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凤雨|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单凤雨|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单凤雨|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单凤雨生长在湖南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喜爱京剧,母亲酷爱音乐,大概是环境的熏陶和遗传基因,她在3岁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歌唱天赋,嗓音甜蜜,声音宏亮清脆。七十年代初,晚上常常停电,啥也做不了。在那黑暗的漫漫长夜里,一家三口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唱歌唱戏。父亲唱戏,母亲唱歌。京剧与歌曲汇成美丽的旋律驱散了黑暗的烦闷。一家人在戏曲和音乐中其乐融融。单凤雨很聪慧,父亲教过的京剧唱段,母亲教过的歌曲,她都能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

高中毕业考入湖南师大外语系。毕业后,在当地教英语15年。这期间,20多岁的她曾向湖南省京剧团的付兰君老师学习梅派青衣两年,那时由于年轻,她不懂得去主动学习,也不懂得珍惜,学戏也不刻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因此没能坚持学下去。但这两年的经历,已经在她心灵深处深深埋下了京剧的种子。

1995年,单凤雨随父母兄弟南迁到深圳落户。先在深圳某中专教学,后调入现在的宝安中学任英语高级教师。她是一位很敬业很称职的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她所带的班级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她也曾多次被评为区和市级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她每天早上6:40到学校,晚上8:30才回来。回家还要备课出题。每晚11点多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但不管工作有多累多苦,她每天都要坚持唱歌1小时。她曾获湖南省“芙蓉杯”民族唱法的银奖、“深圳十佳歌手”称号。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意识到歌唱舞台已经不再属于她了。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京胡大师何顺信的大徒弟、天津京剧院的退休琴师余克良先生。2003年4月,单凤雨正式跟琴师余克良老师学唱张派。每周一次吊嗓练功。这样的学习整整坚持了7年半,后来因为余老师身体不好,才被迫停止了。但她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到处寻师访友,见到京剧行家就虚心请教。前后跟过河南省京剧团京胡刘世康老师学习(何顺信大师的二弟子),湖南省京剧团京胡熊国舜等琴师吊嗓练功。由于她教学工作很忙,时间紧张,所以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京剧上。

单凤雨|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左:余克良、单凤雨、何顺信



这些年,她曾请教过荣获“和平杯”十大名票的杨晓云老师,北京京剧院的王蓉蓉老师,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张萍老师,天津的赵秀君、张学敏老师,山东省京剧团的张学浩老师、董翠娜老师,北京的宋玉珍老师,山东省京剧团的著名张派青衣张双捷老师等。还有很多戏迷票友朋友对她的帮助和启发也很大,如天津琴票赵平治老师,男旦卢安峰老师,郑光信老师以及石学义老师等等。大家都说她嗓子不错,唱得还行,但不十分突出。一位资深的票友对她说,如果想要上个台阶,想要有所突破,你一定要找个专业教唱的老师,而且要参加京剧大赛,因为它能促使你扎扎实实从头学系统的学戏。要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来。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单凤雨认识了北京梅兰芳剧团的退休鼓师张保源老师。他建议单凤雨跟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张萍老师学习张派。恰巧2006年张萍老师来深圳演出,由票友周玉华大姐安排,有幸认识了张萍老师。张老师为人和善,教戏认真。第一次见面就教了单凤雨两段唱腔。从那以后,单凤雨每年暑假去北京跟张萍老师学戏。有时候利用“五一”或“十一”的黄金周长假,也赶到北京。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由南到北,千里迢迢,单凤雨坚持跟张萍老师学戏八年。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单凤雨|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与张萍老师相逢在“和平杯”



在本职岗位上,教师的工作十分忙碌繁重。单凤雨没有时间去票房活动或参加票友聚会。她只能是在家里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听京剧光盘,十几年如一日。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年初,她有幸认识了原山东省京剧团退休的张派弟子朱晋玲老师。朱老师对她的辅导和指教,使单凤雨的京剧艺术水平上了个新台阶。2013年5月,深圳知音京剧团的周玉华大姐推荐单凤雨参加了广东省京剧艺术大赛,没想到一举成名,夺得金奖第一名。尽管获得了最好成绩,但她不骄不躁,自知艺术征途没有终点,继续潜心听戏学习。很快,广东省京剧艺术促进会推荐单凤雨参加2014年10月将在天津举行的“和平杯”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的角逐。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朱老师每周教单凤雨1次,后来2次,再后来就多到3次甚至4次。这样就使艺不高胆也不大的她逐渐成熟起来。无论是唱念做包括化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单凤雨|中国京剧十大名票

