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彈射器在航空母艦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了。盟軍的主力航空母艦如美國的列剋星敦級、約克城級、英國的皇家方舟號、光輝級等都裝備了彈射器。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企業號航空母艦艦首有兩部彈射器

而另一方面直到戰敗投降,日本建成的25艘航空母艦中居然沒有一艘裝備彈射器,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飛機彈射器的出現比一般認為的早得多。飛機發明沒多久,就有思想敏銳的海軍軍官想到可以把它裝備到軍艦上,而當時的軍艦是沒有足夠長度的甲板供飛機起飛的,這就促成了彈射器的發明。

英國海軍最早開始彈射器的研究,1911年他們就獲得了一項平衡式彈射器的專利,通過釋放一個重物下落從而用鋼纜拖動飛機彈出。但第一種實用化的彈射器還是美國海軍於1912年底試驗成功的壓縮空氣彈射器,1915年北卡羅來納號裝甲巡洋艦首先在後甲板上安裝了彈射器,成為第一艘能彈射飛機的艦船。

現代作戰飛機重量大,要求的起飛速度高,因此現代航空母艦使用的蒸汽彈射器或電磁彈射器都是高技術產品,門檻很高。但早期的飛機比較輕,只需要較低的速度就能起飛,彈射器沒有那麼貴族化。所以到一次大戰結束後,除英美外,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也都研發了彈射器,法國和德國甚至把彈射器安裝在跨大西洋班輪上,用以縮短郵件投遞時間。

日本海軍在這方面並不落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普遍裝備日本大中型軍艦的吳式2號5型火藥動力彈射器能彈射4噸重的飛機,後來的二式1號5型壓縮空氣彈射器(大澱號輕巡洋艦)、四式1號10型壓縮空氣彈射器(伊-400級載機潛艇)以及一式2號11型火藥彈射器(瑞穗號水上飛機母艦)彈射重量都達到5噸。其中一式2號11型彈射器還被裝備在伊勢級航空戰列艦上,用來彈射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伊勢級線圖

雖然這些彈射器都是用於水面艦只或潛艇,不能直接套用到航母上,但也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在航空母艦彈射器上其實並沒有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

在海軍條約廢除前,日本海軍和英美海軍之間是有技術交流的,對英美航空母艦裝備彈射器的趨勢心知肚明。但長於模仿的日本海軍這次卻沒有及時跟進,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看法。

日本海軍認為如果裝備彈射器就必然會在飛行甲板上開很長的槽,必然會影響強度;而彈射器不但增加重量,還會佔用甲板下的寶貴空間;飛機彈射起飛步驟繁瑣,會降低起飛頻率;最關鍵是飛機如果本來就能滑跑起飛又何必多此一舉用彈射呢?

日本海軍的看法並非沒有道理。在雙翼機時代,飛機所需的起飛速度不高,滑跑距離也短,最需要彈射器的實際上是沒有飛行甲板的水面艦只,而航空母艦長長的飛行甲板其實已經能滿足飛機正常起飛需要。英美海軍在這一點上也並非沒有反覆,比如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1922年服役時就裝有彈射器,到了1928年又拆除了。而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航母上的艦載機大多數時候也是直接滑跑起飛,只有重載飛機才使用彈射。

但彈射器的另一個優勢是日本海軍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加以重視的,那就是彈射器極大降低了對航空母艦本身性能的要求。飛機在航空母艦上的起飛速度是由飛機滑跑取得的速度和航母逆風航行取得的甲板風速合成的,使用彈射器相當於提高了飛機滑跑速度,相應也就降低了對航母航行速度的要求。當時英軍使用的彈射器能使飛機在航母航行速度僅4節時順利起飛。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改裝後的加賀號航空母艦

但是要說日本海軍對航母彈射器完全無動於衷也不是事實。1934年加賀號航空母艦入塢大改造後就被選為了彈射器試驗艦,預留了彈射器安裝位置。據當時在海軍航空技術廠服務的小福田晧文證實曾在1941年9月底裝艦後在長崎海域進行了試驗。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水上飛機用滑車固定在軌道上彈射

當時試驗型的航母彈射器有萱場式和空廠式兩種型號,日本海軍選定的是壓縮空氣動力的空廠式進行試驗。空廠式彈射器的使用方式類似水面艦只,需要將飛機先裝在滑車上,然後沿軌道彈射。這種方式操作繁瑣,對起飛效率影響較大。而試驗中又發現空廠式彈射速度不足,飛機彈出後下墜高度很大,十分危險。如果要保證安全高度,則需要將飛機仰角提高12度(有點類似滑躍甲板的原理),但這樣飛機脫離時尾部又會撞擊滑車。所以這套裝置很快就被拆除了。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甲板上的斜線即彈射器預留位置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加賀號模型上預留位置更為清晰

原擬在42年3月再次進行試驗,但這時候太平洋戰爭已爆發,於是整個計劃都被擱置了,直到日本戰敗最終仍沒有實現航母彈射器的實用化。

其實日本當時完全可以把這項研究繼續下去,但是開戰前期患上了勝利病,對這種不急用的設備完全拋之腦後。而中途島之後由於形勢急轉直下,修船造船都來不及,就更顧不上了。

可是艦載機重量不斷增長是個客觀規律。戰爭剛爆發時日本艦載機尚能仗著重量輕、翼載低自主滑跑起飛,到了戰爭中後期新一代艦載機上艦就出現困難了。比如天山式艦載魚雷機即使在艦隊航母上都需要火箭助推才能起飛,那些慢速的商船改裝航母就更不要想了。二戰中後期日本改裝航母只能用老式飛機打雜,直接削弱了整體戰鬥力。

1944年6月著名的馬里亞納海戰爆發,日本艦載機被美國戰鬥機打了火雞。

是技術不足還是思想落後?日本航空母艦為什麼沒裝彈射器

馬里亞納獵火雞之戰

日本早就制定了“阿”號作戰計劃,機動部隊提前在菲律賓的塔威塔威集結,準備以逸待勞痛擊美軍艦隊。誰知道美國潛艇就在塔威塔威外海遊弋,千代田號航母想出海訓練一下就被打了兩條魚雷。雖然沒打中,但再沒航母敢出去冒險,整個機動部隊就被封鎖在塔威塔威錨地了。

這下麻煩大了,港內沒有那麼大的空間讓航母跑起來,而航母不跑起來就沒有甲板風,日本飛機就無法起飛。當地又沒有陸地機場,機動部隊在塔威塔威待機一個月,日本飛行員就傻坐了一個月。要知道飛行技能如果不練習的話是會退步的,更何況很多飛行員換裝新型飛機本來就還沒摸熟,長期停飛可不是小事。戰後日本舊海軍人員對馬里亞納戰役覆盤,飛行人員都認為這一個月時間的荒廢是後來空戰大敗的重要原因。

日本海軍最終為自己的短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個例子在今後也仍有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