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國慶節”嗎?

“國慶”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文學家陸機的《五等諸侯論》:“尋斧始於所庇,制國昧於弱下,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不過彼“國慶”非此“國慶”。在《五等諸侯論中,“國慶”是指國家喜慶之事,主要包括歷代帝王登基的日子和誕辰日,而並非國家建立的日子。

古代有“國慶節”嗎?

所以嚴格來講,古代是沒有“國慶”這一節日的。

古代的“國慶”真的不一樣

那時的皇帝即位、誕辰等慶祝活動,便是等同於如今的國慶了。通常這一天皇帝會大赦天下,賞賜百官,普天同慶、朝野同歡。一般還會舉辦盛大宴會,歌舞戲曲表演等活動。

古代有“國慶節”嗎?

給皇帝過生日,最早始自唐朝,自唐太宗開始。而唐太宗雖說是位對生日相當重視的君主,但他卻因考慮到自己的誕生日即母親的受難日而從未進行過大肆操辦。

但到了重孫唐玄宗上任後,情況卻發生了改變。

古代有“國慶節”嗎?

唐玄宗是位“懂得生活”的天子。起初,有大臣提議將唐玄宗的生日作為國家節日,取名“

千秋節”,寓意千秋萬代。唐玄宗自然是很喜歡這個創意的,但可惜只有一人舉薦,終因缺乏說服力而沒被批准。第二年,在滿朝文武百官的呼籲下,唐玄宗終於將他的生日八月初五這天定為“千秋節”。生日這天,唐玄宗下令全國休假三天,並在宮中大擺筵席,邀群臣共同飲酒慶祝,鶯歌燕舞整座皇宮燈火通明。

古代有“國慶節”嗎?

千秋節這天,婦女出門前都會在臉上畫上各式圖案以裝飾,花樣繁多:妝面內容以“斜紅、面靨”為主;塗唇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於是街頭巷口正值妙齡的少女們穿著亮麗的衣服,場面十分吸引眼球。

古代有“國慶節”嗎?

在千秋節盛行後不久,便改版升級,更名為“天長節”。

唐朝的“鐵桿粉絲”日本也是在這時漂洋過海把“天長節”帶回了國,為明治天皇慶祝生日。

千秋節與中秋節捱得很近,二節合流極為熱鬧。

古代有“國慶節”嗎?

自此之後帝王們紛紛效仿唐玄宗,將生日當節日過,於是自玄宗之後,便相繼出現了多個“國慶節”,如:肅宗的地平節、敬宗的慶成節、武宗的慶陽節、宣宗的壽昌節、懿宗的延慶節等,甚至連末代皇帝昭宗、哀帝也設立了嘉會節乾和節

古代有“國慶節”嗎?

唐以後的五代和兩宋也繼承了這項“傳統”,舉國同慶給皇帝慶生。到了明清時,由“千秋節”演變成的“萬壽節”更是得到加倍重視,與“元旦”、“冬至”並稱為三大節。這樣將帝王的生日同節氣,新年一樣慶祝銘記的做法使“萬壽節”更加莊嚴而神聖。

古代有“國慶節”嗎?

真正的國慶節始於民國

許廣平在寫給魯迅的信中曾有過這樣一段敘述:“南方‘雙十節’很熱鬧,家家放鞭炮,工會講演,宣傳革命,舞獅子,敲鑼鼓,隨處皆是。”所謂雙十節即當時的“國慶”節,是為紀念辛亥年的武昌起義而設。從信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南方的“國慶”節還是同現在一樣熱鬧,然而北方的“國慶”節卻與之大相徑庭。

這在《魯迅日記》中可見一斑:“10月10日晴,休假,上午許季上來,午後李遐卿來,晚劉半農、宋子佩來。”當時南北割據,南方被國民黨收割,北方被北洋軍閥控制,而北洋軍閥認為,武昌起義的勝利跟北洋系沒有任何關聯。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內憂外患,國家四分五裂下的社會一片動盪,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無暇慶祝。後來南北獲得統一,北方的“國慶”節才終於得到重視。

古代有“國慶節”嗎?

直到新中國成立,國人們在享受著國慶福利的同時,更感受到國家的日益強大,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切身體會到國強則民強,國慶也在每個國人的心中有了更深刻、更自豪的內涵意義。

古代有“國慶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