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解讀經典書論——孫過庭 《書譜》(一)

孫過庭《書譜》歷來被認為是學書者的必讀書論,其中的言論可謂句句經典,

道出了書法藝術的真諦,同時,比較全面地對書法學習方法和要領做了系統的闡述,因此,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學習書法苦於沒有長進,都可以嘗試去品讀孫過庭的《書譜》,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但品讀《書譜》卻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它比較深奧難懂,就算你讀懂了大意,就算你認可了文中的論斷,你也很難在實際的書法欣賞體驗中理解其精髓,也很難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頂之感,其原因就在於《書譜》中所論述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結論性和前提性,沒有具體說明原因,只是強制性的灌輸結論。

如果讀到這篇文章,那麼恭喜你,《書法魅影》將在近期不斷更新有關《書譜》的深度解讀給你不一樣的思考方法!

我的分析思路:首先逐段分析,然後概括總結,在這總結起來才不會空洞。另外,在逐段分析的過程中,並不會就文意直接解讀,而是會例舉大量實例實例進行論證,

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書譜》。

深刻解讀經典書論——孫過庭 《書譜》(一)

第一、二、三自然段文本分析: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雲沒,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

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姸。”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鑑,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裡,曾參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況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深刻解讀經典書論——孫過庭 《書譜》(一)

解讀:

孫過庭的基本觀點:

一、書法共同體

孫過庭開篇幾段話並沒有談論書法,而是直接例舉“四賢”,即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為何如此,顯然,孫過庭在圈定書法的談論範圍,即書法的審美、欣賞、書寫等法度都是以鍾繇、張芝、王羲之和王獻之這四人為標準來討論,其他名家都可以靠邊站。

鍾繇、張芝、王羲之和王獻之等四大賢哲是書法中的頂尖水平,他們各有所長,鍾繇是楷書方面的集大成者,張芝是草書方面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王獻之則是兼而有之,擅長多種書體,也成就了自己書法特色,鍾繇、張芝、王羲之不分上下,各有所長,但王獻之不及王羲之。

我讀理論從來都是帶著疑問思考的,孫過庭生於唐代,在唐以前名家輩出,有“一臺二妙”美譽的衛瓘、索靖,皆善草書,衛夫人、王珣、謝安、陸機、智永等人也是一流名家,

為何偏偏選鍾繇、張芝、王羲之和王獻之四大書家為冠?

這裡如果我們以今人的視角去審視這個問題是很難定論的,後世名家輩出,顏真卿就是一個可以與王羲之並列的大家,但畢竟王羲之是晉代,孫過庭的年代早於顏真卿,因此我們需要以孫過庭的視角去理解這個問題。

可以說,我們沒有必要去懷疑孫過庭的論斷,首先,他的觀點是經過歷史的洗滌篩選出來的金句,歷史是最好的選擇,他們的書法地位是帝王、文化、政治、哲學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它不以任何人的觀點而變化,你可以選擇其他人最為標準,但是這不是你一個人就能決定的,它是經歷了很多人一起選擇出來的,因此強行承認就行,這是也是沒辦法的事

至於為什麼不選篆隸名家,那因為書體的還不夠成熟,到了王羲之的時代,文字的演變才成熟起來,因此王羲之、王獻之出生在一個好的時代。

深刻解讀經典書論——孫過庭 《書譜》(一)

更重要的是書法需要建立一個標準,一個我們後代人可以與之相比較的書法審美體系,即構建“書法共同體”。我們沒有必要去懷疑這種共同體,懷疑就意味著否定,沒有書法共同體,書法便沒有了根基,沒有了審美的標準,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千百年來,後世名家,諸如蘇黃米蔡、趙孟頫、童其昌、王鐸、傅山等人皆在這“四賢”的基礎上發展自己,都離不開這個書法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也包含漢代隸書和秦代篆書,這種哲學思維需要我們細細去理解。

書法共同體標準屬於抽象標準,不是具像標準(究竟是什麼抽象標準,什麼是具象標準,因篇幅有限,近期幾篇文章我會詳細解讀)。

至於這“四賢”到底哪裡好?如何欣賞?妙在何處?為何後世書家的書法都屬於這個共同體的範圍 ?都屬於這個共同體的談論範疇。因篇幅有限,以後細談。

深刻解讀經典書論——孫過庭 《書譜》(一)

二、傳承與創新。

“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就是指書法學習必須傳承古人,但是又不能過分拘泥與古人,應該隨著時代而有所變化、有所創新,孫過庭的這一論斷是經典名句。

孫過庭在這“四賢”中進行深度剖析,否定“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的觀點,強調不能過分崇拜古人,書法應該隨著時代而所創新,傳統即是“質”,創新即是“姸”,但都在“共同體”的範疇內。

王羲之書法飄逸俊秀,顏真卿書法大氣磅礴,蘇軾書法雍容古拙,趙孟頫書法圓媚遒勁,董其昌書法縹緲朦朧,等等等,這些人只是在書法面貌上有不同的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創新,而本質殊途同歸,這種本質上的東西就是上面所說的書法共同體,共同體中最重要的就是書法需要變化,需要內涵豐富,至於具體包含了什麼,因篇幅有限,《書法魅影》將會在近期細談。

深刻解讀經典書論——孫過庭 《書譜》(一)

以上兩個基本觀點基本上可以回答很多網友的疑問?

1、為什麼很多名家評價書法都會說這個是學顏的、那個是學米的?

答案很簡單,中國書法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書法共同體,任何人寫字必須在古人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造創新,沒這種共同體的根基,你的書法是不會被認可的,你的創新只會被視為異類。共同體的規則一旦被打破,書法便會很快消亡。

2、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那麼好?

答案也很簡單,歷史的選擇,這種選擇有一定的偶然性,至於技藝等方面的高超,那都是後人不斷的加以分析評說的內容,不要懷疑他的地位,你的懷疑在歷史的面前是徒勞的,王羲之、王獻之、鍾繇、張芝就是標杆、是旗幟,這種標準必然會在眾多古代書法家種選出,歷史選擇了王羲之等人而已

3、後人難道無法超越前人的書法水平?王羲之就是一座不可逾越高峰?

這句話問很深刻,從歷史的角度看,書法共同體是一個標準,用這種標準去評價書法水平高低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種共同體的標準是一種抽象標準,不是具象標準,你可寫的與王羲之不一樣,具體面貌可以不同,因此從具象標準上評價是沒有超越一說,只有抽象標準才有超越一說

所以當以很多人說超越不過王羲之就是從抽象標準而談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今人總是拿古人的標準來評價,既然是標準,那麼古人就是一百分,今人是不可能到達一百分的。這跟我們作語文題一樣,答案是標準,你怎麼可能答的和答案一樣,但是請不要忘了,世界上的答案沒有統一標準,語文試卷答題只要意思對了即可,沒必要出現相同的關鍵字和言辭,意思一樣都可以打滿分,這就所謂的抽象標準。你又何必去爭那個第一呢?大家都是一百分的情況也是可以允許出現的啊。千年後,也許你的書法會被後人奉為經典呢!

因此,不要在意“超越”一詞,自己喜歡書法,研究書法,那就放心大膽的虛心學習就好。

深刻解讀經典書論——孫過庭 《書譜》(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