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迫切需要引进现代化的歼击机。莫斯科开始极力游说中国采购米格-29,然而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引进的是大名鼎鼎的苏-27重型歼击机。今天涛哥就带着大家,重温那段看似熟悉、实则早已陌生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最先进的歼-8II和歼-7M飞机在性能上与米格-29相比, 有超过一代的差距。对于这一点, 无论北京或莫斯科都很清楚。因此, 甚至西方都有人认为, 中国引进米格-29不会有什么问题, 只要莫斯科同意的话。 问题将会是, 中国将以怎样的形式和引进多少整机而已。

作为主管航空技术装备发展工作的直接领导, 同时也是实地考察过米格-29的中国空军副总司令, 林虎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 在日后俄中军事技术合作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空军中将林虎, 坚决反对引进米格-29的任何企图。准确地说, 是反对成批引进米格-29型歼击机的任何企图。

对于米格-29, 林的看法是: 作为苏军前线航空兵的主战装备, 米格-29从设计思路上来讲非常符合俄国人的需要, 从综合性能上来看也是相当出色的。

但是这个机型是为了适应苏联武装力量大规模战争的要求, 也必须融合到苏军前线航空兵的作战系统中, 才能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震撼世界的“西方-81”演习

在苏军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中, 与北约国家之间的战争将是全面的立体化多兵种协同作战。航空兵军团作为苏军诸军兵种合成战役战略军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将是一场高强度高消耗的较量。一旦战争爆发, 双方都将各自集结大规模空中力量投入战斗, 大规模的空中交战使近距离格斗必然成为空战的主要形式, 米格-29就是专门为了适应这个战场环境所发展的机型。

未来中国空军所面临的军事斗争环境中, 很少会出现几百上千架歼击机在空中混战的态势。尤其是为了因应周边国家的F-15J和幻影2000C, 中国的新一代歼击机必须拥有完备的视距外空战能力(BVR)。在这方面, 米格-29与歼-8格(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美国格鲁曼公司对歼-8II进行现代化升级项目, 80年代末项目中止)相比不占任何优势。

本身曾经是米格机驾驶员的林认为, 苏联前线歼击机一直是以容易掌握并能大量生产和装备,可以在激烈的大规模消耗战中不断补充为基础设计的。从早年的米格-15到后来的米格-21, 这一系列型号的发展和装备, 是米格机在保证基本性能的同时, 依照简单、廉价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3可变后掠翼战机

但是通过这次考察, 林发现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前线歼击机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是由于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装备设计和战术使用条件, 现代化空战由昼间近距格斗向全天候迎头拦截和整体对抗发展, 使俄国人选择了设备较为完善但也较为复杂的米格-23, 以适应技术进步的影响。

这也证实了空军指挥学院早年提出的, 当美国空军装备了高性能的F-15重型战斗机之后, 紧接着又研制出性能卓越又适于大量生产的轻型战机F-16。这样的搭配模式,将使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在空军机群的质量上处于劣势的同时, 又存在着失去数量优势的危险。

相对于基础薄弱、实力有限的中国, 苏联领导人采取的措施就是改变过去一直坚持的, 已经不符合实际需要的 “越简单越好” 的飞机设计思想。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中国版的米格-21(歼-7)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中国版米格-19(歼-6)

米格-23ML作为这个系列中最新的现代化改型,给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型号设计得要比他所熟知的米格-21和米格-19大许多, 飞机的系统也更加完善, 改进空间也更大。

因此该机可以装置大口径机载火控雷达, 能够制导发射中距空空导弹。大推力的发动机不但使飞机飞得更快更高, 航程和载荷也有明显的提升。林指出, 自制的歼-8II通过继续改进和换装可靠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完全可以压制米格-23ML, 甚至是米格-29。

作为苏制前线歼击机中系统配置最完善的型号,米格-29的复杂程度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 对于这一点, 林给予高度评价。但他又指出, 由于莫斯科对前线歼击机的设计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始终坚持大规模全面战争的战略思想, 使苏联空军的新型歼击机同样必须符合全面消耗战的要求。