朱晋玲老师给我指导



单凤雨的教学工作十分辛苦,长年累月的在讲台上说话,使她患上了严重的咽炎,后咽壁上长满了滤泡。嗓子每天都不舒服,不是痒就是疼,要么发炎要么沙哑。只要唱高音嗓子就卡住。这让她十分苦恼。到处访医寻药,中医西医去过很多医院,但仍不见好转。另外,胆小也是她性格上的一大弱点,见到生人爱脸红,很容易忘词。快临近比赛的前两个月,为了克服胆小的毛病,朱晋玲老师建议她去票房锻炼,增加舞台演出经验。深圳福田区京韵协会的领导给予了她大力支持,曾安排她三次在票房彩唱。李贵芬老师为她无私奉献,帮她化妆包头。朱老师帮她也想尽办法找票房进行锻炼,后来找到了深圳蛇口海悦票房。那儿的负责人陈主任和许玲,为了她能有场地训练,每周二、五专门为她开放票房。琴师袁和平,月琴谢玉华等乐队老师一遍又一遍陪着她练习。朱晋玲老师在一旁严格把关,进行艺术指导。为了心爱的京剧事业,单凤雨不知流了多少泪,不知吃了多少苦,每个见证人都被她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

《祭塔》这出戏是张派艺术的经典剧目。唱腔设计难度很大,非常吃功夫。白素贞这一角色的内心很难把握好。大多专业演员都很少触及它,票友就更不敢演了。单凤雨特意选择了这个剧目,为的是挑战自己,向艺术高峰攀登,努力展现票友最好的风采。

第十二届“和平杯”邀请赛规定参赛者于2014年10月7号在天津报到。但是,为了打有把握之仗,为了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单凤雨于9月20日就到了天津。为了能够抓住一切机会和乐队配合,她就住在天津京剧院的著名琴师王志林老师家附近的宾馆内。王老师很忙,剧院有新的大戏要排,紧张备战,计划参加11月举行的中国京剧艺术节的演出,加上国庆期间有很多演出和应酬,所以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和单凤雨对戏。但王老师为人很好,很体谅票友的处境,深深理解票友的心情。他忙里抽闲,见缝插针,为单凤雨安排排练。当然单凤雨也十分淳朴,对乐队老师特别尊重,她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乐队老师,最后他们排练了近20次。另外,单凤雨单独和京胡王老师对戏8次。国庆长假期间,京剧院的乐队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和单凤雨对戏,大家都十分热心地帮助她,告诉她怎么样才能让唱腔与乐队和谐,怎样做到彩云托月,使演员演唱得更加舒服、出彩。在和天津京剧院一级乐队老师们的磨练中,单凤雨的演唱水平明显提高了好几个等级。

不止这些,单凤雨还有故事呢。她到天津后,万万没料到竟然水土严重不服,天天腹泻,吃啥拉啥。每顿只能吃几口馒头。中西药都不管用。这样的结果是身体缺乏营养,两腿没劲,体重由原先的128斤,迅速降到100斤。可是离决赛时间越来越近,排练任务又很重,她的心情越来越紧张。她恼恨自己的身体不给力,但又万般无奈,只得拼命抗争。每天大把大把的吃药。由于这些年单凤雨打下了很深的基础,京剧功夫深,再加上天津京剧院的一流乐队很给力,单凤雨带病圆满完成了演唱。她的唱腔时而凄婉动人,时而铿锵有力,韵味十足,颇具张派的艺术特点。她的演唱获得了全场数十次的热烈掌声。五场决赛完毕,经过专家评委公平打分,单凤雨女士最终以99.306的高分荣获一等奖并获得“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第二名。

单凤雨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这些年为了追求心爱的业余京剧事业,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不怕疾病对她的折磨,但她为人十分低调谦虚。她说:“我今天的成绩是与教我的老师、帮助我的朋友们分不开的。这次获奖只能代表过去。这是我对京剧艺术追求的一个新起点。其实,我还算不上一位名副其实的票友,因为我的念白、我的身段、我的台步都还有欠缺,回家后我还要跟老师认真学,刻苦练。无论将来怎样,我永远不会放弃京剧,因为它已经融入到我血液里了。”

“再工作几年,我将要退休。追求京剧艺术将成为我后半生的主要内容,京剧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将与京剧不离不弃!”单凤雨女士的话里充满了坚定,涌动着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