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裡遇到一棟老房子,幾十年前建的,在當時也算“豪宅”吧?


住在山腳羅莊村的條友“嶺崖老松”留言說,桃家山又叫駝架山,因像木梯形駝架而得名,當年是一個小生產隊有近百人,現在基本上都下山居住了。我所發的關於桃家山的系列圖集,正是因為有“嶺崖老松”這樣的條友的參與,才堅持至此!在此表示感謝。

桃家山第五戶人家,也許就是“嶺崖老松”說的那些已經下山居住,只有老房子還留在山上的人家吧。屋簷下面,露天晾曬著6排整齊的玉米棒子。看得多了,漸漸發現了門道,每一把捆在一起的玉米都是10個,一邊5個,騎在竹竿上面。而每根竹竿,大約30把玉米。

大門鎖著,主人也許只有在農忙時節,才會回到山裡的老房子來。這種在老房子中“季節性居住”的情況,如今正在秦嶺山中蔓延。這是尚有人住和最終荒廢的一個過渡期,用不了多久,當老一代人隨著年紀變大駕鶴西去,新的秦嶺人終將會忘記自己祖輩的來處。


這一戶人家院子裡,擺放著一大片種植木耳的段木。《柞水縣誌》裡說,柞水山大林密,櫟樹面積大,是培育黑木耳的重要基地。段木木耳的生長,完全依靠樹木自身和大自然提供的營養,而且需要使用橡樹或櫟樹作為培養基,所以即便是秦嶺山中,也並不多見。

關於秦嶺的山貨,木耳是比較典型的一類。縣誌面“木耳”一詞,總共被提及了39次。其中一次是這樣說的:光緒二十八年,同知張世恩到任,公告地方加徵木耳、廠槽、竹麻、燒炭稅四成,人民無法交納,各業輟停者過半。

人與木耳的故事,一直延續至今,縣誌還有一處記載:改革開放以來,為堅決改變林木消耗量大於自然生長量的現狀,各方勸告村民在採伐上要從長遠著想,不要幹那些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蠢事,譬如大量砍伐耳樹生產木耳等。

時光雖緩,但秦嶺山中,人與自然的故事,卻從未畫上句號。總體來說,當人口稠密的時候,人對大自然是索取是過度的。而當人口減少的時期,大自然可以得到休養生息,能夠喘口氣,休息一會兒。如今山中空房子逐漸增多,秦嶺就正在向好發展!

站遠一點,仔細看這棟二層高的老房子。房子大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從門窗和牆體來看,這在當時恐怕應該還算是比較富裕的一戶。勤勞這種品質,會伴隨人的一生,從當年一直勤勞苦幹到現在,如今主人的日子,想必自然是過得不錯。


只是,繁華大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就真的比山中這種老房子住著舒服麼?最近在閱讀科幻小說《三體》,其中關於工業社會和科技進步的思考,一直觸動著我。如果換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會發現科技還真有不少問題,發展附帶著讓我們丟失了生活的本真。

不遠處,就是桃家山的第二口水井。這10戶人家,最多時居住40多人的小村莊,當年飲水的問題,就完全依靠這三口井滲出的水。如今,人都下山了,水井卻並沒有斷水乾涸,依舊每日都儲集了滿滿一池子水,等待著被人用桶提走。

上一個圖集寫得匆忙,誤把鎮安屬地寫錯,大家讀得仔細,都看到了,實在抱歉。本組圖片拍攝於2018年12月31日,地址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正溝村桃家山。喜歡關於秦嶺的圖文故事,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專業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