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對待“故宮火鍋店”的爆紅?

“朕的火鍋”“三千佳麗奶茶”“康熙最愛巧克力”……如今,到故宮周圍轉一轉會發現,所謂“皇城腳下”,滿滿都是生活氣息。據報道,剛開張不足一月、店名以“故宮”開頭的一家火鍋店,最近已在知名餐飲平臺躍居京城火鍋熱門榜榜首。

不少人驚呼,“故宮裡開火鍋店了!”“火鍋店開到了故宮裡!”其實這種表述是不夠準確的,報道中的這家火鍋店,位於神武門外東長房,也就是大家遊玩故宮走出來的右側,屬於外圍。嚴格來說,故宮內部全是文物保護區,是斷然不可開火鍋店的。

當然,這個位置尷尬在,它尚在筒子河內側,依然屬於故宮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前身據說是紫禁城侍衛住所,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此前還曾是商店、辦公區,後來整修開闢成觀眾綜合服務區、“文化創意體驗館”等。舉個例子可能不恰當,如果故宮是一幅巨型雕像的話,這裡更像是邊角料。

不過,故宮開火鍋,還是很容易讓人想起十幾年前的“星巴克事件”。2007年,已經在故宮入住了6年的星巴克,被知名主持人爆料並抗議,要求其撤出故宮,隨後引發熱議。半年後,星巴克迫於壓力,撤了故宮分店。


該如何對待“故宮火鍋店”的爆紅?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如今,走了咖啡店,來了火鍋店,那麼是不是說,當年的抗議,僅僅是因為星巴克是洋品牌,唐突了古香古色的故宮?顯然,這樣的理由,不足以完全消解區別對待的嫌疑。畢竟,文物保護和商業開發的間距,應比火鍋店和咖啡店差別大多了。

對於星巴克事件,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直言“故宮需要咖啡”,理由是“我們有三百萬來自境外的觀眾和愛喝咖啡的年輕人”;在談到文物保護時,單霽翔也表示,博物館不應該自我封閉,古建築融入人們的生活更能延年益壽。

的確,文化遺產商業化,是近年來文化產業創新常有模式。整體上講,這並不是壞事。畢竟,商業化的開發,也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甚至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真正的保護並不是“供起來”,而是讓文物和文化走近人,走進現代生活。

但需要注意的是,故宮之所以為故宮,正是在於它的歷史印跡。類似故宮這種古建築的保護,一定要把握好商業開發的度。並不是所有的商業開發,都絕對有利於文化保護,如果亂開發、濫開發、曲解文化、膚淺解讀文化和粗暴變現文化,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傷害。

所以,我們樂見故宮帶來的文化產業繁榮,但是也要時刻警惕,故宮必須一直是故宮,如果有一天它變成了商場或者美食街,那麼故宮將不再是故宮。這就不是竭澤而漁的問題了,而是釜底抽薪。

回到故宮開火鍋店的具體事件,最正確的姿勢是:包容中保持警惕,時刻不忘邊界意識。這個邊界不僅僅是牆裡牆外的邊界、文物區和商業區的邊界,還應是商業邏輯和文化理念的邊界、文化傳承與娛樂消費的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