米格设计局于1972年按照空军和航空工业部成立的联合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要求提出设计方案时, 采取的是一种相对折中的设计。那就是在飞机的结构、动力、材料和工艺等方面仍坚持传统的简单、便宜、容易生产与掌握的设计原则, 尽可能地为型号配备完善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1(上)和米格-29(下)座舱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这里林特意举出一个例子,在对比米格-21和米格-29的座舱布局后,他发现如果忽略后者装置的ILS-31型平显 (HUD), 那么这个型号除了仪表板上多了一个时钟之外,与前者相比的差别甚小。

作为飞机座舱中最引人注目的仪表, 林得到关于这个时钟的解释是: 飞行员需要这个 "设备” 用于中距空空导弹发射后计算时间。当米格-29发射R-27型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弾后, 飞行员需要心算导弹命中目标所需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飞行员必须操作雷达以保证引导执行,而此时这个时钟的作用就是计算倒数时间。

林强调说, 苏制武器的特点就是用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中国专家在开拓国产中距空空导弹时, 总是希望按照西方的套路解决问题。一旦出现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 就会造成长时间的停滞不前。

利用西方航电和火控系统改进的歼-8格, 一切都是自动化的; 导弹发射后, 火控系统会执行所有的计算程序并把倒数时间显示在抬头显示器上, 这样当飞行员读取最新资料时就无需去观察仪表盘。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歼-7MG座舱,前上方的平显清晰可见

林还发现, 苏联歼击机上装置的平显系统与西方的不同, 后者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使人的肉眼与雷达互相弥补的最佳角度。而米格-29的平显比较粗糙, 所提供的功能和数据还不如歼-7IIM装置的956型平显, 更无法与歼-8格装置的美制平显相比。

ILS-31可以显示雷达资料, 却不像西方的平显那样把目标符号投影在目标视线上, 而是把鸟瞰角度的雷达影像直接投影到平显上, 这让人有种看着地图与对手“过招” 的感觉。

虽然这种错觉可以通过训练来克服, 但总不如直观的 “实景” 投影来得方便。在电光火石的空战中, 优势可能会转瞬即逝。林还发现米格-29使用的惯导技术比较落后, 甚至不如中国从英国引进的产品。最使林感到难以忍受的, 是米格-29依然采用的传统机械液压式飞行控制系统。苏方回忆说, 在歼击机是否应该装置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林与米格设计局的专家曾经发生过友好且坦率的争论。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技术落后的ILS-31平显

通过与“稳相加速器” 无线电研究院(NIIR) 的专家进行的接触, 林发现即使是苏联空军装备的米格-29, 装置的也是不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且功能单一的NO19雷达。这种雷达在性能上远逊于歼-8格装置的AN/APG-66。

由于苏联在电子元器件和材料加工及制造工艺方面均落后于西方, 苏制雷达的体积和结构重量都非常庞大, 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及分辨能力也较西方同时期雷达有较大差距。

NO19的重量超过350公斤, 而计划装置在沈阳歼-8格飞机上的AN/APG-66才110公斤;NO19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不足60小时, 仅为AN/APG-66的一半。与后者相比, NO19的对空作战模式少, 作用手段单一。 而且由于米格-29并不担负对面攻击任务, 因此NO19不具备对地/海工作方式, 这使米格-29在执行对地/海目标攻击任务时只能使用普通炸弹或火箭弹。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9所用的NO19“黑缝”脉冲多普勒雷达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AN/APG-68脉冲多普勒雷达

林介绍说, 美国人在AN/APG-66的基础上, 针对空中优势和对地攻击作战设计发展而成的AN/APG-68是目前最优秀的PD雷达, 具有随要求和武器变化而重编程序、高分辨力地图测绘、 超视距目标识别等能力。

