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導致朝代的逐漸衰敗?

liangxiaozhen


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損耗了明朝國力,張居正變法取得的國力被這幾次征伐損耗大半。

明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比起唐朝,清朝,手段是差了很多,唐朝,清朝用兵也很擅長用少數民族兵力,例如清朝徵調蒙古兵,索倫兵,既打擊了敵人。又削弱了這兩個民族。

明朝征伐朝鮮應該利用努爾哈赤,蒙古部落。不用考慮朝鮮意見。能用錢削弱敵人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後來走向衰敗主要是後來的北京一場大瘟疫讓北京的精銳軍隊損失慘重,以及皇帝對精銳兵力控制不力(如關寧鐵騎),加上文官集團的掣肘,導致皇權受到削弱。

還有一個觀點是明朝後期是小冰河時期,農業受到影響,各地反叛不斷。

各種不利因素疊加到一起,最終讓滿清撿了個大便宜。


南海打漁人


萬曆時期,是大明由衰轉亡的一個起點,在萬曆的前十年,由於張居正的努力,政府的國庫得到充盈,全國大體履行了“重農興商”的經濟方針。但是隨著張居正的死,萬曆朝的格局卻開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般來說,一個王朝的興盛衰亡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而萬曆朝卻非常悲催的把這些個得分點全部丟失了,從而為大明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首先是天時和地利,自從萬曆五年開始,由嘉靖十五年開始逐漸回暖的天氣又開始變得越來越冷,到了萬曆二十四年的時候,當時訪明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記錄到“一旦到了冬天,華北的河流就全部結冰,無法通航,有時冰面上還可以跑馬車”,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北方是有多冷,而過冷的天氣則意味著糧食的減產,比如冬小麥無法種植,青黃交際的時間被拖長,使得民間更容易發生饑荒。

除此之外,萬曆十四年和十五年還發生過洪災和蝗災,根據《明實錄》的記錄,這兩次災害的發生,直接耗去了張居正時代為大明國庫所積累的全部存糧。在萬曆十五年同年,還發生了一場波及了大半個華北地區的鼠疫,奪取了大量的勞動力的生命,這直接導致糧食產量下降,華北爆發饑荒。政府為了救災,支出大於收入,國庫幾乎耗空。在整個萬曆朝,這樣的連續性大規模自然災害以及後續的民生損害,一共發生過三次,史稱“萬曆之淵”。

但是如果只是大自然不給力,朝廷能好好幹的話,怕是這個政府還有希望挺過難關,可是倒黴就倒黴在萬曆時期的大明,連“人和”這張牌都拿不穩。

萬曆十四年後,由爭國本引發的萬曆黨爭拉開了序幕,皇帝跪舔派和道統派開始瘋狂撕逼,從而引發了一場文人和皇權的對抗(很明顯萬曆的一系列舉動都說明他想搞獨裁)。一時間朝廷政治混亂,重要官員多有空缺,很多政令根本無法下達,國家對社會的管控出現了漏洞,這就給一些特權階級鑽了空子,很明顯的兩點就是皇族莊園對中產階級地主的土地掠奪和詐騙以及皇帝和內廷對城市中產階級的資產掠奪(對勞苦大眾的壓迫同樣很大,萬曆二十九年,蘇州的織工就展開了反抗稅監的暴動)。這使得中產階級開始組織政治勢力去對抗皇權,而這個組織也就是後來的東林黨,雖然本來的目的很好,但是東林黨進入朝局之後,直接將萬曆黨爭推向了最高潮。


此外還有萬曆三大徵對國庫庫銀的嚴重損耗,九邊軍事制度的惡性崩潰,國防力量嚴重缺損,都為大明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一直到萬曆四十六年,大明已經成了一個破敗的爛攤子,只要輕輕一戳,就不可避免的會爆發一系列的連鎖崩盤反應,恰好,遼東戰局吃緊了······


