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我曾来——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饮水,以词名世,后世称他的词为“纳兰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家族——纳兰氏,隶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贵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叶赫那拉氏”。其父为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赫赫有名的一代权臣纳兰明珠。其母为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纳兰性德博通经史,尤好填词,虽出身贵胄,却向往平淡的人生。特殊的生活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悱恻缠绵,触动人心,为其众多代表作品之一。


昔日我曾来——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像


纳兰性德才华横溢,可惜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去世时,年仅31岁。据内阁学士徐乾学为他撰写的《纳兰性德墓志铭》记载,纳兰性德生前曾多次扈从康熙皇帝到昌平地区的沙河、小汤山、南口、居庸关等地巡游,“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汤泉及畿辅……未尝不从”,随驾期间他写下了有关昌平地区的数首令词。

考诸《清康熙实录》、《清史稿》等史籍,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即纳兰性德逝世以前,康熙皇帝曾数度巡幸京畿,尤其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和十五年(1676年)这两年间,频繁在昌平地区如汤泉行宫、“昌平州西南”、“汤山北”、巩华城、涧头、九里山等地驻跸。如康熙十四年八月,康熙帝侍奉孝庄太皇太后巡幸昌平小汤山,于当日抵达汤泉行宫。因有要务在身,康熙帝在“亲扶太皇太后下辇,入行宫”,安顿好孝庄太皇太后的起居饮食后,便于当日返回京城。此后约一个月的时间里,康熙频繁往来于京城与昌平,先后七次至小汤山向孝庄太皇太后请安,并四次驻跸行宫“幸汤泉”。次年,康熙十五年八月,康熙帝再次侍奉孝庄太皇太后行幸汤泉,这次孝庄太皇太后在汤泉行宫大约修养了两个月。期间,康熙帝十余次至小汤山汤泉行宫,还特地“幸昌平,过前明十二陵”,向明代帝王躬亲酹酒。


昔日我曾来——纳兰性德

拍摄于1906年的汤山行宫遗址,来源:《北京名胜》


初步统计,在康熙十四年和十五年的两年间,康熙帝至少八次在昌平驻跸。皇子妃嫔、九卿勋贵随行扈从,车马銮舆、卤部仪仗备置焕然,百官接驾、万民迎候场面恢弘。当其时,风华正茂的纳兰性德,理当在扈从近臣之列,由此在昌平留下了难得的人文足迹和珍贵的翰墨文章。

据《纳兰性德年谱》载,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年),康熙十五年(1676年)22岁时,应科举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纳兰氏出身显赫,破格授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纳兰性德时常随皇帝南巡北狩,期间唱和诗词,屡称圣意,多受恩赏。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的一生注定繁花著锦,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却无心功名,内心深处对官场的虚与委蛇和党争倾轧,深恶痛绝,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御前一等侍卫之职远不合他的情志,他淡泊萦云却不能自由驰骋,这使他哀苦无端,于是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


昔日我曾来——纳兰性德


康熙十六年(1677年),纳兰性德的爱妻卢氏不幸亡故。纳兰性德痛彻心扉,悼亡之音破空而起,由此铸就了其风华绝代的名篇——《饮水集》。《饮水集》之名,源自南宋岳珂《桯史·记龙眠海会图》中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纳兰性德以此来命名自己的词集,别有深意。后人以该集为底本,将纳兰氏诸词,增遗补缺,辑成一册,统曰《纳兰词》。《纳兰词》是纳兰性德一生所著令词之传世精粹,后世评价称:“这座拔地而起的高峰,使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甚至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在语言特色上,《纳兰词》以“真”字取胜,纳兰自称“诗乃真声,性情之事也”。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高度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刊刻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文人士子、闾里乡间争相传颂。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自古英才多天妒。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刚过而立之年的纳兰性德,走向了他生命的终点。五月二十三日,他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而三叹,此后一病不起。仅七日后,风华绝代的纳兰容若,谢幕人间。时任内阁学士徐乾学为他亲撰墓志铭,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廷敬篆盖,翰林院侍读学士高士奇书丹。徐乾学难以掩饰其悲痛之情,惜才之叹。纳兰性德辞世后,他的灵柩被安葬于昌平州皂荚屯(今皂甲屯,属海淀区上庄镇)的纳兰家族园寝。皂甲屯,又名“皂荚屯”、“皂角屯”,曾为辽代君主游猎“捺钵”(驻跸)之地。元代,北京通往关外的重要驿站皂角铺,紧邻村旁。明初,皂甲屯属昌平辖地,大将军徐达在昌平设军屯二十六,皂甲屯即其中之一。


昔日我曾来——纳兰性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原昌平县公安局呈报的有关纳兰氏家族园寝被盗的公函:“据北平人叶连德状称,民祖明府坟坐落昌平县上庄村,被魏永福等勾结大股土匪盗挖……”。来源:《档案揭秘:纳兰性德身后六大谜》


纳兰性德虽一生短暂,但著述十分丰富,除《纳兰词》外,还著有《通志堂经解》、《词林正略》、《今词初集》。此外,他于藏书、鉴古、书法、诗文方面亦颇具造诣。曾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环拥古书万卷。现存手简真迹三十六通,被研究界奉为“国宝”。在他的众多诗词中,其中就有数首是在昌平写下的。如在随康熙帝北巡塞外、銮驾西山、瞻拜明陵期间,纳兰性德作有《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好事近·马首望青山》、《扈驾西山》等诗词。如在拜谒明十三陵期间,所作的《虞美人·昌平道中》词云:


峰高独石当起头。

影落双溪水。

马嘶人语各西东。

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

朔鸿过尽归期杳。

人向征鞍老。

又将丝泪湿斜阳。

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


又如在扈从康熙帝巡幸期间的《扈驾西山》诗云:


凤翥龙蟠势作环,浮青不断太行山。

九重殿阁葱茏里,一气风云吐纳间。

熊虎自当驰道伏,蛟螭长棒御书闲。

黄图此日论形胜,惭愧频叨侍从班。


再如途经居庸关弹琴峡,所撰写的《清平乐·弹琴峡题壁》词云: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昔日我曾来——纳兰性德


如今,幽婉的纳兰诗词与壮丽的陵宫殿宇,皆成古意。“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的咏叹,犹然在耳。胜迹消,泉源竭,松楸老,斯人去。抚今追昔,不禁平添绵长的遐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