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的眼光看“网课”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本应祥和的气氛,改变了许多原有的计划,影响最大的人群当数广大中小学生,从目前来看,各省市寒假普遍延长3周左右。于是,就有了“停课不停学”,其中,学的方式以“网课”为主。对于这种既熟悉而有陌生的新事物,自然引起了热议,特别是2月10日(原定开学时间)“网课”正式登场后,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不乏有“叫停”的声音。很多人(家长居多)都在抱怨“网课”的弊端,质疑其效果,甚至产生焦虑,当然也有为“网课”点赞的。面对一种“新”事物,存在多种声音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理性的思考,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网课”。

、网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许多人认为这次“网课”的产生是因为“停课不停学”相关文件的颁发,其实不然,最多只能说有一定的关联。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文件的颁发,“网课”也会大面积出现,原因有三点:

1.教育中的“焦虑”:面对突然延长的三周假期,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预案”。放假时,老师通常会根据假期的长短布置作业,因此,原有的作业量肯定不够用,延期‘期间,学生可能会“无所事事”,这一点是老师和家长最担心和“焦虑”的,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点,总要找点事做吧,从这个角度来看,延期期间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必然的。事实上,有不少的老师在看到延期通知以后,文件尚未颁发之前就已经在想办法了。

2.条件的“现实性”: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所有人都宅在家里,不能出门,快递也停业。如果追加纯粹的书面练习或预习作业的话,课本和教辅是最大的问题,学校不能去,书店不能进,网购也送不了货。所有物质媒介几乎都行不通,学生现有的学习资源又有限,而"网课"变成了连接教师和学生最好的“桥梁”。

3.未来教育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育几乎存在任何一个领域,而且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人的学习方式本来就是多元的,网课以其课程的丰富性、学习的便捷性必将会在未来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网课的“利”“弊”分析

这段时间,大家所谈到的“网课”一般有三种形式:1.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在线直播授课;2.教师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微信群,QQ群等)布置作业,学生自行完成,以打卡或接龙的形式反馈;3.教师通过一些学习类APP分享学习资源,学生在APP内完成和反馈。

以上三种形式虽有不同,但有两个共同性:1.需要网络和终端设备(电脑、平板、手机等);2.教师无法很好的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家长高度配合。于是问题来了,影响学生的视力,教学效果不好,容易出现"夹生饭",家长忙不过来等。

首先,先谈谈影响视力问题。暂且退一步来说,如果这20多天没有网课或线上作业,绝大多数学生无外乎三种情况:睡懒觉,看电视,打游戏,后两者对视力的影响会更大。再说,近视也不是两三周的事,是长期不正确使用眼睛的坏习惯造成的。

其次,说一下教学效果问题。“网课”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即使打个折,也总比不学好吧,况且还有老师带着学。至于“夹生饭”的问题,就更不用担心了,老师对"网课"教学效果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课堂上了什么内容,学生掌握的程度如何?没有比老师本人更有发言权的。面对这一问题,返校后,老师自然会想办法弥补,因为没有哪个老师不在乎自己班上的教学成绩的。

最后,关于家长的配合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自己的,再多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况且是在非常时期。看看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我们的“劳累”还值得一提吗?另外一点,我们也看到许多老师为上好一堂“网课”或检查学生的作业所花的精力是远远多余正常行课期间的。

三、“网课”的度该怎么把握

从以上分析来看,“网课”虽然不是最佳适的方式,但就目前而言是最合适的选择。如何才能把握“网课”的度呢?

从学习任务和学习的自主能力来说,小学阶段完全没有必要开展“网课”,应以锻炼、阅读及简单的背诵任务为主。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可以适当开展,初三、高三可有计划开展。

从课程内容来说,在非毕业年级,偏文学科可以通过电子教材布置一些背诵任务,老师线上抽查,偏理学科可通过“网课”开展一些预习活动,但要控制课程的进度、难度和时长,预习的目的是熟悉基本概念,开学后,进度可适当加快以弥补课时的不足。毕业年级新课基本上都结束了,可以按照每天既定的课表有计划的开展专题复习。

总之,不管赞同也好,反对也吧,在这个特殊时期,“网课”已来。由于“剧场”效应,它不可能停止只能会越来越普遍的发展下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需要的是改变和适应。家长需要改变观念,不要谈“网”色变;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以更加自律的姿态迎接多元的学习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更具魅力,更有实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