火器工坊


明朝之衰頹,其責任首在嘉靖和萬曆!首先是嘉靖皇帝″怠政"的責任,是他一心追求長生不死,而熱衷於修道煉丹、禱告天地,從而懈怠朝政!又任用嚴嵩一黨主閣,把持朝政。嚴嵩與其子嚴世藩人稱"父子宰相"大小閣老"!他們任用私黨、打擊忠良,將朝野搞得烏煙障氣!在一定程度上把明朝逐步引上了下滑的道路!💐🌻而萬曆皇帝更甚!在其執政初期,因為有張居正等能臣輔佐,所以尚算有些作為。而在張居正死後,萬曆便逐漸消沉下去了!再加上因為"爭國本"(立哪個兒子為太子)事件,惹得滿朝大臣紛紛上疏勸諫,阻止了萬曆違背祖制試圖立寵妃之子為儲君的做法!最終大臣們的堅持取得了勝利,但卻引得君臣反目、不合!為了"報復"大臣們的抗命,萬曆開始效仿祖父嘉靖皇帝的作法,也開始在其執政後期,長期不上朝與大臣們會面。使得朝政一團糟!雖有內閣處理日常事務,但是自嘉靖時代就愈演愈烈的黨爭卻嚴重地干擾了決策!這種畸形政治或者說無頭政府是極不正常的。它的惡果表現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層面,導致明朝自嘉靖時期呈現的衰頹開始在萬曆後期加速,日漸難以挽回!最終在經過天啟時期的鬮黨與東林黨爭鬥以及崇禎時期的內亂外患後,樹立了兩百多年的明朝大廈轟然倒塌……





北疆同心


要說明為什萬曆朝時明朝逐漸衰敗,首先認識一下 萬曆其人。

萬曆即朱翊鈞(1563年—1620年)的年號,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初時,萬曆也和許多皇帝一樣,雄圖大略、勵精圖治。

任用張居正,進行改革,推行一條鞭法,使明朝政治經濟煥然一新。

可惜好景不長,樹大招風。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這個好色之徒,死於戚繼光送的女人肚皮之上。由於萬曆的猜忌,其死後沒多久,就被抄家,親族或死或流,張居正本人被褫奪一切名譽並被鞭屍。

萬曆十四年(1586年),萬曆皇帝開始怠政,沉湎於酒色。

萬曆二十年(1592年)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進行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即“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這些戰爭都以勝利告終,實際上明軍都損失較大,特別是朝鮮和播州的戰役。並且造成了較大的財政損耗,使後期萬曆朝的稅負急速增加。

另,自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與緬甸,進行長達二十三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這兩次戰爭都以明軍慘敗告終。

在內政方面:

自萬曆十四年開始,為了冊立皇太子的問題,皇帝與內閣展開了曠日持久(至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的“國本之爭”。

由於長期與內閣不和,萬曆皇帝負氣,開啟了長達三十年的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的不臨朝歷史。(PS:這一點很有意思,明代官員都比較有氣節,喜歡喝皇帝對著幹,賺足了名聲,而皇帝為了名聲往往忍氣吞聲。想想滿清,就是另一個極端。)

其時,官僚隊伍中派系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相互傾軋。什麼東林黨、宣黨、浙黨、齊黨,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治攀附和黨派鬥爭不休不止,以個人和黨派利益為先。皇帝對此卻無動於衷,以個人和皇族利益為重,置國家和民眾於不顧。

萬曆時期,為了搜刮民脂民膏,充實內庫,萬曆四處派遣“稅監礦使”,導致民怨沸騰。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軍四路大軍三路全軍覆沒。為了應對遼東,每年戰爭軍費需四百萬兩白銀。自萬曆四十六年開始萬曆皇帝先後三次增加田賦(即“遼餉”)。民眾生活,日益困苦。

萬曆四十八年(1620),由於長期沉湎於酒色,加之薩爾滸慘敗,國事困苦,一病不起。於當年七月,病逝於紫禁城弘德殿,終年五十八歲。

清人修的《明史》評價:

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哈密瓜談歷史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排名第14位的皇帝,也是明朝在位48年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明朝宦官和廠衛弄權跋扈,從明成祖朱棣永樂之時就有了,但是並沒有造成大害。然而,這股亂源經過了長時間的積累與發酵,在萬曆年間又有一位“穢亂宮闕”的大太監,名叫魏忠賢的出臺登場了。這給明朝終於造成了塌天大禍,演變成了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在野史傳說中,魏忠賢和神宗的鄭貴妃勾搭以及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的奸行,但我們無法從正史中得到確鑿詳細的證據。神宗朝雖然有一段時間也有張居正在撐著大局,但由於神宗的怠政荒淫,最終大明王朝還是沒有逃脫了宦官專權的宿命。

