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都没给功臣杨业建庙,契丹人为啥要给一个敌国将领建庙?


北宋人都没给功臣杨业建庙,契丹人为啥要给一个敌国将领建庙?

杨家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宋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小说可谓比比皆是。《昭代箫韶》记载:关于杨家将的戏剧,在清朝时期就多达三百六十出。

北宋大儒欧阳修曾说过:“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而事实上,艺术化的杨家将远没有戏剧、小说描写的那么精彩,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可谓相差甚远。

北宋人都没给功臣杨业建庙,契丹人为啥要给一个敌国将领建庙?

杨家将的灵魂人物杨继业,历史上真实的名字叫杨业。

杨业原本是北汉将领,原名重贵,祖籍麟州(今属陕西神木),后迁徙至并州(山西太原),少年时期“倜傥任侠”,精于骑射,不到二十岁就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屡立战功,后升任建雄军节度使,军中号称“无敌”。

关于杨业投降宋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后,杨业没有投降,而是率领残部苦战,宋太宗觉得杨业人才难得,就令刘继元说服杨业,杨业于是大哭一场,投降了北宋。

北宋人都没给功臣杨业建庙,契丹人为啥要给一个敌国将领建庙?

另一种说法是,杨业看到北汉气数已尽,就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了宋朝,《宋史》采纳了第二种说法。

“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宋太宗非常高兴,就给杨业封了个大将军,后历任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等官职。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击溃契丹军,一举成名。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随军北伐,在狼牙村中了埋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寡不敌众被擒于陈家谷。

北宋人都没给功臣杨业建庙,契丹人为啥要给一个敌国将领建庙?

《宋史》记载:杨业“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朝廷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辽史》的记载却远不及《宋史》那般壮烈:辽将耶律斜轸进攻宋军,“继业(契丹人对杨业的称呼)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流矢所中,被擒。”

耶律斜轸斥责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继业但称死罪而已!既擒,三日死。

北宋人都没给功臣杨业建庙,契丹人为啥要给一个敌国将领建庙?

宋朝时期的古北口(今属北京密云),建有一座杨业庙,北宋人没有给自己的功臣建庙,契丹人为啥要给一个敌国的将领建庙,此举实在是耐人寻味。

《宋史》的记载令人疑惑不解,杨业率领的人马全军覆没,他那段临终之前的感慨——“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这段高大上的豪言壮语是谁传达给宋朝人的呢?

关于杨业的死,《辽史》的解释是“疮发,不食三日死。”

并未说明是主动绝食,而是因为箭伤过重,无法进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