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位居中都護,又是諸葛亮的兒子,為何和諸葛亮的弟子姜維不合?

情殤157806313


首先,不要把演義歷史混為一談,姜維不過是諸葛亮的部下,至多算是比較信任的部下,談不上什麼弟子;其次,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年幼,與諸葛亮部下更不可能有什麼深交;再次,姜維的政見、乃至個人行為(甚至是謀殺費禕的頭號嫌疑人),都有可能有些問題,讓諸葛瞻不齒。

先說第一點,姜維本是曹魏中郎,天水郡參軍。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被天水太守馬遵猜忌拋棄,不得已投降諸葛亮。諸葛亮在給蔣琬的信中對姜維的才能大加讚賞,此後數次北伐都帶在身邊,官職累次晉升為徵西將軍,爵位當陽亭侯。但是,信任重用不等於什麼弟子。他們就是丞相與部署、帥與將的關係。演義裡出現的諸葛亮表示要姜維傳承自己衣缽云云,沒有任何歷史記載。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途中逝世於五丈原,遺命也沒有體現出要姜維接班的意思。第一路斷後的是魏延(不存在小說中諸葛亮決定除掉魏延的說法),姜維是第二路斷後。後來,楊儀因為和魏延有隙,誣告魏延謀反。姜維站在楊儀一邊,也是以楊儀為主。魏延被殺,楊儀自認為必然接掌相權,沒想到諸葛亮早有遺言蔣琬接班。滿腹牢騷的楊儀被劉禪罷黜流放,又上書毀謗,被處死。所以說,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是蔣琬,在蜀漢軍中有一定地位誤以為自己可以接班的是魏延和楊儀,姜維根本排不上號,只能說是一個普通部將。

第二,諸葛瞻的年齡問題。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但根本沒有長期陪伴諸葛亮膝下。諸葛瞻227年出生,而諸葛亮234年就去世了,諸葛瞻年僅七歲。而諸葛亮從226年,也就是諸葛瞻出生前一年開始就在不斷北伐直到去世。所以諸葛瞻對父親諸葛亮的印象都應該是模糊的,不要說諸葛亮的部下了,哪裡來的私人感情?諸葛瞻完全沒有必要跟姜維關係好。

第三,姜維自身的問題。其實,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此二人先後執掌蜀漢相權,韜光養晦,休養生息,是正宗的鴿派。而姜維恰恰是個鷹派。他主張不斷北伐曹魏。有人以此認為他是諸葛亮的弟子。其實,此一時彼一時,諸葛亮的北伐讓蜀漢享有幾十年和平。曹魏知道厲害不敢輕舉妄動。而姜維的北伐比諸葛亮更為頻繁,諸葛亮七年間五次北伐,姜維卻在十年間大大小小十一次。對此勞民傷財之舉,蜀漢內部官員也是反對聲一片。甚至一直追隨姜維北伐的廖化也表示:“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意思姜維的智謀不比曹魏強而兵力又比曹魏弱,還反反覆覆打,怎麼可能成功呢?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受到諸葛瞻的反對不足為奇。

更有一點,姜維本身的私人品行也是受到質疑的。史料記載“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意思他好大喜功,更重要的一點“陰養死士”,就是養一群亡命之徒。養這些人幹什麼?於是歷史上一個重大嫌疑砸向姜維,那就是謀殺費禕。

蔣琬去世後,費禕以大將軍身份執掌相權。姜維雖官拜衛將軍,處處受到費禕節制,費禕給姜維的兵馬從來不超過萬人。這自然不會讓好立功名的姜維滿意。而就在這種狀況下,費禕卻莫名奇妙被人刺殺了。此時矛盾重重,處處指向姜維。

刺殺費禕的人連個準確的名字都沒有,蜀漢這邊記載為郭循,曹魏那邊記載卻是郭修。沒有任何詳細地記載,僅僅是在一次姜維發動的小規模戰鬥中(沒有獲得城池,沒有擊殺大獎,連為什麼打這一仗都不知道),郭循被俘,居然被封為左將軍,這可是劉備曾任的官職,又是馬超、吳壹等蜀漢元勳擔任過的重要官職,隨隨便便給了這個來歷不明的人。結果就在費禕獲得“開府”(獨立執行相權)資格,準備大幹一場的不久後的一場宴席上,郭循刺殺費禕,隨即自己也被蜀軍所殺。

此案匪夷所思,甚至曹魏都沒搞清楚怎麼回事。魏帝曹芳事隔將近一年才表彰了郭修(也真不知道是不是和郭循真的是一個人)。歷代史家也完全看不懂這場刺殺的原因。因為劉禪沒有太大才能,而費禕又被評價很中庸,更重要的是費禕是個大鴿派,他死後鷹派姜維立刻率領數萬人展開北伐。郭循圖什麼?曹魏又圖什麼?更詭異的是,居然還有記載郭循曾經試圖刺殺劉禪,但是被侍衛看穿死死保護,郭循無法下手才罷了。如果真是這樣,他居然還能堂而皇之刺殺費禕?一切都是莫名其妙。

