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积德 泉州元妙观口的望族传奇

读书积德   泉州元妙观口的望族传奇

读书积德。

泉州元妙观观口,黄家以此四字换来另外四字——百年望族。

于是有了“观口黄”的传奇世家。

落在纸间,它是厚重的467页族谱。

以“荣耀祖宗贻谋孙子永承家庆世受国恩”这十六字作宗族辈分,2012年最近的一次编修,已经收录到庆字辈。

散于街巷,它是会呼吸的红砖燕尾。

梅花石、大司马、一六渊海、梅石山房、静妙轩,由观口、后巷扩展到敷仁巷、镇抚巷,如今仅余的四座院落也居住着后人。

逢至年节,它是欣荣的枝叶满堂。

每年除夕,黄氏家族聚会的热闹,少有文字能描述、概括。说起今年的这次聚会,稍上年纪的人已记不清具体来了多少人……

花巷·传家,今天的封面故事,我们一起走进读书积德的“观口黄”。

读书积德   泉州元妙观口的望族传奇

一副对联

与黄氏后人黄承洁从镇抚巷穿到玉犀巷,来到元妙观观口。零星可见的书房、古树、山石,是当年十一座大厝相连的黄家大宅的留存“部件”。

玉犀巷旧政协大院内,一米多高的“梅花石”千百年不败,石块纹理像枝枝蔓蔓纵横交错在绽放的梅花。这方石,据说是担任四川总督时,黄宗汉特别派人从四川送到泉州珍藏的。

黄宗汉是奠定“观口黄”这一家族的主要人物。在史籍搜寻便捷的今天,黄宗汉也拥有自己的网络词条:黄宗汉(1803~1864年),字寿臣,泉州登贤铺(今镇抚巷)人,原晋江人士,明朝定居东海法石满库巷,后来迁居到元妙观口,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历任浙江巡抚、两广总督、四川总督、钦差大臣。

以官职名称追述一个历史名人,是最简便也最粗暴的一种方式,这当然只是最精简的黄宗汉“简历”。一百多年流水而过,当年曾占地三千平方米黄氏宅院,只能从院子里形状多姿的太湖石山窥探一二。

黄宗汉故居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大厝分隔几处由后人居住。穿过挂着“进士”“探花”匾额的一道又一道门,在长房居住的厅门前,后裔黄小寅告诉我们,“雄文豹蔚尊鸾阁,家业蝉嫣荫鲤庭”这副对联,是黄宗汉亲自题写的,有幸保留至今。

院子里,百年的白兰花、榔榆高耸入云,粗壮的七里香倚墙生长,它们是否记得大宅院当年的故事?

读书积德   泉州元妙观口的望族传奇

半字取名

黄家开枝散叶,“读书积德”的家训,后人作为对联,刻在家门之上。

读书积德,不做官。这是黄家祖上留下的训诫。黄氏族人口口相传,当年黄宗汉受官场事件牵连,仕途受到打击,后来便痛下决心后世不再为官。83岁的黄永磋说起往事,眼眶红了,又偶遇拄着杖的堂兄黄永硁,两人站在家门口。

88岁的黄永硁提及,上世纪60年代,家中书画、箱笼,甚至碗筷被拉走了14板车。有些没带走的,就在镇抚巷黄家大院门口焚烧。那时候,火光冲天,烧成的灰烬堆成了小山。当年的黄家开过典当行,藏有文征明、唐伯虎的真迹。

大家现在还能看到的门前重达千斤的“大司马”石碑,曾经近半世纪沦落成民居厨房外的摆件,直到1998年才重新回到黄家。在东湖水漈找到大司马石碑时,上面放满了锅碗瓢盆。经过清洗,所幸石碑完好无损。颇费周折,但也还算幸运。

家中读书人多,黄家先祖定下了昭穆辈分用字。有趣的是一般人家定一字,而黄家定“一字半”。后人取名的空间,其实只有“半字”。

比如,永磋、永硁,不仅第二字相同,第三字的偏旁也相同。凭着姓名“暗号”,遇到名字几乎相同的人,即使彼此不相识,也能很快锁定亲戚关系。用着几乎相同的名字,家族成员彼此之间也更有凝聚力。

读书积德   泉州元妙观口的望族传奇

积德行善

谨遵“不从政”的祖训,黄家人走出了不少传道授业之人,也有很多后人身体力行积德行善。

黄宗汉长子黄贻楫曾执掌清源、崇正书院的讲席,著书立说。同时也倡办地方公益,如疏浚八卦沟、设立育婴堂等。年逾八旬的老邻居杨松林回忆,育婴堂设在镇抚巷黄家临街的一处宅院内。一些孤儿被收养在这里,每逢节日街坊还可以带着孩子来领米。黄家还有另一处空间,供旧时吸食鸦片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躲避风雨。杨松林亲眼目睹过育婴堂接济百姓的情景。

黄宗汉侄孙黄谋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与进士吴桂生、黄抟扶一起,在花桥慈济宫发起创立“泉郡施药局”,推动了泉州慈济事业的发展。后来陆续更名为“泉州府施药局”和“花桥施药局”。

黄谋烈对泉州还有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在20世纪之初倡议创办中学堂,在官府的推动下,泉州五中前身的中学堂建立。黄谋烈受邀成为“正总办”,主持学堂办学,相当于第一任校长。

1928年募捐并推动晋江公学成立的庄垂纶,其夫人黄崇仁也是“观口黄”后裔。黄崇仁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数理系,与丈夫一同投身泉州的基础教育。晋江公学后来改名为“晋光小学”,庄垂纶一直担任校长至1951年。

读书积德   泉州元妙观口的望族传奇

名家辈出

循着“观口黄”的取名规则,你会发现泉州走出去的文化名人里,也有这个家族的身影。

比如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家”的黄永砯,1986年创立“厦门达达”运动,现居法国。其兄长黄永砥,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作为舞美设计师,多次获文华奖,享受国务院津贴。

往上追溯,泉州近代著名的才女黄渔仙也出自“观口黄”一族。才女本名黄松,渔仙是她的字。6岁读书,还向名师学古琴绘画等技艺。光绪年间,黄松远嫁湖南望族黎桐曾,无奈丈夫早亡。经许多坎坷,曾到上海生活一段时间,以超凡的琴艺结识许多名流。晚年回到泉州,与泉州文史界名人颇有交集,被誉为“南派古琴名师”。黄松所画的工笔绢画严谨工整,是泉州近代知名的女画家。

黄家后人介绍,后世鲜有人知道,黄松原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黎烈文的堂婶,黎烈文实际上是在黄松的教养下长大的。其曾祖父黎锦谈先后任台南、台中、泉州知府,因此黎家与泉州和福建也颇有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