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斬後奏私自開倉放糧,皇帝非但沒降罪,還誇他是社稷之臣

景泰三年(1452年),江蘇地區連發大水,淹沒了大片田地,毀壞的房屋不計其數,百姓流離失所,人心惶惶。有洪災怎麼辦,當然是開倉賑災。可那個年代信息不發達,像開倉放糧這種大事必須一級級彙報上去,等到朝廷審批,再一級級批示下來,地方官員才能開倉放糧。雖然時任漕運總督的王竑(hóng)在第一時間就寫好奏疏,八百里加急地往上報了,可再怎麼迅速,也得靠馬蹄子一步一步跑過去。這時,王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發生了:有百姓餓死了。

他先斬後奏私自開倉放糧,皇帝非但沒降罪,還誇他是社稷之臣

守著滿滿一倉庫糧食,硬是讓百姓餓死。王竑聽到彙報,非常氣憤,猛地一拍桌子:不管這些煩瑣的規定了,開倉放糧!災民們蜂擁而至,很快擠滿了專設的賑災場地。由於多地遭遇洪災,而除了王竑以外,其他地方官員都沒敢私自開倉放糧,所以很快就連山東、河南等地的災民也匆匆趕來,就為了吃上一口飯。如此一來,滿滿一倉庫糧食很快見了底。看著眾多災民仍然吃不上飯,王竑很頭疼,派人四處打聽是否還有儲糧的倉庫。在得知徐州還有滿滿一大倉庫糧食時,王竑特別興奮,想開倉放糧,於是帶人火速趕去了徐州。

他先斬後奏私自開倉放糧,皇帝非但沒降罪,還誇他是社稷之臣

然而掌管徐州廣運倉的宦官反對開倉放糧。王竑一針見血地說:“如果再不開倉放糧,百姓早晚都有為盜的可能。萬一真的民變了,那我就先殺了你,然後再去請罪。”看著氣勢洶洶的王竑,宦官不敢多想趕緊打開糧倉。於是,王竑獲得了大量糧食,並派人分配給災民們。

他先斬後奏私自開倉放糧,皇帝非但沒降罪,還誇他是社稷之臣

王竑不敢有絲毫懈怠,又趕緊上了道奏疏:一是急請朝廷分撥錢糧進行賑災,二是給自己請死罪。在人命關天的危急時刻,明代宗哪裡還顧得上治罪,直接交由王竑全權處理,讓他統領賑災事務。王竑帶著大小官員沒日沒夜地投身到了災區救災與重建工作。但撥款有限,當王竑趕去其他災區時,已經沒有錢糧可以分了,朝廷離得也很遠,遠水也不能解近渴。

他先斬後奏私自開倉放糧,皇帝非但沒降罪,還誇他是社稷之臣

面對此種情況,王竑又用了對待徐州廣運倉宦官的那一招。他叫來當地的商人財主,還是那句話:災民若得不到救濟,早晚會變成盜匪。商人財主們心裡當然明白:一旦發生民變,自己就會成為最大受害者。所以,商人財主們紛紛掏腰包幫王竑賑災。王竑並未止步於僅僅填飽災民的肚子,他在災情基本被控制的地方投放耕牛、種子以及農具,用以恢復生產。與此同時,王竑也開始極其繁重的善後工作:收殮、安葬死於災害的百姓屍體,以防瘟疫擴散。

面對災情,王竑沒有墨守朝廷的舊規,而是冒著殺頭的風險率先開始了賑災工作,跟死神賽跑,最終使眾多災民獲救。後來賑災結束,王竑上書請罪。明代宗非但沒有降罪,還高興地誇讚王竑:“賢哉都御史!活我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