所以,姜維是最大嫌疑人。因為他是費禕之死的最大獲益者。費禕死後當年,姜維就翻身做主人,開始轟轟烈烈北伐。而作為衛將軍,劉禪身邊的侍衛又恰恰歸姜維管。所以,找個侍衛作偽證說郭循曾經試圖刺殺劉禪以洗脫姜維嫌疑非常可能。結合姜維陰養死士的習慣,他無論如何都是最大嫌疑人。

因此,如果此事果為姜維所做,死無對證,不能給姜維治罪,但蜀漢內部也不能不猜測討論。對於這樣一個可怕的人,諸葛瞻和他關係差沒有什麼奇怪的(要知道蔣琬費禕才是諸葛亮真正屬意的接班人)。即使費禕之死與姜維真的毫無關係,憑他窮兵黷武弄得民怨沸騰,百官反對,諸葛瞻與他不和也一樣合情合理。至於姜維最後詐降鍾會,意圖重新恢復蜀漢,他的忠心確實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影響戰略上的錯誤和與臣僚的關係以及謀殺費禕的嫌疑。


伊耆角木


原先,因為久久沒有子息,諸葛亮覺得再有兒子的機會不大,在江東的兄長也擔心弟弟無後人可繼承香燈,便把自己的第二個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稟過孫權後,便讓諸葛喬入川,諸葛亮認他為嫡子,劉禪封他為駙馬都尉,隨諸葛亮出征歷練。沒想孔明老當益壯,在四十多歲時有了兒子諸葛瞻,事也湊巧,後來諸葛瑾在江東的長子諸葛恪,被孫峻謀害,全家被滅,變成諸葛瑾差點絕後,諸葛喬便讓兒子諸葛攀重歸原祖父諸葛瑾一支,以延續其後嗣,此是後話。諸葛亮老來得子,在他五十四歲死的那一年諸葛瞻才八歲,但由於諸葛亮的緣故,諸葛瞻一直得到蜀漢士民的愛重。


諸葛瞻十七歲就娶了劉禪的女兒,封為騎都尉,諸葛亮逝世後,蜀中民眾非常懷念,為他建廟設祭,連他多次北伐經過的地方,所在的百姓也交口稱讚他,歷年不絕“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有父親的人望基礎,諸葛瞻長大後一帆風順,廣受關注,人們認為虎父無犬子,蜀漢朝廷每頒佈一件有益於民的事,大家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是諸葛瞻做的,“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言過其實,過份溢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261年,諸葛瞻為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共同管理朝政,而姜維為衛將軍,在費禕被刺殺身亡後,獨掌軍權,屢次興兵北伐而又所獲無多,漸漸受到朝野譏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東晉孫盛的異同記說“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多年征戰,興師動眾又勞而無功,加重蜀地百姓負擔而已,諸葛亮的以攻代守之策沒有高明之士執行,變成自取滅亡。是以諸葛瞻董厥等有識之士大力反對兵連禍結之舉,這是國事之爭,立場不同,就算私交再好,在國事上爭得不可開交的古人比比皆是,不足為奇。

諸葛亮對姜維有賞識提攜教導之功,但弟子一說卻是演義說法,而以姜維崇尚武力又喜陰養死士的性格,和諸葛瞻繼承父風力求坦蕩的行為,在大政方面的分歧應該不少。孫盛還記載一則故事,說蜀中老人認為後來舉薦閻宇代替姜維帶兵的事,也是諸葛瞻做的,西晉末的史家常璩也記載說,整理編撰三國志的陳壽,以前曾經當過諸葛瞻的下屬,受到他的折辱,故意把一些事歸罪在黃皓身上,來說明把持朝政的諸葛瞻無能,不能匡扶劉禪,矯正社稷。


南方鵬


這不是個人恩怨,而是蜀漢後期兩種不同的戰略的矛盾體現。

姜維,在歷史上也是很受諸葛亮重視的,諸葛亮曾經寫信給蔣琬和張裔,說他是涼州上等人才,可以讓他帶兵訓練,將來覲見天子。

不過,和《三國演義》裡不同,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並沒有成為蜀漢的二號人物。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二號人物是蔣琬,蔣琬任職於234-244年,這十年間蔣琬沒有放手把軍權交給姜維,反而限制姜維,由於蔣琬和姜維的軍事主張不同,導致姜維每每想大舉興兵,蔣琬則只派給他不超過一萬名士兵。

十二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三國志·姜維傳》)

蔣琬之後,費禕接任蜀漢二號人物,任職於244-253年,在此期間,姜維仍然受到費禕的制約。

254年,姜維才開始督內外軍事,256年,姜維任大將軍,此期間,姜維和魏軍有大戰,此後直到262年,這幾年間,姜維和魏軍大戰,造成蜀漢經濟疲敝,民不聊生,因此蜀漢軍民對姜維比較不滿。

