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瓦剌只有區區幾萬人,卻能打敗英宗幾十萬大軍?

想要知道這個事情,首先得分析一下交戰的雙方。

首先說說瓦剌方面。公元1434年,瓦剌首領脫歡擊敗阿魯臺,打敗了草原上一個比較強大的對手。接著,他的兒子也先繼位,也先先是進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邊境,然後向東攻擊兀良哈,公元1445年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擊敗了兀良哈三衛,並控制了當時還很弱小的女真族,完成了統一蒙古的大業。也先這個人野心很大,他一直想恢復元朝的天下,而且他本人有能力、有本錢去攻擊大明。瓦剌軍隊經過長期的征戰,戰士的戰鬥力、將領的指揮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說是一支虎狼之師也不為過。

為何瓦剌只有區區幾萬人,卻能打敗英宗幾十萬大軍?

然後來看看明朝方面。首先來說,明英宗的軍隊不是駐守邊疆、慣於打仗的軍隊,而是駐守京師附近的三大營共二十萬人。在我的理解,歷史上大部分駐守在京城的軍隊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平叛內亂卻打不過外部侵略者(當然有一部分是兩者兼得),不過正常來說,二十萬人打幾萬人,怎麼著也打過了。但是呢,這裡有個最大的問題是後勤問題,五天的準備時間,準備的太不充分了,戰鬥力再強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也發揮不了多少實力。

為何瓦剌只有區區幾萬人,卻能打敗英宗幾十萬大軍?

不過就算如此,明軍人數上還是擁有絕對優勢的,就算戰鬥力打了折扣,也不至於這麼慘,但怎麼就輸的這麼慘呢,我認為主要還是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領軍首領實力過於懸殊。瓦剌的首領是也先,一個在蒙古草原上肆意馳騁的男人,可以說在歷史上橫向對比他也能有一席之地。明軍呢,名義上的首領是明英宗朱祁鎮,實際上的首領是大太監王振,不管是名義上的還是實際上的都是領軍打仗的外行人,跟也先比絕對是以井窺天,他們根本就不懂得領兵作戰。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二十萬大軍一擁而上也先就會潰敗,但問題在於兵者詭道也,虛虛實實間的彎彎繞他們兩個是一點都不懂。

為何瓦剌只有區區幾萬人,卻能打敗英宗幾十萬大軍?

(2)明軍先後幾次改道,到了土木堡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不穿縞素。根據《明史》記載:“甲午,發京師。乙未,次龍虎臺。軍中夜驚。丁酉,次居庸關。辛丑,次宣府。群臣屢請駐蹕,不許。丙午,次陽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己酉,廣寧伯劉安為總兵官,鎮大同。庚戌,師還。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你看看這個行軍路線,得是多麼外行的人才能幹的出來。這麼折騰再加上後勤供不上來,將士們已經疲倦的不行了,疲憊之師能有多大戰鬥力呢。

(3)出師無名。瓦剌打明朝固然有政治因素,有也先的野心作祟,但是明朝當時國力空前強大,瓦剌敢不敢與明軍抗衡還未可知。根據《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二百十六》:“十一年冬,也先攻兀良哈,遣使抵大同乞糧,並請見守備太監郭敬。帝敕敬毋見,毋予糧。明年,復致書宣府守將楊洪。洪以聞,敕洪禮其使,報之。頃之,其部眾有來歸者,言也先謀入寇,脫脫不花止之,也先不聽,尋約諸番共背中國。帝詔問,不報。時朝使至瓦剌,也先等有所請乞,無不許。瓦剌使來,更增至三千人,復虛其數以冒廩餼。禮部按實予之,所請又僅得五之一,也先大愧怒。”就是說明朝的使者到瓦剌是辦一件成一件,瓦剌的使者過來辦一件不成一件,在這個條件下,明英宗出師無名,古代尤其是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出師有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出師無名,將士不想戰鬥、首領也會畏畏縮縮,這種情況下輸掉只能怨自己不辦人事了。

(4)瓦剌不是正面對抗,而是襲擊的,明軍不是沒打過,而是打都沒打就崩潰了。《明朝那些事》說:“經過長期奔波,被王振反覆折騰得士氣已經全無的二十萬大軍終於到達了極限,並迎來了最後的結局——崩潰。徹底的崩潰,二十萬大軍毫無組織,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將,大學士,還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也就是說,最後的土木堡之變根本就沒有任何有效的抵抗,所有人都不想打,只顧著逃命,當時要是明軍有一個有威望的人振臂一呼沒準還能打一打,可惜的的是直到京城保衛戰才站出來一個于謙。

為何瓦剌只有區區幾萬人,卻能打敗英宗幾十萬大軍?

土木堡遺址

綜上所述,瓦剌以幾萬虎狼之師襲擊明朝二十萬疲憊之師,各種巧合的必然導致了這次戰爭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