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人竟然這樣看病。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道理,中世紀是不存在麻醉藥這種說法的。雖然也有一些有麻醉作用的物質,但是我給你看一下你就知道為什麼不用了。 一些用於減輕手術疼痛的藥物多具有致命的毒性。其中有一種麻醉劑是用萵苣汁、公豬膽汁、蔓草、鴉片、天仙子、毒芹汁和醋泡製而成的。在使用之前,還要混合上酒。這裡,單單毒芹汁一種就可能引起死亡。 而且在戰場上使用烈酒會讓傷員的體循環加速,也就是說給你上了一個快速流血的debuff,在開始之前你多半也就嗝屁了。  沒麻醉你連牙都不敢拔。試過把牙栓在門把手上的拔牙土法嗎?麻醉大法可好? 所以說手術絕對是一個講求效率的活計,通常的實行方式就是找幾個兄貴七手八腳的把你按住,然後把嘴堵上,醫生用鋸子,切肉刀,鍘刀快速的剝離肌肉然後把骨頭砍斷完成截肢。 而截肢也是中世紀戰場上最常見的治療方式。那時候人們對微生物也沒有概念,對消毒的重要性更是知之甚少,抗生素更是還沒影的事(青黴素1928年發現的,磺胺也要1930年代之後才有),而且手術講求高速,慢慢處理傷口的患者多半都死了,反而快速截肢還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什麼你被砍了?截肢! 被砸了?截肢! 中箭了?截肢! 摔倒了?截肢!

中世紀的人竟然這樣看病。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興起,直接把歐洲醫學拉到巫醫時代,信徒們覺得用護身符、聖水 再不濟用讚美詩祈禱詞就可以清除病魔。病人到了某個修道院開辦的大醫院,按現在的標準應該是三甲醫院,修女們會特別熱情的招待你,給你好吃好喝後,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嬤嬤站出來安慰了你幾句,同時給你抹了一點聖油或淋上幾滴聖水,然後讓你和她們一起參加祈禱和做彌撒,就是不給你看病,你問為什麼,不好意思你生病是因為你有罪,只有誠心懺悔請求上帝寬恕,才能好。

中世紀的人竟然這樣看病。

醫院不給治該怎辦,一部分人會去找私人診所,和現在白衣天使相反,診所全是一身黑上風上水的黑衣天使,黑帽子、黑衣服、黑斗篷,黑死病爆發是還加個長長的鳥嘴相當的滲人。

中世紀的人竟然這樣看病。

其實是一個簡易的防毒面具,裡面填充了棉花和薰衣草、薄荷等各種香料,用於抵禦病人肌體潰爛的臭味,以及避免醫生自己感染上瘟疫——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鳥嘴面具是在黑死病之後的發明,早期的中世紀歐洲醫生,還僅僅是穿著一身黑衣黑帽罷了。 而為什麼要穿著黑衣,是因為那時並沒有什麼無菌理論之類的說法,而醫生的身上又常常會沾上病人的血液或嘔吐物,所以要穿深色的衣服抗髒。白大褂是現代無菌理論出現之後才有的發明,為的是汙漬可以在第一時間顯現,與當初醫生們的設計完全相反。

中世紀醫生講究個體液平衡,你生病了是因為你體液失衡,我幫你把汙血放了這樣病就好了,感冒了?放血!頭昏腦熱?放血!頭疼睡不著?放血!反正治好了是上帝保佑,治不好只能怪你罪孽深重,這種放血療法也是在不斷的完善,當然不要天真的以為真的變科學了,它只不過會根據病人的年齡、症狀、季節和所在的地方來決定放多少血,在哪裡放血,是用刀還是用水蛭吸,比如說,按照中世紀的醫學書籍上記載,對乳房部位的放血必須等到巨蟹座進入到正確星位時進行,也不知道是因為巨蟹座顧家,非常合適女性的原因,還是因為別的什麼,非常的玄幻,治病的風格就是這樣簡單粗暴。

中世紀人們怎樣治療痔瘡?療法聽了不禁讓人虎軀一震,菊花一緊:先用快刀割掉,再用燒紅的鐵條烙患處。後來更先進的阿拉伯醫術傳入,大家才不再折磨自己,改用熱盆浴治療。幸好還有一個辦法:七世紀一位僧侶聖菲亞赫拉因為在花園勞作過度患上了痔瘡,他在花園裡一塊石頭上坐下祈禱,上帝就治好了他的痔瘡。從此所有飽受病痛困擾的人只需要去那塊石頭上同樣坐一下就能康復。據說今天那塊石頭上仍然留有聖痔瘡的印子 。

中世紀的人竟然這樣看病。

這個時候病人可能會問:醫生還有別的治病方法嗎,有的醫生可能會特別高興,覺得這個病人有創新精神 奉獻精神,他會特別熱情洋溢的推銷給你他最新學會的特殊療法,比如你頭疼的話就用浸泡過聖水的鐵釘釘進你的腦子,惡魔就會被驅逐出來了,你就立刻痊癒了。

中世紀的人竟然這樣看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