舊不祭祀,還把送來的牛羊都吃了。商湯很生氣,但是還是堅持派人去問葛伯為什麼不祭祀,葛伯這回找了新的藉口,說自己缺少糧食,大家都餓著肚子,哪有祭祀的想法。商湯便派出自己的手下去送糧食給葛國的老弱孩子。沒想到啊,這葛伯居然帶著自己的手下去搶了這趟運糧隊,還告訴運糧隊交出吃的來,不然就殺了他們。一個童子就把自己的吃的交了出去,葛伯的手下不僅把吃的搶走了,還把這孩子也殺了。後來商湯以此為由,討伐葛國,開始了自己反抗夏朝統治的道路。

昆夷,也作混夷,指的是西戎,也就是後來攻破西周國都的犬戎。在周文王時期,昆夷是周朝大患,勢力很強大,周文王不得不對其“仁”。

太王指的是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號,武王克殷之後,追尊其為太王。而獯鬻是夏桀的兒子,音同燻譽。

據樂彥《括地譜》記載:“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唐代司馬貞在其所著的《史記索隱》中就援引了這種說法,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則記載匈奴人是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當然,這是題外話。

至於勾踐事吳王,就不用多解釋了,相信大家都知道臥薪嚐膽的故事。

孟子的這番話其實主要是想和齊宣王說要施行仁政,仁者以大事小,智者以小事大,可以作人在以大事小的時候要保持仁心,而在以小事大的時候需要憑藉智慧,這樣一種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