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來白雲峰:基礎教育需要推動“教”和“育”的分工

好未来白云峰:基础教育需要推动“教”和“育”的分工

多知網12月25日消息,近日,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上,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數據顯示,到2030年,90後將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其中有近一半人受過高等教育,這個比例位居世界前列。 他同時認為,中國基礎教育體制變革仍落後於經濟的發展。伴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基礎教育還需要努力推動因材施教,避免教學千篇一律,同時真正推動“教”和“育”的分工發展。中國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應是培養孩子們擁有正直、善良、誠信的品格,擁有探索和發現世界的工具,具備獲得幸福的能力,具備獨立的判斷力和思考的精神,從業者應為此不懈努力。

好未来白云峰:基础教育需要推动“教”和“育”的分工

(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發表主題演講) 以下為白雲峰演講實錄:親愛的光華校友們,大家下午好。 我是好未來的白雲峰,今天很高興來到第二十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跟大家交流,因為這對於我來說,不僅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是和所有校友交流的機會,感謝光華管理學院,感謝劉俏院長! 我是目前在光華讀博士,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說白雲峰你作為一個創業者和從業者,為什麼一定要回到光華讀博士?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大概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是我在大學沒畢業的時候就創業並進入教育領域了。其實我身邊的很多親朋好友認為我大學沒畢業就創業是壞學生的行為。我2000年左右上大學,那時候社會沒有那麼開明,當你大學沒畢業開始創業,身邊的人不太理解。當回到家鄉見到我母親,她從沒問你掙了多少錢、你多掙了多少錢?而是問我你的學問到哪兒了? 第二個原因是六個字:因思想、而光華。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故事。他在很多場合讚譽過自己的老師,但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發生了很多的爭論,被很多人認為是背叛。亞里士多德回了一句話: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光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不僅光華是一個傳承知識的地方,更多的是思想者凝聚的地方,是思想者的舞臺。 我今天的題目是叫:面對學習的探索。大的主題是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所以我還是想我從所從事的行業跟大家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經濟和教育所走過的歷程。我想表達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如果經濟是社會發展速度,那麼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加速度。有人說經濟其實是社會發展的底層建築,教育和文化是上層建築。但其實可能教育不僅僅是上層建築,可能也是生產要素。改革開放40年來,用幾個簡單的數據來回顧一下中國經濟和教育的發展歷程,有這樣幾個數據跟大家簡單回顧和分享一下。 40年前,中國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1.8%,到了40年之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15%。中國的人均GDP,40年前大概是340元人民幣左右,到了40年之後到了9480美元,這是中等收入國家的基本衡量標準。40年前,中國的恩格爾係數大概是63.9%,40年之後到今年中國的恩格爾係數首次下降到30%以下。40年前,中國主要都是國有企業,到40年之後,有115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包含25家民營企業。40年前,中國的中產階級近於0,40年之後有2.5億。這是簡單的數據,遠遠不能涵蓋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進步和偉大的成就,即使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很多的變化。 比如說我去澳洲的墨爾本,我去小吃一條街的一家越南河粉。老闆說我這家店在這條街上有30年的歷史了。可是你看北京的中關村每天有無數的企業誕生,每天有無數的企業倒下,這代表的是社會的日新月異。 回過來看中國經濟40年發生了什麼變化,要素主要是什麼?不同學者專家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毫無疑問有兩個要素是大家共同感受到並且共同承認的。一個是40年前,一位老人在南海的邊上畫了一個圈叫“制度的變革”,第二個要素是技術的創新。我覺得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和人的因素密切相關,是可逆的;後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可逆的。 回到教育的維度。過去40年在教育領域有很多重要的時刻。簡單舉幾個例子,比如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有570萬的年輕人或者年長者從工廠、農村、部隊走進考場,懷著興奮又忐忑的心情去參加當年的高考。高考的恢復不僅僅改變了這幾百萬人的命運,甚至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 1989年,希望工程的誕生,截至2017年,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一共捐助了19814所學校,幫助了575萬的貧困兒童重返校園,募集的善款累計140億餘元。 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體系開始做一些變革,如教育部提出來的211工程、985工程、高考擴招等。高考擴招讓老百姓有更多的機會進入高等教育。劉俏院長曾經在課堂上傳遞給我們這樣一個觀點,他說,如果從中國知識資本的角度來看,到2030年,90後將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4.3億人當中將有2億受過高等教育,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這麼多的高等教育人群。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我講了這麼多,可能很多校友會說這是不是都正面的?大家可以思考。回到我自己的領域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存在哪些問題?我想表達的第二個觀點是,中國基礎教育體制變革落後於經濟的發展。 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在人類歷史文明中是一個很短的時間。人類能從萬物當中,動物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主宰,兩件事情有質的變革。一個是很久以前人類產生了語言,後來又產生了文字。語言和文字推動了教育的產生,教育本身是把經驗傳承給人類的下一代,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們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現在正在進入的信息文明。 農耕文明中,知識的傳承是以師徒傳承為主,特點是個體化,所以生產力和生產要素變革慢。工業文明階段,效率為追求目標,工業革命出現之後,缺少大量的技師、標準化的藍領工人,現代學校制度誕生的背景就是西方工業革命時代。但是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一對N為前提,教學的主要方式是一對N。第三個階段,今天到信息文明的當下,從邏輯來說,應該是以數據和智能為驅動,是N對N的方式,獲取知識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我們來看中小學當中,主要的教育單元和主體依然是1對30或者是40的載體。無論學生的高矮胖瘦,他們所學的課程是一樣的,學習的路徑也是一樣的,所佈置的作業也一樣。 從結果來說,包括大學的教學在內,我們很多人走進社會的時候,所用非所學。所以從學習效果、學習的過程中都存在著學和用的脫節。這是我們基礎教育的現狀。 所以我認為,中國基礎教育制度的變革是落後於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 第三個觀點是,“教”有餘而“育”不足。這是一張2017年的北京某小學的第一學期的課表,請仔細看一看。我想請問,這和我們曾經在小學階段的課表,在九十年代、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小學課表有什麼不同?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在這樣一個5×8小時的課堂主體時間裡面,主體的中小學生依然是沿襲著30年前的基礎課表進行常規學習。 如果從時間維度來看,老師這樣一個最基本的教學單位的主體,一般來說是從早上7:20分開始,一直到下午4:30分,大概工作時長是9小時10分左右。但是我想說9小時的工作時間當中,有多少是花在基礎教學這個核心維度上? 我們教育的主體形式和教育的主體跟30年前沒有本質的區別,可是我們的孩子們有沒有跟30年前有本質的區別? 針對於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有兩點思考跟大家分享。第一是,“數據+智能”,是從 “千變一律”,到“因材施教”的基礎。第二是,“分工+協作”,是從 “以教為本”,到“育人未來”的核心。換句話說,任何行業在迭代生產力的時候,分工是最重要的根基,但是教育的領域上,“教”和“育”在一個老師身上的時候,這件事情很難大幅度提高整個基礎教育的平均水平和生產要素。 再舉一個例子。這是從2018年11月份從公立學校得到的兩個學生的試卷,都取得了67分的分數,考卷沒有區別。但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的背後的要素是不是真的都一樣?如果我們做過學習過程分解的話,從6個維度看到這兩個學生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就像人得了感冒,是因為病毒感冒還是風寒,其實對症下藥的方式不太一樣,這就是基礎教育所面臨的一個方向。我會認為這個行業會有四代企業在不斷迭代和變革。第一代是以運營為生,第二代是以研發為核心,第三代是以數據為核心,第四代企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根據學生教育初始數據的不同,實現不同的教學路徑,給予不同的教學反饋,這是我們期待和嚮往的。 因此,第三個觀點是,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不僅僅依賴於教育理念和情懷,依賴於生產要素的變革,就是數據,算法和算力;情懷也許只能解決5千人和5萬人的的問題,但是解決不了1.8億人的問題。好未來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識別和數據挖掘等四個維度上不斷探索,不斷積累人才,探索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黑箱問題。無論技術怎麼改變,但是有一件事情不變,中國基礎教育終極的目標是培養我們的孩子們擁有正直、善良、誠信的品格,擁有探索和發現世界的工具,具備獲得幸福的能力,具備獨立的判斷力和思考的精神。這件事情我們將不懈努力,謝謝大家。