後來光宗即位不到一年就死得不明不白,聽說是被鄭貴妃害死的。接著熹宗即位,熹宗即位之後,立即封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又賜太監魏進忠(魏忠賢)世陰,熹宗糊里糊塗並不知這位奉聖夫人和魏忠賢的奸行,魏忠賢后來提督東廠,私掌錦衣衛,把個朝廷攪的汙煙瘴氣,亂七八糟。到了這個時候,明朝已經走進了亡國之門。雖然思宗即位之時立刻殺了魏忠賢,還想要將大明王朝振作起來,可惜人心已去,天命難改,為時已晚,整個王朝的細胞已經全面腐化。

明思宗朱由檢所以成為亡國之君,是因為“大勢已去,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廷”,才使這個朝代像潰爛的蘋果一樣,無法救藥,迴天無朮。
這段明朝歷史上的荒淫腐敗,直至亡國破家,難道今人和後人還不能引以借鑑和覺醒嗎?



















飛龍在天231272723


明朝在萬曆四十五年,即1619年發生的薩爾滸之戰的失敗直接導致明朝的逐漸衰敗,這是明朝國家興亡的分水嶺,在薩爾滸之戰中明朝近百萬軍隊在努爾哈赤後金軍的打擊下遭到慘敗,明軍完全失去了在關外的優勢,使得後金軍隊有了充裕而長足的發展,致使明朝而不可收拾的局面。



薩爾滸之戰歷時五天,以明軍失敗,後金軍勝利而告結束。明軍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對後金軍的作戰能力估計不足,情況不明,沒有充分的準備。突出冒進,孤軍深入,陷入重圍,致使全軍覆沒。明軍遭此慘敗,完全陷入被動,遼東局勢頓形危急。此戰之後,後金軍乘勢攻佔開原、鐵嶺一線,明朝至此有輕敵自大變為軟弱妥協,直至最後清軍叩關而入,明朝滅亡,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走向衰敗滅亡的引芯,國之重器,軍也,兵家之事馬虎不得。


楊柳青青春之聲


如果一定要說明朝的衰敗開始於萬曆時期的話,主要是他治理後宮不利 ,至使朱常洛登基一個月就命喪黃泉。

使萬曆時期的“中興”嘎然停止。萬曆時期的弊病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好的方面沒有繼續。

如果朱常洛沒有暴亡,所謂的中興也許會繼續,因為朱常洛一直處於壓抑狀態,對朝廷的很多弊病一定是深惡痛絕。

即是太子,又是一個經歷痛苦的人,他的思考一定會深切,真正執政,應該可以是一個睿智的皇帝。況且他登基時已經39歲,政治經驗豐富,人格也相對成熟。對於明朝積累已久矛盾他應該是瞭然於胸。非常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

朱常洛一死,朱由校屬於倉促繼位。沒有任何政治經驗,也沒有自己的班底。一切交於魏忠賢處理,朱由校還太年輕,閱歷為零。他之所以沉迷於木工活,也許是對於執政的一種逃避。

至於說到萬曆皇帝,他是個聰明睿智的人。雖然多年不臨朝,國家仍是秩序井然。“三大徵”都是他親自調兵遣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三場戰役規模大,持續時間長,困難重重,但是最終是取得了全面的勝利。萬曆皇帝的戰功遠超康熙乾隆。

萬曆皇帝善用人。一旦啟用絕對信任,任何讒言不為所動,因此很多次危急他都能力挽狂瀾。

萬曆皇帝28年不臨朝,他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策略。當時出現了“非君浪潮”國家方方面面得以中興。尤其是市民社會得以發展。市民力量開始壯大。文學藝術,科學,哲學都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景象。

萬曆時期中國非常強大,連當時英國女王給他的信都極盡謙卑之詞。

應該說萬曆皇帝是一個被現代人誤解誤讀的千古一帝。

萬曆皇帝之所以從英明神武的皇帝變成“奇葩的昏君”主要是清朝為了自己的統治醜化的結果。


靈迅風水出謀劃策


明朝雖然奇葩皇帝比較多,但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那裡,又是另一個奇葩的開始。萬曆皇帝10歲的時候繼位,在幼年時期,沒有任何執政能力。但是萬曆皇帝是明朝,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多虧了他的母親,李太后。

李太后,宮女出身,為人機靈,聰明伶俐,否則也不會從宮女一步步做到皇后。他自知皇帝幼小,自己作為女兒身又不方便參政。就積極尋找有才之人,這個時候,以張居正為首的名臣就進入了李太后的眼中。張居正一邊管理國事,一邊教育,萬曆皇帝,對皇帝要求很嚴格,這才是大明的政務正常開展,皇帝也得到了良好的成長,所以張居正應該去頭功。

