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姑奶奶!

老北京的姑奶奶!

姑奶奶,原本是对长辈的一种称谓,一般称呼父亲的姑姑为姑奶奶,但是在老北京,姑奶奶可不仅仅是这个意思,这还是对家里女性的一种尊称。这种称呼主要是起源于满族旗人家庭,后来传开了,很多汉人家庭也管家里出嫁或未出嫁的女性尊称为姑奶奶。老一辈的,比如自己的姑姑(旗人管姑姑不叫姑妈,叫姑爸),称为老姑奶奶;平辈的,比如大姐二姐,称为大姑奶奶、二姑奶奶;有时候家里最小的女儿,也称呼为老姑奶奶,“老”字在这里是最小的意思;甚至比自己小一辈的本家侄女,都要称呼小姑奶奶。这么说吧,本家族的人,称呼本姓所有的女性,都叫“咱家姑奶奶”,出了嫁的是出了门儿的姑奶奶,没出嫁的是未出阁的姑奶奶,只是尊称,不代表辈分,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一书中,对此就有提及。

老北京的姑奶奶!

在旗人家庭,姑奶奶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未出门的姑奶奶,地位更是尊贵,甚至可以用至高无上来形容,出了嫁的也“不好惹”,到了婆家要守妇道,做个听话媳妇,回到娘家,依旧是姑奶奶,甭说弟弟见姐姐,就是哥哥看见回娘家的妹妹,都是要请安的。在满族旗人的大户人家,未出阁的“姑奶奶”说一不二,家里人都得迁就、甚至娇惯和放纵,已经娶了这家姑娘的本家姑爷,更是惧怕没出嫁的小姑子。原本在封建社会,未出嫁的少女是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里来客人都要回避,旗人家的姑奶奶不但来客不用回避,甚至还可以抛头露面,普通旗人家里,姑奶奶上街采购,官宦富家的姑奶奶,还能上戏楼听戏,茶馆喝茶。据说清朝的时候,北京城里的茶馆酒肆,戏楼书馆,无不见“姑奶奶”们的倩影。

老北京的姑奶奶!

那位写过《燕京花史》的吴蔼航先生有云:“京师有谚语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大姑娘满街跑。’盖旗人家族习惯,皆以未字之幼女为尊。虽其父母兄嫂,亦皆尊称之为‘姑奶奶’,因此之故。而所谓姑奶奶者,颇得不规则之自由。凡南城外一带茶楼、酒馆、戏园、球房,罔不有姑奶奶辈之衣香鬓影,杂遝于万头攒动之中,兹亦怪矣。每值新年,则有无量数红男绿女,游逛厂甸、香厂、白云观等处。而彼辈姑奶奶亦盛装艳服,至茶棚中,男女杂坐。”

老北京的姑奶奶!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实为当年北京一景,受封建礼教影响深刻的国人,对此举非议颇多,于是有人写诗讽刺,有一篇《竹枝词》中就写道:“狂且四面坐中央,目电频加白面郎。还是名门还北里,教人纳闷是新妆。”没办法,京城的巡警厅只好发告示,下令所有茶棚必须男女分座,后来还曾禁止妇女入茶座评茶。而在这些热闹的公共场合,免不了一些纨绔子弟、五陵少年,穿花蝴蝶般的穿梭于姑奶奶们的裙带之间,总有些不文明的举动,巡警只好加强巡逻,监督管理,几乎每天都有被警察喝斥的。于是又有诗云:“只恐狂蜂浪蝶多,安排警察去巡逻。指挥棍子迎头击,打散鸳鸯却是他。”

老北京的姑奶奶!

那么究竟为什么“姑奶奶”们的地位如此尊贵,在那封建社会都可以“不守规矩”呢?大概有这么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战乱年代,尤其满族打天下的时候,几乎是“全民皆兵”,旗人家里的男丁,都是要上场打仗的,家里就剩下妇女,女儿要帮着母亲持家。打仗就免不了牺牲,赶上家里的成年男丁殒命沙场的,家庭重担就都落在姑奶奶的身上了,不但要抚养未成年的弟弟,还要负责给父母养老送终,一不留神就成了三十多岁还没出嫁的“晚婚模范!”姑奶奶当家,地位自然高了!第二,满族掌管天下之后,旗人家的少女都可以参加选秀,也就是都有进宫当娘娘的机会,您想想,惹得起吗?这要是没出嫁之前给得罪了,往后当了娘娘,还不吃不了兜着走啊?第三,清朝后期,慈禧垂帘听政,掌握了实权,旗人家的姑奶奶本来地位就高,现在女人掌握天下,姑奶奶的地位就更尊贵了!

老北京的姑奶奶!

不管分析的对不对,老北京的姑奶奶“厉害”是真的,以至于后来发展成对女性的“敬畏”之词,比如说:“这位姑奶奶可不好惹,你注意点儿。”女同志生气了,也常以“姑奶奶”自居:“姑奶奶可不是好惹的!”现如今,皇帝没有了,“姑奶奶”们也没了进宫当娘娘的机会,可是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现在,偶尔还能听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