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卻不擔心有人造反,都用了哪些管理手段?

作為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給後世留下了一個難以破解的謎題,就是為什麼他能踏踏實實30年不上朝?清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總是被慈禧在簾子後面盯得死死的,就是想行使皇權也得看慈禧答不答應,而神宗為什麼就那麼放心,他就不怕有人造反嗎?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卻不擔心有人造反,都用了哪些管理手段?

神宗雖然不上朝,不見大臣,但是大臣卻沒人敢謀朝篡位,倒不是神宗一朝的臣子們有多麼老實,而是神宗沒給他們壯大的條件。

第一、不立太子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卻不擔心有人造反,都用了哪些管理手段?

神宗23歲左右身體就開始不好,再加上沉迷酒色,大臣擔心他哪天撒手人寰,於是催促著立太子。另一方面,大臣們要想推翻他,首先得擁立一個太子,扶太子登基,這才算名正言順。起初20多歲的朱翊鈞並不打算早立太子,既是因為大臣們推舉的太子人選不合他的心意,也因為他的爺爺就曾經長期不立太子,這也給神宗起了一個“叛逆”的表率。為了堅持立場,神宗硬是和大臣們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國本之爭”,後來乾脆不上朝不見眾臣,讓他們誰也沒機會再嘮叨。

太子之位不定,就不會產生能威脅神宗的力量,不立太子正是約束群臣的重要手段。

第二、登基初期立威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卻不擔心有人造反,都用了哪些管理手段?

穆宗臨終前,把10歲的朱翊鈞託付給三位朝中重臣,其中一位就是後來的首輔張居正。然而後來的發展卻是,只剩下張居正一人替君治國,另外兩位一個被革職一個病逝。幼帝時期就革職顧命大臣,這樣的出擊讓眾臣看清,皇帝雖然幼小,但是卻並不好欺。雖然有張居正替神宗操勞,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懈怠,每天的課業從不耽誤,早晨天剛亮就開始聽經書讀史,不論寒冬還是酷暑,從不缺席。

這個一本正經的少年天子,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賢明有德,英明果斷的形象,讓朝中老臣無不信服。即便後來神宗30年不上朝,群臣也知道皇帝並不昏庸,不敢行狂妄之事。

第三、始終緊握大權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卻不擔心有人造反,都用了哪些管理手段?

神宗不見大臣,並不代表拒絕外界一切消息,有關家國大事,他照樣心中有數。萬曆三大徵就是很好的證明,雖然不出皇宮,但是他卻緊握最高權力,直接操控軍隊,瞭解前方軍情,能做出恰當的決定。不僅操控軍隊,就連查抄官員的家產,神宗都把得緊緊的,要求全部拉近皇宮,裝進自己的荷包。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卻不擔心有人造反,都用了哪些管理手段?

為此,他還背上了貪財的帽子。三大徵結束,雖然耗資巨大,可神宗的私人荷包和國家銀庫仍有節餘,這也說明神宗對錢財的管理和使用也是心中有數,並非揮霍無度。

第四、保持神秘感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卻不擔心有人造反,都用了哪些管理手段?

曾有大臣抱怨,多年不見皇帝,連皇帝是瘦了還是胖了都不知道。一些後進的大臣,更是不曾見過皇帝。這種領導和員工的相處模式,在現代的企業中並不少見,員工們對很久不見的上司都是非常敬畏,那些天天和員工朝夕相處的領導,反而會被員工認為不怎麼重要,難以立威。神宗不見大臣,大臣就無法猜透他的心思,這層神秘感有助於他的管理。

要傳達命令直接下旨,大臣只能照辦,連探討的機會都沒有。時間久了,大臣就養成了順從的習慣,君臣之間沒有話語上的摩擦,便能多年相安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