【對話實錄】馬力:非常感謝雲峰總裁介紹了教育的未來,以及好未來集團在這方面的探索。我想問兩個非常實在的問題,像好未來這樣的教育機構,它的產品、服務跟很多典型的製造業有巨大的差別,您公司的內部管理和外部戰略上有哪些跟商業公司的異同,對臺下的校友有什麼分享?謝謝。 白雲峰:感謝馬老師。各行各業都存在本質的共性。在教育文化產業的探索過程中,很多老師和校友給我非常多的建議和幫助。我覺得,好未來的基因是內部追求長期、因果和平衡,這指導我們在探索過程中做取捨,做什麼、不做什麼。 從外部來說,教育企業不僅僅有商業的創新能力和價值,還需要具備社會價值,這件事情也不同於其他行業的創業者和企業的發展。因為有很多人說,教育不應該掙錢,我想表達一個觀點,教育掙錢不可恥,教育的商業化價值是推動教育創新的根本性要素,但是不僅僅只具有商業價值,還應該具有社會屬性。 馬力:我還想問另外一個問題,在座的各位絕大多數人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我們都是家長。一個很具體的問題,我們都在糾結孩子應不應該上課外班,馬上要做2019年的計劃了,您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建議?謝謝。 白雲峰:這是一個好問題。我相信,在座各位精英人士和行業領袖,他們對教育有自己的判斷和獨特的認知。在公立體系下沒有滿足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要素的時候,會選擇進行課外的補充。 在選擇的過程中,我有三個建議,第一是符合你自己認同的教育理念;第二是區別於課內的課程;第三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興趣。謝謝。

多知網新書《培訓行業這一年·2018》,新書將於1月2日正式發售,敬請關注。

新書節選

【首度大公開!全方位揭秘好未來方法論】多知商學院召集到好未來獲客轉化、教學教研、體系搭建、服務運營等八個板塊的負責人,詳解好未來終極方法論。這是好未來首次對其運營方法論的系統講解。點擊“閱讀原文”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