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野蛮生长”:音乐网课频现低级错误 涉事老师离职

名师直播课、一对一辅导……在线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规则的缺失、经验的不足、发展阶段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线教育的“野蛮生长”。

日前,有乐评人在微博上指出一段音乐网课的诸多错误,并附上相关网课视频,引起密切关注。

这看似是误人子弟的个例,但背后反映的却是在线教育平台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谁来严格筛选教师?谁来监管课程质量?

事件回顾:音乐网课频现低级错误 涉事老师离职

日前,乐评人邓柯在微博上指出一段音乐网课的诸多错误,并配发了相关网课视频。该网课教师曾就任于中央音乐学院。3月26日,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后,该教师已经从音乐学院离职。

据邓柯列举,该网课讲解视频中,一些基础知识点出现“低级错误”。 此外,网课视频中还包括唱错唱名、认错音程等基础技能的错误。

邓柯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小学阶段就涉及了,而且如果没掌握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网课“野蛮生长”:音乐网课频现低级错误 涉事老师离职

校方表态:实事求是,不姑息、不迁就地解决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潘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上出现相关教学视频之后,学校党委非常重视此事,责成宣传部、学工部、党委办公室等了解情况,密切关注。学校党委一贯重视网络信息舆情,遵从实事求是了解真相,不姑息、不躲避、不推诿,实事求是地说明问题。”

据潘国强介绍,教师张某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具体工作是学生处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员。网上所传讲课视频是其2017年12月来中央音乐学院之前的个人行为。错误被曝光后,涉事教师深深自责,并为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深感内疚,主动向学校提交了辞职信。目前张某已离职,派遣公司已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工作关系也一并终止。

谈及学校是否在今后会设立杜绝此类事件的规章制度,潘国强表示,从学校角度来说不能限制老师去其他地方讲课的自由:“ 作为专家学者,利用所学所长为社会做贡献是好事情,各个大学可能都会存在这个现象,所以不会对这些方面有什么限制。但是大家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出现了问题就需要负责任了,该怎么处分就怎么处分。学校肯定会实事求是,不姑息也不迁就。”

网课“野蛮生长”:音乐网课频现低级错误 涉事老师离职

事件得到回应并解决后,邓柯发微博表示对该事件处理结果满意

目前互联网在线课程准入缺乏监管

这样的老师是怎么通过网课教师资质审核的?这些网络教育平台的教学内容由谁来审核?教学内容的好坏谁来负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五花八门的在线教育应运而生。毫无疑问,相比传统教育,在线教育拥有很多便利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享有更多教育资源。近几年,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发展迅速。

然而,“快”并不等同于“好”。目前互联网教师资格认证和质量认证制度尚未建立,在线教师的准入门槛缺乏监管,教师队伍鱼龙混杂,课程内容良莠不齐,让在线教育陷入了尴尬。尤其是音乐等专业类的在线教育,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很难发现问题,辨别优劣。

以张某的课程为例,学生大多是计划参加音乐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未来将成为音乐教师,如果该教学视频没有被曝光,听了课程的学生将来再去教学生,那我们未来的音乐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

在线教育如何告别“野蛮生长”?

发展:一年增加4600万用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较2017年底增加4605万,年增长率为29.7%;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较2017年底增长7526万,增长率为63.3%。

一方面,在线教育移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微信成为移动端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直播技术助力了在线教育行业快速增长。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杨程认为,“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然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育培训机构疯狂增长,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对当前的教育生态造成较大影响。

杨程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在成本、师资、场地等方面较传统的培训均有优势;二是政策体系不健全,表现为之前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对在线教育规范较少;三是利润空间较大,一旦占领某个领域的市场,发展成为独角兽的机会较大,吸引了大量资本的进入。

资质:多数机构缺乏“办学许可证”

据一位互联网教育企业首席运营官介绍,所谓“没有资质”,指的是很多互联网教育企业只拥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缺少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因为没有教育部门的前置审批,因此这些营业执照所允许的经营范围大多以“计算机咨询”“文化传播”等做外衣包装,打了教育培训的擦边球。记者查询发现,多数在线培训网站所属“科技有限公司”。

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上透露,目前教育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研制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文件,不久就会发布;在文件出台之前,教育部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政策措施,对线上培训进行规范。

师资:教师资格证是短板

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线上教育的规范意见,但是教育部曾在去年11月下发的《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里,将线上教育纳入了监管范围。

其中明确提到的一点,线上培训机构所办学科类培训班的名称、培训内容、招生对象、进度安排、上课时间等必须在机构住所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必须将教师的姓名、照片、教师班次及教师资格证号在其网站显著位置予以公示。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点对很多在线教育机构来说还亟待完善。

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如果培训机构教师在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未能通过,那么将不再具有任教资格;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考试报名人数的激增。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社考办发布的数据,此次笔试共有58268人报名121718科次;考生人数比2018年上半年增加了40.5%。而大约20%的低通过率造成了“合格师资”的严重不足。

在记者调查的多个一对一平台中,约有一半的平台并未按要求对教师的教师资格证号进行公示。更有甚者,连教师姓名、照片也变成了“社交风格”:

比如,在记者咨询的某一对一平台中,虽然在认证信息中显示了已经进行“实名认证”和“资质认证”,但老师的姓名仅以“快乐的天使老师”、“蒲公英老师”、“三人行老师”等代号来显示,有的老师的头像甚至只是非真人的网络截图。

此外,在某教育辅导APP的师资介绍中,还有教师将自己特色描述为“对xx名校小升初相关教育培训选拔输送非常了解”或者为“在职任教”状态。

建议:心怀敬畏,回归“教育”本质

某网站创始人认为,在线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与其发展阶段有关,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成熟时间。在他看来,作为在线教育的从业者,要心怀敬畏之心,回归“教育”本质;突破追求“电商规模化发展”的思路,而是要在规模化发展与保障服务能力之间达到最大化的平衡。

他曾提交《关于建立针对互联网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行政法规的提案》。他认为,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应该“疏”而不是“堵”,让其更好地发挥公办教育、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补充作用;出台的政策法规应该充分考虑到在线培训机构的不同类型以及细节认证的各个方面。作为在线教育的企业,应该发挥联盟、协会的作用,增强自律。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在线机构要想有竞争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产权。”

来 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教学大缸”(ID:wbjxdg 作者:北晚科教)、中新网、北京青年报(记者:伦兵 田婉婷) 、新浪微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