林认为, 它将是设计中的 “新歼” 工程最理想的机载雷达系统。如果将“和平典范” 的雷达及航电装置到米格-29上, 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对APG-66和APG-68雷达的高度评价, 相信对于中国机载雷达制造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专家证实, 多年来中国电子部的第14所和航空工业部的第607所, 一直都在以上述两个型号为参照物发展各自的雷达系统。

林一再告诫他的同僚们, 苏制前线歼击机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大空域范围上的作战行动。以争夺制空权和为强击机护航为主要任务的前线歼击机, 其作战范围基本上都集中在己方战线向敌方纵深300公里之内。

苏联地面指挥系统通过搜索雷达来掌握空情信息, 并且采用加密数据链或直接语音的方式对歼击机进行指挥和引导, 这种作战形式使前线歼击机要发挥全部的战斗力, 就必须始终处在地面指挥引导站的观测范围之内。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9前线歼击机

米格-29是按照前线歼击机标准设计的机型, 在设计之初就未曾考虑执行长时间战区巡逻任务的要求, 而主要是在地面引导系统的指挥下执行指定的作战任务。这对于要在广袤的国土上执行防空任务的中国空军来说, 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这就使米格-29在设计上存在着一个内部载油空间过小的重大缺陷, 导致机体载油系数仅为0.23。有限的内部载油量和大推力的发动机, 使这个型号在有利高度执行作战任务时, 也只有1430公里的航程, 在1000米的低空执行任务则仅为710公里。

米格-29挂载1具1500升和2具800升副油箱的转场航程, 也只能够达到2900公里, 是所有第四代歼击机(俄标)中最低的。如果仅仅依靠米格-29的4200升机内载油量, 在执行紧急防空拦截作战任务时, 从发动机开车到爬升至12000米就需要消耗掉620公斤的燃料, 如果再扣除返场着陆和预备用燃料约380公斤, 那么米格-29的基本作战半径只是略微超过歼-7II而与研制中的歼-8II飞机大体相当。

林指出, 中国的航空制造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对现代防空体系技术与战术的发展研究也相对滞后。这使得空军航空兵的作训和战术战法依然沿用过去向苏联学习的经验。在沿用苏联装备体系和作战指挥模式的同时, 也继承了这种体系所有的缺陷和问题。

苏军前线航空兵采用大量灵活的轻型歼击机和雷达, 构成值勤半径300~550公里的航空兵防空区域, 这对于冷战时期的欧洲前线较为合适。而对于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和300多万平方公里主权领海面积的中国来说, 要想依靠航空兵防空体系以捍卫中国这样辽阔的疆域, 就需要航程较远滞空时间较长的大型歼击机。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歼-7轻型前线歼击机

否则以歼-6、歼-7这样飞行半径较短的轻型前线歼击机, 必然需要相当庞大的数量オ能使歼击航空兵的有效防区覆盖中国如此辽阔的空域。此外还需要修建大量的机场作为前线歼击机的值勤部署基地, 建设大量的地面雷达站和在广阔地域内的指挥通信网。

要协调和调度数量如此庞大的作战机群和分布各处的空军基地, 除了划分各自的防空区域,实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莫斯科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 用前线歼击机执行国土防空任务代价过大, 遂开发出适用于国土防空任务的防空截击机。

中国也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试图建立装备远程歼击机的国土防空体系, 由于薄弱的科研和工业基础, 中国花费了将近二十年才得到了自行研制的歼-8II型远程歼击机。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歼-8II远程截击机

这种远程歼击机也就是相对于米格-21而言, 但却是设备简陋性能平平。中国空军对远程歼击机的迫切需求, 是出于减少机场建设投资、装备完善的机载武器系统、加大留空时间和活动半径等诸多因素。

其中至少是希望凭借岸基歼击机, 建立能覆盖中国全部领海和大陆架边缘的航空兵防空体系。随着联合国对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划分, 中国对远程歼击机的需求更为迫切。仅从这一点来讲,航程较短的米格-29型歼击机并不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

