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接着唐军发起反击,派遣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声名赫赫,又被誉为"三箭定天山"的神话般人物,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受诏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讨伐吐蕃,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员大将领着唐军浩浩荡荡向青海进发。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而乌海(今豆错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又易丧失战机,因此在到达大非川时,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

同时率领吐蕃军的,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吐蕃名相禄东赞之子,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此时唐军已经占据先机,但他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了唐军的薄弱环节,后勤。因为是在高原上作战,吐蕃占据地利,唐军出发地点当在鄯州,这里位于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而乌海海拔在4000米以上,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体力消耗一定很大,后勤就显得更加重要。但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郭待封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行军速度缓慢,未能及时与薛仁贵会合,就是这千载难逢的良机,被论钦陵抓住了,他迅速集结20余万大军攻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挡,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仰天长叹,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损失惨重,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