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斯蒂芬-庫裡,狂風巨浪背後難得的堅韌


31歲的斯蒂芬-庫裡,狂風巨浪背後難得的堅韌

在過去一向以血肉對撞著稱的NBA中,或許沒有哪位球員能像斯蒂芬-庫裡一樣,用如此奇妙的方式讓球迷熱血沸騰。他那種飄逸到近乎放浪的投籃方式,配上足以掩蓋年齡的娃娃臉,如果一開始還算得上人畜無害,但只要對手稍不留神便會很容易被燃成灰燼。

幾年前還沒被稱為“宇宙隊”的勇士,往往是以這樣一種不經意的方式打出一波流的——誘因可能是逐漸被拉大的分差,也可能是一次被摔痛的犯規,一次對手的挑釁……不過接著換來的可能就是一記logo遠射,進球的是一個叼著牙套、擺動著肩膀、臉上掛著傻笑的“小矮子”;然後是一顆又一顆墜入籃網激起層層浪花的流星,“Give him the ball(把球給他)!”這是來自板凳席和全場觀眾的呼喊。教練放棄了原計劃的輪換,對手們耗盡一個又一個的暫停,球迷們激動搖擺的雙手沾上了濺出的啤酒泡沫。

31歲的斯蒂芬-庫裡,狂風巨浪背後難得的堅韌

而此時的庫里正化身球場精靈,處於一種近乎於癲狂的狀態之中,只來得及把手裡燙手的那顆籃球趕緊扔出去。因為如果他讓自己冷靜下來仔細體會那時的境界,這種狀態可能就會轉瞬即逝。

今天是庫裡31歲的生日,最近有的球迷在調笑他全明星後的三分命中率僅有36.6%,哪怕是終結了火箭三連勝的這場比賽,也依舊有兩位隊友比他更耀眼;也有人雖然擔憂他的狀態,但依舊堅信,這只是追求三連冠偉業中的點點波折——畢竟此時的他已經是兩屆最有價值球員得主,手握三枚總冠軍戒指,一直緊繃反而易折。

四年之前,庫裡第一次當選MVP後,《體育畫報》出了一篇名為《庫裡風暴(Curry Flurry)》的專題文章。“flurry”這個詞有“疾風”、“騷動”和“慌張”三個意思,但無論哪個放在庫裡身上都再合適不過了——一波流似疾風,讓觀眾騷動,使對手慌張。再加上與Curry名字拼寫類似的後綴,這個詞基本已經成了各大媒體報道庫裡燃起得分潮時的標配。

31歲的斯蒂芬-庫裡,狂風巨浪背後難得的堅韌

但無論疾風還是巨浪,背後都有一種隱喻,即:來得再兇猛,終歸會過去的。而平靜狀態下的庫裡,才顯得更為真實與立體——既是這座星球上最好的擋拆手之一,擁有無與倫比的射程、遠高於人們預期的終結能力以及靈動非凡的穿花連線;也囿於手感和身體對抗的侷限在某些時段表現得十分掙扎。

這種境遇,放大了看其實就是,手握三冠兩MVP,但始終沒有一座在最高舞臺上完全證明自己的FMVP獎盃。

難道是庫裡不夠優秀嗎?當然不。因為FMVP這事,對控衛來說本來就很難;況且隊內還有一個攻防數據穩到極致的杜蘭特。儘管我們說,最近幾年是後衛集中爆發的節奏與空間時代。但要知道,上一個拿FMVP的後衛還是10年的科比;如果把條件限制為控衛,那就是07年的帕克。

在高對抗的季後賽搏殺下,身高臂長的全能側翼鋒線,就是比矮個子的後衛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是單體差異中無法改變的事實。

31歲的斯蒂芬-庫裡,狂風巨浪背後難得的堅韌

到如今,庫裡已然經歷了申請大學時、球探報告中和進入聯盟後一次又一次的被低估。但與最高舞臺上的榮譽相比,庫裡還有更重要的使命去完成——帶領勇士成為繼凱爾特人、公牛和湖人之後的第四支三連冠球隊。

而哪怕擁有聯盟最豪華的陣容,三連冠的壓力與難度也依然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疲憊、傷病、自滿、內訌……哪一項的徹底爆發都可能會葬送球隊整個賽季的努力。

庫裡則是為了這個階段的終極目的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場上放棄成為持球大核心的地位,用無敵的射程與瘋狂的跑動牽制對手撕開空間,以調動所有人的參與感和積極性。數據單上表現出來的是“不那麼好看”的助攻數,以及過去三個賽季從34.5%到39.1%再到本賽季42.8%的無球進攻手段佔比。更難能可貴的是,庫裡能在平衡持球與無球的同時兼顧兩者的高效。

31歲的斯蒂芬-庫裡,狂風巨浪背後難得的堅韌

場下更是不必多談,從2016年7月在金州漢普頓對杜蘭特的那句“如果你想為一支偉大的球隊效力,如果你想在打球中獲得樂趣,那就應該來我們隊”到後來格林與杜蘭特發生矛盾時的調停化解。也無愧科爾的那句評價:“庫裡就是‘矮版鄧肯’”。

的確如科爾所說,庫裡比鄧肯更加狂放、外向,但兩人性格的內核卻極為相像——都是有超凡實力卻還願意為更高理想而自我改變的人,都是能在批評與逆境下默默積累的人。

31歲的斯蒂芬-庫裡,狂風巨浪背後難得的堅韌

用馬刺更衣室內的格言,美國知名記者里斯的話來評價就是:“當一切都看起來無濟於事的時候,我去看一個石匠敲石頭。他一連敲了100次,石頭仍然紋絲不動。但當他敲第101次的時候,石頭裂為兩半。可我知道,讓石頭裂開的不是那最後一擊,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擊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體育畫報》在庫裡首座MVP後也引用了這段話來評價他。

無論現狀如何,庫裡這樣的人,最終不會被命運女神虧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