作为空军副总司令, 林虎中将对于任何新一代的 “基地围墙捍卫者” 都予以坚决反对。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正在进行的“新歼”工程之初, 林虎就要求该型号的载油系数不得低于0.3。

米格-29的飞行员在飞机的传感器发现目标之前, 就可以由引导员处得到面对目标的类型、 相对位置、速度、高度、方向等方面的信息支持。这样在本机传感器锁定目标前就能得到足够的目标数据, 这时飞行员就得以在锁定目标前提前完成类似于飞行姿态调整、武器选择、 导弹接电和启动陀螺等操纵动作, 那么一旦预定的目标进入传感器的锁定范围所需要进行的操作动作就已所剩无几。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米格-29的座舱布局非常落后

换句话说, 虽然米格-29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发射导弹时需要切换多达11个按钮, 但在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的控制下投入战斗时却不会这样麻烦。由于实战中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换算就足以了解目标的具体情况, 一名熟练的苏军前线航空兵飞行员完全可以在跟踪目标机的同时完成基本操作, 而根本不需要低头去寻找仪表板上的按键和开关。

林指出,依靠熟练动作完成舱内操纵是中国空军航空兵的基本要求, 经过训练的歼-7III和歼-8I飞行员在战斗中, 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精准地完成一系列操作动作。但是中国的歼击机不具备发射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 中国空军也没有类似支持苏联前线航空兵作战的自动指挥引导体系, 在最近的将来也没有这个能力和意愿去建立类似的系统。

E502-20“绿松石" 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和SAU-29-2自动控制系统, 是将歼击机综合到自动指挥引导系统中的关键, 可出口型的米格-29并没有安装这套重要的装置。而缺乏系统支持的米格-29, 其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这也是林反对引进米格-29的一个主要理由。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总结

总的来说, 林对苏制第四代前线歼击机的看法是, 米格-29存在的航电设备自动化和综合化程度低、航程短、缺乏多目标攻击能力和机体制造比较粗糙等缺陷, 这对于追求系统化和整体化作战, 适应大规模作战中大量生产、大量使用和快速补充作战思想的苏联空军来说并不是问题。

苏联空军的多兵种、多机种配合和大规模兵力优势, 足以弥补单独装备的技术差距, 依靠整体作战系统的效能和规模优势来压倒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

莫斯科对米格-29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和战术条件, 都是为了要满足苏联军事作战思想的要求, 如果引进米格-29的国家无法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作战体系, 那么不但米格-29的优势无法在实战中得以发挥, 而且米格-29本身在设计和技术上所存在的缺陷还会在战斗中凸显出来。

新一代的前线歼击机在新技术的应用上, 特别是下视下射雷达、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和涡轮风扇发动机方面有很大的飞跃。在米格-29上也体现了苏制歼击机的总体设计思想, 即制造简单朴素, 使用有效可靠。

中国为啥“瞧不上”米格-29
印度空军的米格-29K战机,阿三很喜欢凑在一起摆拍

俄国人使用普通焊接法和大型薄钢焊接结构生产米格-29, 在座舱盖和起落架舱门等一些无足轻重的部位, 一些连接件、紧固体并不都是齐平整洁的, 铆钉的部位甚至有些坑坑洼洼。这与林在法国考察过的表面工艺光滑美观的幻影2000C形成强烈对比。说明俄国人并不追求飞机的外观是否平整好看。 然而对于那些关键性的部件却设计得十分精密可靠, 以至于制造工艺过程中的紧密公差配合也显得无关紧要了。

这反映出, 苏制歼击机依然是为下一次大战所准备的消耗品, 而不是西方那种以和平时期长期耐用为目的设计的飞机。飞机在进气道内装有机械自动装置, 以防止吸入跑道上的碎石杂物。这是因为苏联空军要求这些飞机能广泛地疏散并迅速投入使用, 而不依赖某个固定的空军基地。■

声明:本文摘编自《日落共青城——风起于青萍之末》文/贝德勒·普耶洛夫斯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