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弊”大?“利”大?

解決城市治理問題,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上,不能只停留在大興土木的傳統套路上,要用智慧的方式來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城市管理者要有更開放性的思維,增加對共享經濟這一新事物的包容性。

共享經濟,“弊”大?“利”大?

圖/視覺中國

文 | 李鐵 徐勤賢

中國城鎮化正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鎮常住人口已經達到8.13億,與此同時,中國有8.02億網民,其中手機網民7.88億,城鎮網民5.91億。 億萬人生活在其中的城市也變得越來越具有智慧。

從現實來看,智慧城市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所有智慧產品在社會方方面面和城市各領域的應用後出現的。比如,互聯網催生了一系列技術革新,互聯網快速叫餐,微信支付寶快捷支付,共享單車隨掃隨騎隨停,網約車一鍵呼叫、快速應答,這些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鉅變。如果離開了這些應用,離開了社會需求,離開了市場化的服務,很難想象智慧城市離我們的生活會有多遙遠。

最近關於共享單車有很多爭論,指責大量共享單車被扔到廢舊空間裡,造成極大的浪費,亂停亂放問題也引發人們的各種抱怨。今年以來滴滴發生了三起安全事故,也受到了來自普通民眾和相關部門的批評。

需要看到,新生事物的出現,一定是既有利也有弊的,我們不能過於放大“弊”,而忽視它對整個社會、城市居民帶來的好處。政府不應該害怕出現問題後要承擔責任,而應該包容新生事物,幫助它們解決問題,更好提供社會服務,更好助力城市治理。

共享經濟能優化資源配置

觀察當下共享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最典型的是共享交通出行,比如共享單車、網約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等等。2018年6月,共享單車用戶規模2.45億人;網約出租車用戶規模3.46億;網上外賣用戶規模3.64億,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3.44億。共享經濟已經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生活領域,如共享住宿、共享辦公、共享冰箱、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廚房、共享唱吧等,產品層出不窮。

共享經濟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高效社會治理的新經濟模式,是基於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由資源供給方通過技術平臺將暫時閒置的資源(或技能服務),有償提供給資源的需求方使用,需求方獲得資源的使用權(或享受服務),而供給方則獲得相應報酬的市場化模式。通過技術平臺的整合,達到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城市的有效治理、市民更方便地獲得城市社會服務的目標。

共享經濟有五個特點:一是基於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二是廣泛的數據應用;三是通過共享實現海量、分散、閒置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市場化方式高效提供社會服務,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五是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徵。

可以說,共享經濟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城市治理和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好處,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017年滴滴順風車和快車、拼車服務累計分享座位超過10.5億個,幫助司機平均提升24%的車輛利用率。北京途歌大數據平臺顯示,北京地區每輛共享汽車平均每天使用頻次達5.1,平均每次行駛距離為20公里,是普通私家車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汽車使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2017年,共享單車用戶騎行超299.47億公里,減少碳排放超699萬噸。摩拜大數據顯示,摩拜單車全國騎行總距離超過了25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3300次;累計節約4.6億升汽油,減少碳排放54萬噸,相當於17萬輛小汽車一年的碳排放量,減少了45億微克PM2.5物質排放。

方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共享單車+地鐵”提升出行效率,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養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電維修、洗衣等生活服務可以在家裡預約、在家裡完成;生鮮果蔬、超市商場購物可以足不出戶,送貨上門;出門在外,再不用擔心手機沒電了……共享經濟給人們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服務。

市場彌補了城市粗放發展帶來的不便利。傳統發展模式下,城市發展過於粗放,寬馬路、大廣場、綠化帶,地產大院式的街區經濟,延長了服務的空間距離,空間利用不足,出門不方便,但是共享經濟的出現,不僅實現了最後一公里出行的方便,而且出現了快遞業、外賣送餐行業、上門服務行業,通過互聯網大大縮短了空間距離,彌補了城市粗放發展模式下的生活不便利。據交通部科學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在共享單車推出之後,廣州和深圳的擁堵程度分別下降6.8%和4.1%,同時自行車出行的佔比從5.5%翻倍增長到了11.6%。我們認為,如果能夠大幅提高共享單車在城市的利用率,一定能大大降低交通擁堵率。共享汽車也有類似的效應,有研究表明,一些城市使用共享汽車後,能夠使城市擁堵率降低15%左右。

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數據保障。在共享經濟時代,一切生活行為都以數據的格式存儲記錄,如交通軌跡、消費記錄、餐飲習慣、空間信息等,都在共享經濟產生的大數據中真實地記錄儲存下來。通過大數據,可以計算共享汽車平均出行率,以及每臺汽車到底解決了多少人的交通出行;還可以掌握城市交通出行的流量變化,助力城市交通治理。甚至可以幫助城市管理者瞭解人們的消費傾向、旅遊偏好和餐飲習慣,推動城市商圈的完善和產業的合理配置等等。未來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中國特點並制定城市政策,鼓勵兩到三人同車出行,大大提高汽車的使用效率,同時減少私家車出行率。

