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一首民歌词,最后七个字成就了李煜最著名的千古名句!

《竹枝词》是巴蜀民间歌谣的一种,又名《巴渝词》,主要是歌咏地方风俗和男女恋情。当地民间唱《竹枝》歌时,常吹短笛伴奏,并伴以舞蹈,节奏鲜明欢快,歌声激越清脆。


刘禹锡的一首民歌词,最后七个字成就了李煜最著名的千古名句!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唐代: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的一首民歌词,最后七个字成就了李煜最著名的千古名句!


刘禹锡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到长庆四年(824年)曾在夔州任刺史,在任期间,他先后以调填词写了十多首《竹枝词》,这首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爱情上遭遇的不幸,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自身的境遇,生发出对爱情的失望之情。整首词充满了民歌情调,真挚朴素,感人肺腑。


刘禹锡的一首民歌词,最后七个字成就了李煜最著名的千古名句!


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相依的风景,高山之上,桃花盛开,是那么娇艳;山脚之下,滔滔江水拍打着山崖。一个“满”字,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漫山怒放的景象,但这样的美景却勾起了女子的痛苦回忆。

最后两句借景抒情,连用两个比喻:将红花比作郎情,将流水比作哀愁。花红易衰,与爱情的脆弱如出一辙;而流水滔滔不绝,恰似“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这两句比喻形象、贴切地描绘出了失恋女子内心的痛苦。而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还成就了李煜最著名的千古名句,在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中,以流水比喻亡国之愁,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名句就是脱胎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