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掩体,两军会战中的防御性工事。掩体牢固不牢固,有效没效,直接决定着己方人员的存亡、反攻的能力和战役的成败。

抗日战场上,我军设置的两种掩体曾发挥奇效,打得日军疑惑不解,虽然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机枪扫射,但我伤者仍然寥寥,阵地仍然久攻不下,这是怎么回事?

日军为此专门对中国的掩体进行了研究。

我们先来看看日军的记述。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掩体配图)

一、令日军惊讶的中国掩体,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1938年8月,在江西南浔铁路马鞍山战役中,日军106师团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8月7日,第一次进攻失败。经过修整,20天后又发起攻击。

此次,在海军航空部队的空中协助下,地面106师团日军攻向我方阵地,立体作战,企图靠猛烈火网摧毁我抗日阵地。

然而,很快他们发现,他们的一支小分队进入我方阵地后,又是有去无回,后援被切断,十几人遭到了十字炮火交叉射击,再次战死。

最后,另一个第9师团丸山支队前来侧翼援战,我军从马鞍山向南方撤退,日军这才得以占领了此阵地。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掩体配图)

占领马鞍山后,日军参谋宫崎周一,派一支独立工兵中队,前往我方阵地调查研究,看看中国军队用的什么防御工事,让他们屡攻不下,屡战屡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带队的工兵中队少佐石割平造惊奇地发现,中国部队用了一种很奇特的单人掩体:

地面下,他们挖了一个个类似陶罐的土洞,罐口倾斜,彼此相连,组成“交通沟”,士兵居“罐”中可以彼此交叉射击,构筑成斜十字火力网。

而飞机从上面轰炸时,炸弹炸不到陶罐内。埋得深,日军又不会轻易炸坏。

所以,我军在里面安全无虞,鬼子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射一双。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掩体配图)

二、中国老兵详解奇特掩体的构造

这是宫崎周一的战后回忆。

中方的亲历者,当时的70军军长李觉,在战后也对这个发挥奇效的陶罐式掩体,进行了详解。

他说,战前,他们为了抵御精锐武器的日军,在各个险关要隘处,日夜不停地挖防御工事。他从苏联军事顾问那,学到了这种陶罐式掩体的构筑方法,可防敌人飞机大炮轰炸。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掩体配图)

此工事奇特之处有3:

①肚大口小

形如渔民捕捉章鱼用的红螺壳、陶罐。射击时人头不需露出来,防御时人缩进罐肚里。极为安全。

沟深2米

每个陶罐彼此有地下壕沟相连,沟上铺设有粗大的木头,木头上方是泥土,离地面有2米深。所以,炸弹落下来也炸不透。即便炸透,人也在陶罐里也很安全。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掩体中作战)

③比身高高出20厘米

掩体比中国军队的平均身高要深20厘米,中国士兵在里面需要站在小木墩上射击,而撤离时就带走小木凳。这样,日军即使得到了此掩体,也没法使用——他们身材太低了。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日军掩体)

三、带板凳打仗的好处

李觉筑的陶罐式掩体,让日军大开眼界,一个善攻一个善守,中国军队在防御战中渐渐取得主动权。

事实上,用掩体作为防御利器,对付精锐日军,江西马鞍山并不是第一战。

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抗战中,我驻守上海的第19路军,就曾令士兵在阵地上每人挖一个单人掩体,特别要求距离地面要一人多深。

然后作战时,每人带一个小板凳,跳进去,站在小板凳上射击。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一二八抗战中的我方军队)

而撤离时,每人都把自己的小板凳带走。

待日军占领了阵地,我军又反攻,日军慌忙之中跳进掩体找防护。

谁知,这种掩体专治矮个子日军,他们跳进去就如同进了陷阱,枪都架不起来,落了个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军迅速躲回阵地,然后再带着木凳子跳进去打。

如此反复。打得精彩至极!

抗日老兵详解“中国式”掩体,日军从未见过,专门派人来研究

(配图)

这种中国式“高人一凳”的掩体,彻底制服了日军。

============

文献参考:

叶绍荣《万家岭大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年8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