蜀漢後期,諸葛瞻等朝廷官員不贊同主動出擊魏軍,應採取守勢,姜維則是延續諸葛亮的主動出擊政策,加上多次勞而無功,軍民皆怨,是以朝廷中許多士大夫,武將都對姜維不滿。

蜀漢一直有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是幾個派別的鬥爭,而姜維以降將的身份投蜀,哪邊都不靠,權力又大,每每出兵成果不顯,自然遭到蜀漢各派的攻擊,是以諸葛瞻和姜維的矛盾,歸根到底,其實是兩種不同軍事政策的對立體現。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諸葛瞻和姜維的矛盾,沒有見諸於三國志。但裴松之注引用孫盛《異同記》說:(諸葛)瞻、(董)厥等以(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諸葛)瞻表以閻宇代(姜)維故事。

從這段文字看,諸葛瞻和姜維的矛盾起因,表面上主要是政見不同,一個好戰,一個守國。

但是從深層次看,兩人不和,不免有爭權的跡象。《三國志》有記載,諸葛瞻擔任中都護後,老將廖化曾經和另一位老將宗預商量,是不是要去拜見打點下諸葛瞻,被宗預以年老無所求而拒絕。可見諸葛瞻當時權勢很大,本人又不夠檢點。

權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藥,一山不容二虎。諸葛瞻要進一步上位,繞不過大將軍姜維。所以想辦法以姜維好戰導致國內疲敝為理由,用閆宇接掌姜維的兵權,這樣蜀國大權就會落到諸葛瞻手上。宦官黃皓可能只是諸葛瞻的一枚棋子,卻背上了坑害姜維的千古罵名。





三國摸金探秘記


想了解他們為何不合,就要去了解當時的國家狀況與個人的執政理念,當時諸葛瞻與董撅統領中央事務,姜維在外進行北伐,姜維師從諸葛亮,認為要繼承其北伐遺願,但這真是諸葛亮想的嗎?

之前我回答過諸葛亮北伐有兩個原因,其一自然是北伐興復漢室。其二就是當時蜀國荊州派與益州派水火不容,轉移國內矛盾。再通過諸葛亮死後其把兵權交給楊儀,並推薦費禕,蔣琬為尚書令接任者,這三個人毫無疑問不是主戰派,而是願意休養生息,為何諸葛亮讓這三個人來統領朝政,他知道國內兩派已慢慢在北伐合作中已經融合差不多,國內空虛,需要休養生息而找這三個人。

諸葛瞻作為其兒子應該是瞭解諸葛亮的心思的,諸葛瞻繼承爵位後,也在走休養生息之路,而姜維是降將,國內根基不穩,必須要北伐建功。結果就是兩人對諸葛亮的遺願理解不同,執政理念不同,自然就會不和。


明清267


這事兒壞在劉禪身上。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和劉禪的相父,深得劉禪信任,當然,諸葛亮鞠躬盡瘁、苦心操持,在蜀漢最危急的關頭經受住了嚴峻的形勢,帶領蜀漢度過了生死存亡的危機。

諸葛亮勞累過度病死前線,但生前對蜀漢的大局還是做了妥善的安排,使得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蜀漢在諸葛亮仙逝後,依然得以生存了幾十年。


諸葛亮病逝後,蜀主劉禪開始注重對朝堂的把控,畢竟他已近三十歲,諸葛亮安排的軍政班子裡,劉禪唯獨對降將出身的姜維不放心,劉禪有意提攜嫡系將領取而代之,於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被相中。在劉禪的意識形態裡,諸葛亮具有大智慧,其兒子也是差不了,就這樣,諸葛瞻在劉禪的有意培養下快速成為蜀漢軍中的新星併成為軍中地位僅次於姜維的二號人物。

姜維是諸葛亮指定的統帥接班人,諸葛瞻是蜀主劉禪有意提攜取代姜維的種子選手,二人圍繞著兵權展開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畢竟諸葛瞻年輕氣盛,多次彈劾自己的頂頭上司姜維,與之公開決裂。


二人身為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統帥,在國家處於危難之際居然不能同舟共濟,可悲可嘆!


鏟史倌


而姜維又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典型的兩面人,在姜維的心裡對諸葛老夫子又敬又怕又妒忌,這樣的人能對諸葛瞻沒成見嗎?無論是將才還是政才沒有品德,才永遠大不過小肚雞腸。謝謝!祝健康平安!



素素56792842


陳壽就是個漢黑,譙周那種投降派被吹成一邦之蒙,周之謀也!姜維這種主戰派都是粗通文武,窮兵黷武!

放在南宋,曹魏如果是少數民族政權,譙周這種狗東西比秦檜差遠了!秦檜至少胸有策略,而且拒不投降!譙周什麼東西?他的學生能是個啥東西


校長來個火


並不是關係不好,只是政見不和。其實蜀漢只益堅守,不益進攻。事實正明諸葛時期的長期主戰,勞民傷財,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