在這裡還有一個花邊新聞,就是說李太后守寡時,年方28,張居正也是才子,據說還是位美男子,能夠讓張居正服服帖帖為大明效勞一輩子難道真的是李太后權力壓迫嗎?或者是張居正的忠孝之心,不過民間都認為是才子配佳人,只有感情才可以讓張居正服服帖帖為大明王朝效忠。

在萬曆皇帝即位以後,有張居正的輔佐,有清官海瑞的死諫,萬曆皇帝,在海瑞抬著棺材勸諫皇帝時,這也引發了萬曆皇帝的惱羞成怒,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和這個事件有直接關係,但是萬曆皇帝很好的控制了自己,“我不能殺海瑞,因為我不是紂王”,由此看來,萬曆皇帝也是,能屈能伸哪一位皇帝。

在國家政務上有大臣的輔助,在外有武將戚繼光,說起戚繼光,非常熟悉,那是抗倭英雄,民族英雄,所以,萬曆皇帝初年大明王朝,穩固發展。

但好景不長,海瑞,張居正,戚繼光離去了,萬曆皇帝的左膀右臂,突然間失去了。這使得萬曆皇帝突然間沒有了主心骨,徹底的放飛自我,幾十年不上朝,整天遊玩於後宮之中,而明朝邊疆異軍突起,大明王朝開始凋零。


蚜蟲掉牙



125878215蜂獾


明朝萬曆發生了什麼導致衰敗?

前些日子過春節的時候,天氣很晴朗,暖暖和和的。這兩天又是降溫,又是雨雪,還冰凍起來了。即便如此,春芽仍然在倔強地等待陽光再次驅逐寒流,生命不會稍有不順就落荒而逃。可是,大明帝國從萬曆朝的頂峰飛流直下三千尺,並沒有春風吹又生。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現在人們知道,連太陽那樣的龐然大物都壽命有限,不可能永遠健康,何況某個朝廷!人們所關心的只是事物變化過程中的“道”。滅亡實際上只是“舊事物的解體”,此外毫無具體意義。國家作為一種社會組織體,必須有一組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共識(人們自願遵守的規則)來維持其生存。當由於內外部因素而導致共識消滅時,國家也就隨之解體了。這種共識消滅和系統解體,有時發展得很快,有時也慢些。有的國家一世而亡,有的國家二世而亡,有的國家則多達一二十代君主,甚至還有死後重生的現象。

具體到明朝中後期,有一個顯著的情況,就是“爭”。

1,皇帝以追求個人健康和自由為訴求,甚至期望長生不老,而置政治改良和百姓疾苦於不顧。

2,內侍依附皇權,有狐假虎威甚至代行皇權之實。

3,官員拉幫結派,結黨營私,不但上抗皇權,下制閹黨,不同“隊伍”之間的爭鬥也很激烈。一旦上位就不可一世,一旦失勢便身首不保。

4,老百姓不能不選班排隊,隨波逐流參與爭鬥,甚至受官府指撥去為權臣建立生祠。

5,一部分落魄者結拜為山林之友,割據自守以圖自救,甚至侵州奪縣以效陳吳。

6,邊遠國族,虎視眈眈,觀釁求逞,試圖爭霸。

這種激烈的爭鬥,使大明帝國日漸水深火熱。究其本源,在於權責失衡。首要者,當屬君權失馭。特別是,太后和丞相去世後,萬曆“絕對自由”了。用《西遊記》的說法,就是:

信馬由韁玄奘入魔窟,二心爭鬥真假亂乾坤。

降妖除魔掃蕩水火風,崇禎雄心依仗何許人?

菩薩佛陀既不顯真身,庭弼崇煥也難保信任。

中原大地生靈已塗炭,八旗肆虐神州再沉淪。

取回真經的唐僧不能讓李世民“皇圖永固”,無常惡鬼卻不敢再找悟空說“天倫”。大明雖然走了,但中華卻迎來了新春。如今評說歷史,還是“置身事外”的好,若是先入為主地把自己擺進去“選邊排隊”,恐怕難以有清淨心。一個國家覆滅了,卻把責任歸咎於個別人,是不恰當的。一個全民抗戰謀得新生的共和國,似不應再那樣看待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