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九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九

第五章(一):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1,毀諸,已乎?”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2,仕者世祿3,關市譏而不徵4,澤梁無禁5,罪人不孥6。老而無妻曰鰥7,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詩8》雲:‘哿9矣富人,哀此煢獨10。’”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

譯:齊宣王問:“別人建議我拆毀明堂,是拆毀呢?還是不拆毀?”

孟子回答:“這明堂,是施行王政之地。王想施行王政,就勿拆毀。”

齊宣王說:“王政可講給我聽嗎?”

孟子回答:“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時,耕者是九分稅一;官者是世代承襲俸祿,關卡、市場上是察查而不稅;湖泊捕魚不禁止;對罪人不牽連妻兒。失妻的老人叫鰥;失夫的老人叫寡;無兒的老人叫獨;失父的兒童叫孤。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之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先考慮他們。

《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說:‘富人得嘉樂,哀憐孤獨人。”

齊宣王說:“說得好!”

孟子說:“王如果說好,為何不實行呢?”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九

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注:1.明堂:太(泰)山明堂。周天子東巡守、朝諸侯之處。至漢代還有遺址。

2.九一:井田之制,方一里為一井,其田九百畝,成井字,中間是公田一百畝,餘八百畝分八家為私畝,同養公畝。

3.世祿:先王之世,仕者子孫皆教之,成材則為官;不足用有其祿。因先世有功德於民,以此厚報之。

4.關:道路關卡。市:都邑中市。譏:察也。徵:稅也。

5.澤:水澤。梁:魚梁也。謂與民同利,無有禁地。

6.孥:(nú音奴)妻子與兒女的統稱。

7.鰥:(guān音關)應是無妻或喪妻的男人。

8.《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qióng同“煢”)獨。”

9.哿:(jiā音葛)通嘉。10.煢(qióng音窮)獨:孤獨,無兄弟。孤苦無依者。

第五章(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11好貨,《詩》雲:‘乃積乃倉12,乃裹餱13糧,於橐於囊14。思戢15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16,爰17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18來胥宇19。’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譯:齊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財物。”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財物。《詩經·大雅·生民之什·公劉》說:‘倉庫糧囤滿,備足好乾糧。裝於橐囊中。收斂兵器光,佩起弓箭矛,手握盾戈斧,啟行向前方。’故此家人有積糧,軍人有乾糧,然後才能夠率軍隊前行。王如果喜愛財物,讓百姓也有財物,對王不難吧?”

齊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孟子回答:“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愛他的厥妃。《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說:‘太王姬亶父,清早趕馬行。循著河西岸,來到岐山下。迎娶姜氏女,察視安家處。’那時,女沒有老姑娘,男沒有老男子。王如果喜愛女色,讓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王不難吧??”

注:11.公劉:姬姓名公劉,周文王十一先祖。12.積:露積即糧囤。倉:倉庫。13.餱(hóu侯):同餱,幹食也。14.橐(tuó音駝)囊:口袋。《說文解字》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15.戢:(jí音吉)斂也。輯:和睦。此有兩個不同版本,推考之為逃避犬戎之災,故應為戢也,或者古人通用之。16.戚揚:即斧鉞。17.爰:(yuán音元)語助詞。18.聿:(yù音玉)助詞。19.胥:相也。宇:居也。

議:好勇、好貨、好色皆人性所有,人情所至,本沒有錯。若先慮及民有,就是存天理之語,與民同樂之言。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九

《紹興——枕河人家》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六章: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1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2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譯:孟子對齊宣王說:“王有一臣,把妻兒託付其友,自己出遊楚國。等其返回,其妻兒在受凍餓,如何辦?”

齊宣王說:“絕交。”

孟子說:“司法官不能管理其下屬,如何辦?”

齊宣王說:“撤職!”

孟子又說:“國家治理不好,如何辦?”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遠了。

注:1.凍餒(něi音內):寒冷飢餓。2.士師:獄官。

議:人之本性言他人可滔滔不絕,言已隱而不言。因人性一難反思,二畏艱難,三不願做到焉。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九

《紹興安昌古鎮》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七章: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1之謂也。王無親臣2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譯: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所說歷史悠久之國,不是指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勳之臣。王沒有親信之臣,過去所任用之人,現在不知在何處。”

齊宣王說:“我怎麼識別不賢之人而捨去?”

孟子回答:“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之時,會把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關係疏遠的提拔到關係親近之人之上,這能不謹慎?左右親信都說賢,不可輕信;眾大夫都說賢,還不可輕信;

國人都說賢,然後去考察;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說不好,不可輕信;眾大夫都說不好,還不可輕信;

國人都說不好,然後去考查,真不好,再罷免。左右親信都說該殺,不可輕信;眾大夫都說該殺,還不可輕信;

國人都說該殺,然後去考查,真該殺,再殺。所以說,是國人殺之。這樣,才可以說視民如子。”

注:

1.世臣:累世勳舊之臣,與國同休戚者。2.親臣:君所親信之臣,與君同休慼者。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九

《紹興——夢迴江南》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議:此處想起《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此便是延伸之解釋。

選用身邊正直之仕,百官、兆民不捨所知賢者,而能舉薦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