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我曾來——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飲水,以詞名世,後世稱他的詞為“納蘭詞”,在中國詞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家族——納蘭氏,隸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貴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葉赫那拉氏”。其父為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赫赫有名的一代權臣納蘭明珠。其母為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納蘭性德博通經史,尤好填詞,雖出身貴胄,卻嚮往平淡的人生。特殊的生活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悱惻纏綿,觸動人心,為其眾多代表作品之一。


昔日我曾來——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像


納蘭性德才華橫溢,可惜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去世時,年僅31歲。據內閣學士徐乾學為他撰寫的《納蘭性德墓誌銘》記載,納蘭性德生前曾多次扈從康熙皇帝到昌平地區的沙河、小湯山、南口、居庸關等地巡遊,“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湯泉及畿輔……未嘗不從”,隨駕期間他寫下了有關昌平地區的數首令詞。

考諸《清康熙實錄》、《清史稿》等史籍,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即納蘭性德逝世以前,康熙皇帝曾數度巡幸京畿,尤其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和十五年(1676年)這兩年間,頻繁在昌平地區如湯泉行宮、“昌平州西南”、“湯山北”、鞏華城、澗頭、九里山等地駐蹕。如康熙十四年八月,康熙帝侍奉孝莊太皇太后巡幸昌平小湯山,於當日抵達湯泉行宮。因有要務在身,康熙帝在“親扶太皇太后下輦,入行宮”,安頓好孝莊太皇太后的起居飲食後,便於當日返回京城。此後約一個月的時間裡,康熙頻繁往來於京城與昌平,先後七次至小湯山向孝莊太皇太后請安,並四次駐蹕行宮“幸湯泉”。次年,康熙十五年八月,康熙帝再次侍奉孝莊太皇太后行幸湯泉,這次孝莊太皇太后在湯泉行宮大約修養了兩個月。期間,康熙帝十餘次至小湯山湯泉行宮,還特地“幸昌平,過前明十二陵”,嚮明代帝王躬親酹酒。


昔日我曾來——納蘭性德

拍攝於1906年的湯山行宮遺址,來源:《北京名勝》


初步統計,在康熙十四年和十五年的兩年間,康熙帝至少八次在昌平駐蹕。皇子妃嬪、九卿勳貴隨行扈從,車馬鑾輿、滷部儀仗備置煥然,百官接駕、萬民迎候場面恢弘。當其時,風華正茂的納蘭性德,理當在扈從近臣之列,由此在昌平留下了難得的人文足跡和珍貴的翰墨文章。

據《納蘭性德年譜》載,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1655年),康熙十五年(1676年)22歲時,應科舉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康熙帝愛其才,又因納蘭氏出身顯赫,破格授予他三等侍衛官職,後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納蘭性德時常隨皇帝南巡北狩,期間唱和詩詞,屢稱聖意,多受恩賞。作為當朝重臣納蘭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的一生註定繁花著錦,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卻無心功名,內心深處對官場的虛與委蛇和黨爭傾軋,深惡痛絕,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御前一等侍衛之職遠不合他的情志,他淡泊縈雲卻不能自由馳騁,這使他哀苦無端,於是便把無盡悽苦傾訴於筆端,凝聚為哀感頑豔的詞章。


昔日我曾來——納蘭性德


康熙十六年(1677年),納蘭性德的愛妻盧氏不幸亡故。納蘭性德痛徹心扉,悼亡之音破空而起,由此鑄就了其風華絕代的名篇——《飲水集》。《飲水集》之名,源自南宋岳珂《桯史·記龍眠海會圖》中的“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納蘭性德以此來命名自己的詞集,別有深意。後人以該集為底本,將納蘭氏諸詞,增遺補缺,輯成一冊,統曰《納蘭詞》。《納蘭詞》是納蘭性德一生所著令詞之傳世精粹,後世評價稱:“這座拔地而起的高峰,使後人難以望其項背,甚至連他自己也再難超越”。在語言特色上,《納蘭詞》以“真”字取勝,納蘭自稱“詩乃真聲,性情之事也”。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高度評價:“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詞》刊刻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文人士子、閭里鄉間爭相傳頌。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自古英才多天妒。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剛過而立之年的納蘭性德,走向了他生命的終點。五月二十三日,他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而三嘆,此後一病不起。僅七日後,風華絕代的納蘭容若,謝幕人間。時任內閣學士徐乾學為他親撰墓誌銘,都察院左都御史陳廷敬篆蓋,翰林院侍讀學士高士奇書丹。徐乾學難以掩飾其悲痛之情,惜才之嘆。納蘭性德辭世後,他的靈柩被安葬於昌平州皂莢屯(今皂甲屯,屬海淀區上莊鎮)的納蘭家族園寢。皂甲屯,又名“皂莢屯”、“皂角屯”,曾為遼代君主遊獵“捺缽”(駐蹕)之地。元代,北京通往關外的重要驛站皂角鋪,緊鄰村旁。明初,皂甲屯屬昌平轄地,大將軍徐達在昌平設軍屯二十六,皂甲屯即其中之一。


昔日我曾來——納蘭性德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原昌平縣公安局呈報的有關納蘭氏家族園寢被盜的公函:“據北平人葉連德狀稱,民祖明府墳坐落昌平縣上莊村,被魏永福等勾結大股土匪盜挖……”。來源:《檔案揭秘:納蘭性德身後六大謎》


納蘭性德雖一生短暫,但著述十分豐富,除《納蘭詞》外,還著有《通志堂經解》、《詞林正略》、《今詞初集》。此外,他於藏書、鑑古、書法、詩文方面亦頗具造詣。曾建藏書樓“通志堂”、“珊瑚閣”,環擁古書萬卷。現存手簡真跡三十六通,被研究界奉為“國寶”。在他的眾多詩詞中,其中就有數首是在昌平寫下的。如在隨康熙帝北巡塞外、鑾駕西山、瞻拜明陵期間,納蘭性德作有《清平樂·彈琴峽題壁》、《好事近·馬首望青山》、《扈駕西山》等詩詞。如在拜謁明十三陵期間,所作的《虞美人·昌平道中》詞雲:


峰高獨石當起頭。

影落雙溪水。

馬嘶人語各西東。

行到斷崖無路小橋通。

朔鴻過盡歸期杳。

人向徵鞍老。

又將絲淚溼斜陽。

回首十三陵樹暮雲黃。


又如在扈從康熙帝巡幸期間的《扈駕西山》詩云:


鳳翥龍蟠勢作環,浮青不斷太行山。

九重殿閣蔥蘢裡,一氣風雲吐納間。

熊虎自當馳道伏,蛟螭長棒御書閒。

黃圖此日論形勝,慚愧頻叨侍從班。


再如途經居庸關彈琴峽,所撰寫的《清平樂·彈琴峽題壁》詞雲: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

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

極天關塞雲中,人隨雁落西風。

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昔日我曾來——納蘭性德


如今,幽婉的納蘭詩詞與壯麗的陵宮殿宇,皆成古意。“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的詠歎,猶然在耳。勝蹟消,泉源竭,松楸老,斯人去。撫今追昔,不禁平添綿長的遐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