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郑板桥纪念馆,

好似一本有趣的历史书。

又似一座记忆的宝库。

领略那些散落在不同时空中的记忆故事…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一生为官12年,其中任潍县知县7年。然而,这是他简而不能再简的简历,知晓者恐不在少数。但是他的最最最招牌,并不是这个简历,是啥呢?你懂的。

就是具备普世通用的座右铭:难得糊涂。

或曰:难得糊涂确实不按常态思维用语,够得上奇谈怪论,不过和酒有几毛钱关系呢?

肯定和酒有关系,而且不止几毛钱关系,要多贵有多贵。因为,难得糊涂属于酒后思维,是郑板桥醉酒的心得。

再看,无酒状态下的郑板桥,理智得很呀,说话办事都按规矩出牌,决不会楞不丁冒出如此另类无厘头的念想。

然而几壶小酒下肚,郑板桥便脱胎换骨般进入新的境界,一种淡定,一种释然,一种开脱,一种慰籍,一种飘然,也不乏一种失忆。

各种情绪符合累加在一起,郑板桥的思想在升华,概括出“难得糊涂”传世绝唱。不知被多少人,包括得意的,也包括失意的,包括走运的,也包括背字的,包括阳光的,也包含消沉的;凡此等等心态跨界者,都视为精神支柱装在心中,挂在墙上,展示语录级的处世哲学。

说来就是一句酒话,却引出如此非凡的轰动效应,郑板桥未必能预料到。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据一个版本所言,有年秋天,郑板桥专程到山东莱州云峰山上,观摹碑林碑刻,夜晚不得归,借宿在一座三间的茅草屋。屋子主人是位儒雅的老翁,自称“糊涂老人”。

两人虽初次相见,但互留好感。

老翁摆酒款待郑板桥,越喝越投机,酒意微醺,他俩变成了相见恨晚的忘年交。

老翁得知郑板桥身份后,已喝得半酣,便请郑板桥为一尊方桌般大小的镇宅砚台题字,改日他再刻在砚背。郑板桥本就稀奇开眼界,借着酒兴,当场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

老翁也是“糊涂老人”,名号被镶入字中,自是大喜过望,欣然提笔写了一段跋词:“得美石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郑板桥大惊,醉意开始泛滥。

他见砚背尚有余地,便步老翁神韵,又补写:“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难得糊涂”就这样面世了,缺乏酒的烂漫沸腾,郑板桥若是喝成一塌糊涂,他的聪明转入糊涂并不难。难就难在,他是真聪明假糊涂,似醉非醉并没醉糊涂。

其实,“难得糊涂”非但写在酒后,也是他待酒的态度。

清醒时分的郑板桥,也并不糊涂。他一心想当清官好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下面,让我们走进郑板桥纪念馆里的看下为潍县大堂里这两座青铜群塑诉说的故事~

开厂煮粥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1746年,54岁的郑板桥调到山东省潍县任县令。潍县原本是繁华大邑,但因灾荒连年,整个山东省发生大饥荒,潍县也不能幸免,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开厂煮粥轮饲之”是当时官府设的救济机构,令当地富户煮粥发放饥民,共渡难关。 郑板桥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以工代赈”,通过修城,救活饥民,大得人心。

准给粥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救灾有了点头绪,板桥轻松了一些,可仍不敢掉以轻心。人命关天,饥民那凄惨之状更不曾忘怀。衙门里的事处理完,他就带上两名衙役到街上转转,进粥厂看看。这一天他在离粥厂不远处看见了一位老妇人。她那花白的头上沾满了草屑,像是刚从草垛里钻了出来,又黑又瘦的脸现出青干,褂子的大襟下端撕开了几条口子,裤子的膝下已经破烂,小腿已经露了出来。右手拄了一根木棍,下端已磨去了皮,左臂挎了一个破旧的荆条篮子,端着一个黑碗,碗是空的,正一瘸一拐地向板桥走来。板桥向前迎了两步,就见这位老妇人朝着板桥“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口中喊道:“老爷,救救我这老命吧!”说着,浑浊的泪水就从那呆滞无神的眼中滚了出来。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板桥赶忙伸手搀她起来,让她进粥厂领粥。老妇人说:“我去过,听我是外乡人,不给。有人指给我,您就是县大老爷,您给说句话吧,我还有孩子。”

板桥“嗯”了一声。衙役从褡裢里取出铜墨盒,把毛笔在墨盒里舔了几舔,递给了板桥,另一个衙役已经把纸抻好。板桥提笔写了“准给粥”三个字。吹了吹,递给老妇人。就见老人头触泥地,喊了一声“青天大老爷”!起身拄着那根树枝,步履蹒跚地进了粥厂。

一张“准给粥”的条子,救活了一条人命,见证了灾荒的惨景,也传达了板桥救民于水火的深情。粥厂的人将条子呈入衙中,喜欢板桥书法的人,又从衙中“偷”了出来,欣赏他的书法,钦羡他的爱民,二百多年过去,一直珍存至今。

“撒一把土”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一开始,郑板桥命属下开仓放粮,几天后属下报告,有许多不是难民的人也来领粮。郑板桥命属下改为施粥,但仍有许多不是难民的人也来领粥。郑板桥得知后略加思考说:“没事,当众在锅里撒一把土就行了。”

属下不解,问道:“施粥本来是好事,在锅里撒一把土,灾民怎么吃呢?再说要是让皇上知道,怪罪下来可就不好办了。”郑板桥笑着说:“有事我顶着,你们照办就是。”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属下只好照办。他们来到粥棚,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当着众人的面撒到锅里。看到这种情景,有不少等待领粥的人就转身离去。但这些人刚一离开,后面的人立即就挤了进来。

问题很快解决了,属下向郑板桥报喜。郑板桥听后笑了笑,说:“真正的灾民是不会在意粥里有这一点土的;而那些转身离去的人,肯定都是冒牌货。”属下无不对郑板桥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潍县又接收了大量外地灾民。郑板桥实行领券供给,灾民吃完粥,须参加修城筑池,这样既解决了灾民生存问题,又解决了基建的劳动力问题。郑板桥施粥的智慧,如今仍有借鉴价值。

“板桥辞官”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郑板桥不仅多才多艺,而且还是一位好官。他做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理政时深得百姓拥戴。大唐东侧的青铜雕塑便记录了其辞官返乡的故事。他五十岁时,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郑板桥的潍县情结:他赞潍县之诗画至今潍坊多处可见——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终因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退出官场!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匹是他自己的坐骑,垫以铺盖,另一匹则全部驮的是书籍,另外一匹则是他的书童乘坐,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当百姓让他再留句话时:他说:希望你们今后要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你的爹娘,众人惊叹!

郑板桥虽然离开了潍县,但是对这片故土难以割舍,在他71岁的时候还专门作诗怀念潍县: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郑板桥: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