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给孩子补课,为什么孩子不听?

201711111222


这个问题相信是很多宝妈宝爸的困扰!

我是一名珠心算老师,我的女儿也到了学习珠心算的年纪,可是我却一直在说“我不教你”!因为在我们同事或者其他特长老师的口中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老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我迟迟没有教我的女儿学习珠心算,我怕耽误了她!

但是前一段时间由于之前膝盖受伤,得了滑膜炎,不能走路,所以请假在家养腿,女儿看我天天在家,家里还有一把算盘,她就天天的和我说:妈妈我要学珠心算,要像哥哥姐姐们那样厉害!我被她磨得心烦,就开始教她,刚开始,我以为她也就是几天的热度,坚持不了几天,可是半个月下来,她天天要求主动做题,主动学新知识!我也是非常惊讶的!

孩子这样的表现,让我非常吃惊,我就在想孩子和大家说的状态并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深思后得出以下结论:

1、家长本身的问题!作为特长老师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耐心和爱心!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耐心是极度缺乏的!养腿期间也是因为在家没事,收起了脾气,细心耐心的教学,她才会爱学,想学

2、孩子自己的问题!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建立目标!没有兴趣没有目标,我想无论如何孩子都不会听话的学习


桐宝小日记


这个问题下面几个答案分析得很全面了,我想大家其实最终想要的还是解决办法,那么回到最初——孩子为什么这一科没学好要补课,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下心得吧:


我家儿子偏科——小学时不明显,初中有了英语发现他文科实在不行,最极端时数理化前几名,语文英语倒数几名——鉴于姥姥姥爷以前都是数学老师管不了文科,于是妈妈负责他的语文;我妹读过清华的国际MBA,英语属于能直接看英文原著的水平,所以由小姨负责他的英语!我大学也是学的理工,工作后做IT的,不过一向喜欢古汉语,我一直以为语文这种东西是不用特意学的,母语吗,天天说话,后来发现孩子语文成绩很差——有一次我家儿子给我“委婉”地描述了一下他的语文成绩,说的是“我这次语文考得比英语还差”,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当时冷眼旁观了一下,发现孩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姥姥姥爷退休了喜欢看电视,孩子也喜欢看电视——我小时候好歹不学习了还喜欢看小说的,可是我们那一墙书架上的书我家儿子基本连翻都不翻!不爱阅读怎么可能学好语文呢?我想也难怪孩子,我自己也习惯用手机看电子书,很少读纸质书了!也没做个好榜样!不过孩子上了初中就把我们的旧手机给他用——当时我是用熊猫阅读看电子书,于是我就教他怎么找电子书,存成txt格式导到熊猫阅读器里去看!


孩子的学习力是大人无法想象的,后来他就开始疯狂地去下载各种玄幻小说,什么《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反正那几年他几乎把唐家三少、江南那几个有名的玄幻作家的几乎所有小说都下载来看,内容我虽没看过,可是一看文件大小就能算出来,每一部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大部头,而他那几年看了应该不下百部。


因为我有个基本的信念,语文英语这类,只要你肯阅读,哪怕读的书质量一般(他就爱看玄幻小说,文学名著他不爱看),总比不看强——阅读可以促进人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比只看电视好得多;(二)是我本身偏爱古诗词,儿子长这么大我唯一陪他学习的就是他需要背一些古文古诗词的时候,他就爱拎着课本来让我给他看着,因为大部分文章我都熟悉,就经常跟他一起背;我给他买的《弟子规》《千字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之类,他后来自己也不时翻一翻,说是用来找作文素材的;(三)大概就是我自己看书比较驳杂,有空时会跟他海聊,比如欧洲和中国面积差不多大,为什么他们分成几十个小国而我们中国始终大一统等等,还有各种有趣的文史典故也时不时给他说一些,儿子很喜欢跟我聊天。


现在说回他的语文成绩,孩子中考考进了我们区三个市重点之一——我儿子据说中考时数理化成绩加起来在区里排名前几位,可是语文英语都很一般,所以高一按成绩他是在3班;到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他就考进了2班;到高三又考进了小特班——小特班是由年级前20名组成的(升高三的成绩占60%,平时月考的成绩占40%)——也就是说他中考入学时年级第60名左右,到高三就考进了前20名——而他的语文成绩在他们理特班居然成了前几名,当然这也跟文科好的学生大都去了文科班有关吧,哈哈。


不过他的英语始终不行,虽然我妹也时不时给他补习一下;我妹是清华的IMBA,看英文原著/跟欧美教授直接英语交流的水平,可是教孩子毕竟缺乏系统化——所以儿子考进小特班时还是英语垫底,成绩比班里平均分低了近20分,以至于英语老师一下子记住了他——英语这么差怎么考进小特班的?于是英语老师就让他做了英语课代表,还介绍了他们上一届英语考了147分考进清华的一个师姐给他补习,我家儿子在老师和师姐的辅助下,现在开始努力学英语了,跟我说他高考时的目标是英语考130分。


综上,家长给孩子补课,窃以为(1)知识的系统化,(2)情绪化孩子能否接受,(3)孩子为什么学不好这一科——窃以为调动孩子自己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真想学了再去找方法,要不然家长辛苦准备,孩子心里抵触,那还是南辕北辙:)


月眉弯0829


《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也就是说,孩子如果没有教好,是父亲的责任。但实际情况是,孩子往往不喜欢接受父亲的教导,就是俗语里面的“父不教子”的原因。为什么呢?


