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为什么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语出宋代大儒张载,此句名言成为后儒学习易学的标杆。

此句出自张载著《正蒙》〈大易篇〉,全文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

厚朴易学译:

《周易》是专为君子谋略,不是为小人谋略而用的,故将“德”撰写于卦爻辞里面。虽然爻有小大阴阳的分别,但是在为卦爻加入卦爻辞时,一定会以君子的义理来告诫问卦者。

所谓“爻有小大”,小者为阴,大者为阳。小者似乎是为小人而设。但卦爻辞必定会以君子之义来晓以大义,避免犯下小人之失。


为什么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春秋筮例道德说萌芽:

张载说卦爻辞一定会“喻之以君子之义”这句话拿来检验《周易》经文不尽然正确,但在春秋筮例里,的确就已有这种“喻之以君子之义”的解卦传统,这种传统甚至早于孔子之前。

从人品高下来定义君子与小人,并不是宋儒开始的。这种思维方式应该早在孔子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存在,而到了孔子将这些论述“集大成”,形成了一种流传两千多年的思维方式。

《周易》原本的功能主要在沟通鬼神,周王决策时要了解鬼神意志,虽然无法说这样的《周易》没有伦理道德的义涵,但是至少思维重点比较是在事情吉凶的因果预判,这种预判的逻辑是比较不具道德规范之意义的。某个程度来说:有吉凶,无善恶。

但从春秋开始,可能因为礼坏乐崩的关系,人们开始把一些道德期待放到易经的解卦上,这种期待,在后来更把品德上的高贵内涵当做君子的条件,君子不再只是原本的社会身份地位高低,而是必需具备某种人品上的高贵特质才堪称为君子。

《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自解艮之随,此卦五个爻变要以之卦随卦来占解,他解释“随,元亨利贞,无咎”说,自己不符合元、亨、利、贞四德,所以无法得到“无咎”的结果,也就是无以免除其罪咎,安全脱困,将被囚死于东宫:“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南蒯将叛变,筮得否之比,得“黄裳元吉”,原本就卦来说是大吉。但子服惠伯将此卦限定在“忠信之事”才得为吉,并把黄、裳、元做为得到“吉”的条件,也就是说,除了问卦之人必需以忠信之事为基础之外,还必需符合严格的道德伦理规范才能够得到吉。

穆姜的故事记载于鲁襄公九年,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早于孔子五十读易六十几年。而毕万的例子记载于昭公十二年,当时孔子大约二十岁左右,因此早于孔子读易三十年。甚至像鲁宣公六年记载的,郑国公子曼满想要当卿相,伯廖评论说:“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早孔子习易一百年。

这些例子里,虽然未清楚把人的品格拿来定义《周易》中的君子,但已可看出,早在孔子出生以前,贵族利用《周易》时,就已把人品列入吉凶的判断之中。并且把《周易》当做人在品德修养的励志之书,这种特色,在孔子之后也清楚地表现在《象传》与《彖传》等十翼的批注里。


为什么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孔子十翼道德思想:

孔子讲仁义,尚礼乐,认为君子当以仁义为涵养,行之于外则中于礼乐之节。孔子当然也将这样的思想带到了《周易》,也包括了对于《周易》中君子与小人的论述,《系辞传》中有几段引述孔子对于《周易》经文的注解:

  •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以上所说的“君子”、“小人”其实兼具二义。一是既指地位之尊贵与卑下,二是又兼及品德上的高下。

这种颜色最为鲜明的如《大象》传,都用“君子以…”的语法来诠释君子面对不同处境当有如何之作为,而这些作为都与修身治国有关。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十翼相传是孔子所作,不过这个说法大有问题,十翼比较像是孔门弟子整理孔子讲学的见解而成,部份则可能是孔门弟子的言论。以《系辞传》来说,它的成书方式类于《论语》,比较可能是孔门弟子对于老师课堂言论的笔记。因此里面混杂了孔子之前的古人论述,这部份可能是当时孔子的教材或孔子引述先贤言论。也混杂了孔子之后的孔门论述,这部份可能是孔子弟子对于老师言论的发挥,然后被孔子的弟子的弟子所记录下来。但无论如何,可从十翼见到孔子对于《周易》诠释的这种重要思想。


为什么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周易》中的君子原本指的是有权位而尊贵的精英份子,小人则是指基层而地位低下的平民、小民。但《易经》并不专属于精英。事实上,由于《易经》的普及,绝大多数读易经、用易经的人,都属于平凡而没有官位的小人。怎么可以说只有君子可用《周易》来问事呢?甚至从《周易》中有小人吉、小人凶等判断用语来看,在周朝时《周易》的使用应该也不是贵族精英、在上位者的专利。

所以“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讲的君子和小人并不是这个原始的社会地位上的意思,而是一种道德上自我提升的期望。精确来说,意指我们读易经,就要学习做个有德性的君子,让自己不断在品格上向上提升:不管你的社会地位是小人还是君子。

也有人会因此以为自己读了易经就变成君子了,往往以君子自居。以为自己读了些圣贤书,有了经世治国的理想,然后自己就是正义的一方,是君子。而和他相对立的就是小人,形成了一种读书人的傲慢,这也是不可取的。


注:如您喜欢,欢迎点赞、关注、转发。

上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