因为许多家长要么在孩子面前保持着一份威严,要么是表现出来一种溺爱的态度。如果孩子在家长辅导的过程中,学不会或是不想学,家长要么很难压抑着生气的情绪,大发雷霆;要么是摇头叹息,自认无奈。

而带着情绪化的教学和指导,很难会有好的效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家长慈爱有加,孩子就会在家长面前恃宠而骄;家长威严的,孩子就会战战兢兢。
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学好的。这也许就是家长教不好自己孩子的原因。


古鼎烹茶


哈哈,这个问题很复杂,我是老师,具有天然优势。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可否反过来看这个问题:老师的话为什么学生都听?

一、学习环境决定的。学校特有的学习氛围,这是家庭没有的,老师是学校的制度的执行者。班级“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说裁判,还知识丰富(至少孩子是这么看的,哈哈!)所以家长就是家长,不能替代孩子心目中老师的作用。

二、身份角色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各种教育的专业方法和手段,学生处在一个班集体当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大伙看见,谁都不想被老师批评。而恰恰老师手里掌握着对学生该批评还是该表扬的“生杀大权”,他们时而表扬激励,时而批评处罚,学生既爱老师又敬畏老师。而家长则不然!

三、心理距离决定的。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对爸爸妈妈的世界无比熟悉,没有了神秘感,比如:爸爸妈妈平时表现出来的缺点,还有平时表现出来的问这也不懂问那也不明,淡化了孩子对家长的权威感!

大家看了,觉得有几分道理?您也说说看!


师云风马牛


任何时候做决定之前都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想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再来从几点分析

一,也许在他看来老师的话更具有权威性而你没有学校那种场域的权威。

二,也许家长自己也文化不高,孩子觉得瞧不上。这点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使他产生自信。

三,也许孩子觉得老师同学的关系阻力抑或家长太过严厉又或者平日里总是爱比较唠唠叨叨,孩子不想听。同归都是各种关系的问题。

四,孩子根本不喜欢这么学科或是因为别的原因学校社会关系环境的原因而厌弃。这点需要通过一些来提升孩子好奇心趣味性学习的引导,推荐公众号 爱手工官网。

人是社会影响的,孩子也许不喜欢老师,那么尽量选择他喜欢的老师去上课。如果是不喜欢家长,从改善关系入手。

如果只是单纯不爱学,那么找到孩子爱学习的加以引导,发挥擅长的,不刻意强调不爱的学科,只是平日里默默将他不爱的学科相关的内容融入在生活里引发他的兴趣和好奇,当有一天他问你的时候,告诉他,他所讨厌的学科里可以了解,转变就开始了。


金鲁米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一、家长的角度

1.家长的能力

如果家长是老师或者辅导机构老师之类的,从事相关职业的,那给孩子补课是可行的,至于孩子为什么不听,那肯定是两人之间沟通的问题。

如果在补课这件事,孩子是不听你的,那就单独的好好沟通。

如果平时孩子就不听你的,那我认为你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你们两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假如家长本身能力有限,那帮助孩子补课,孩子不听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2.家长的职责

老师有老师的责任,家长有家长的责任。

家长想越俎代庖,那就是跨越了边界,孩子如果平时跟进有很好的相处,那还能听得进去,但假如相处的不太好,那不听也是自然的。

家长是出于好心,想让孩子多学一点,但孩子内心是不认可的。

二、孩子的角度

1.孩子的认知

一般孩子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家庭是生活的地方,最多家里是可以做作业的。

那孩子在学校的老师教育够了,回到家,还要在听另一位“老师”的教导,这样家庭也变成了学校,孩子当然难以接受,也就会不听你的了。

2.孩子的习惯

如果家长从孩子小就给孩子补课,那估计孩子习惯了,会听你的。

但如果从小没有这个习惯,家长突然的插入,自然会引起孩子的不适应,反抗不听也是自然的。

三、综合分析

即使是专业授课的家长,也不建议强加给孩子补课,最多能作出相关的指引,对有些难题可以做以解答。

那不专业的家长,可以寻找相关辅导机构,时下很流行的手机APP辅导,也有不少,可以引导孩子适量选择。

家长要更多的培养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功课问题的能力,相信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


我是小金豆,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璀璨夺目的金子。关注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与肯定,无比的感恩感谢。

金豆心语


中国古代也出现过这样的很多的案例,即使自己是一个大文学家大家,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却不一定可以成功。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上面这一段话已经说的几乎差不多的古文阅读的话如果有困难,那么我给翻译一下,其实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些道理。



简单的讲就是言传身教,不要求太高,不生气。真实的翻译在下面。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西方人喜欢从心理学以及行为学方面来分析我们中国人就说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关系,就是求全责备,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反感。

仅仅是家庭成员在教育上的对待问题,也包含了家庭成员的所有事情的对待。


宜城老师


老师和父母应各司其职,谁也代替不了谁。孩子性格,品行的养成主要依赖父母,知识教授还是要靠老师。


先有蛋数学


易子而教有道理吗?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父母可以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的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也是第一任老师。然而,我们通常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认真听自己的,即使自己回到的比老师好,甚至自己的学识比老师还高,然而孩子还是不愿意听自己的,老师随便说一句,都比自己管用。


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从教师的形象来看,教师始终是严肃,正确,教导的化身,他们的教育始终被孩子认为是最好的,值得听的。

其次,孩子同辈群体上,整个孩子群体听老师的,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孩子更加受到感染,愿意听从老师的。


最后,从家长自身来讲,家长更是“自己人”的象征,距孩子太近,缺乏威严,此威严不是狠劲,也不是指脾气,更多的是指在传授知识面前的威严形象。


影书共赏


主要问题就是和你关系太好了。他知道喜欢的事情,你会让他做不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很宽容。所以对你来说他不受教。

老师教为什么听呢?因为学校里面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应该设立一个奖罚制度。完成一个什么或者完成几个。给予一定的奖励。没有完成,拿走他一个玩具。

或者让爸爸充当严肃的角色,这样爸爸告诉他做的事情,他也会跟着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