增加了大量的城市就業崗位。共享經濟承載了大量的傳統行業勞動力,滴滴平臺為社會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靈活就業機會,2017年6月-2018年6月,共有3066萬人(含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豪華車司機和車主)在滴滴平臺獲得收入,其中,之前失業和無工作的車主佔6%。當前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共帶動就業10萬人,僅摩拜2018年的產業就業帶動人數為1.5萬-2萬人。

有利於根據需求變化實現科學和技術的變革。共享經濟基於真實的生活需求,既有供給方要出讓資源(技能服務)獲取報酬的需求,也有需求方要支付報酬而獲得資源(服務)的需求。需求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也會催促科技變革去適應、滿足各種需求。

實現了中國城市的創新模式。共享經濟漸漸融入城市治理,藉助於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提高了城市資源配置效率,在低碳節能、生態宜居、方便服務、智慧高效等方面實現了創新探索,給傳統發展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新事物存在問題在所難免

作為新生事物,共享經濟在給城市治理帶來好處的同時,自身也存在著一些弊病。

過度競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測數據,截至去年底,國內共有190家共享經濟平臺獲得投資,投資金額達1159.56億元。另據交通運輸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7月份,全國共享單車運營公司近70家。從街頭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可知競爭如火如荼,企業將資金和精力放在過度競爭上,以拼錢、拼優惠、補貼大戰的方式爭搶市場份額,多數中小企業難以長期維持而倒閉,資源大量浪費。

安全技術瓶頸有待解決。共享經濟作為新生事物,雖然依託著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但是難以保證系統運行中不出現漏洞,之前網約車、共享單車發生的安全事故,一些共享經濟平臺的監管缺失、資質審查存在漏洞等,都說明了共享經濟在突破安全技術瓶頸方面還任重道遠。

新經濟模式的盈利機制和可持續發展路徑不夠清晰。共享經濟產品的盈利主要來源,一是使用者支付的使用費;二是線上線下的廣告收益,包括品牌贊助、推廣收益等;三是大數據收益;四是金融收益。以共享單車為例,單車的租車費基本是每次1元或0.5元,加上其他收益,還需扣除製造、維護、管理、損毀的成本。共享經濟領域每年都有大量倒閉的企業,足可見共享經濟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的盈利和發展機制。

與傳統模式的矛盾衝突尚未有效解決。共享經濟的出現,擠佔了傳統商業模式的市場。比如,共享單車將黑摩的擠出了市場;而網約車則“搶”了原本屬於出租車行業的“蛋糕”;共享房屋與傳統酒店賓館業形成了競爭。這些矛盾衝突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就業人員的培訓有待加強。共享經濟給傳統勞動力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其中也不乏長期失業人員、無業人員、接受勞動力教育培訓年限較短的人員。無論是從事快遞、外賣送餐,還是從事家政服務,包括其他服務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加強交通安全法規的培訓教育、安全生產的培訓教育、職業技術和道德培訓,提升服務意識、修養水平和服務質量。

管理模式和機制迫切需要創新。共享經濟企業與傳統企業在管理上有許多不同,一是管理不僅侷限於企業內部員工,還涉及了大量用戶和服務提供者;二是管理空間不僅在企業內部,而是基於互聯網聯繫的更廣泛的空間;三是管理難度更大,管理內容更加複雜,需要更多技術手段輔助;四是挖掘和運用好大數據是管理的新課題;五是市民對於如何更加文明地參與共享經濟的意識還不夠。這些都迫切需要共享經濟在管理模式和機制手段上進行創新變革。

針對網絡事件傳播的應對措施嚴重滯後。共享經濟與社會大眾的需求息息相關,關係到社會大眾的基本生活安全和切身利益,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利益損害、信息洩露、欺詐等事件,極易通過網絡傳播擴散,放大成網絡公共事件。由於當前應對網絡事件傳播的措施嚴重滯後,反應不及時、溝通不到位,反而會形成更大的輿論壓力。

研發和技術創新還有待大幅度提高。雖然現在有諸如大數據應用、衛星定位、追蹤、人臉識別、智能設備監管、動態安全防控等現代技術,但是這些技術並沒有能很好地運用到共享經濟平臺中,共享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研發還有待大幅度提高。

與城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溝通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共享經濟涉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不僅需要和市政管理、國土規劃房管、公安交通、物價、質量技術監督、教育醫療衛生、網絡安全等多部門產生聯繫,也需要政府各部門的配合,這裡面離不開企業與政府部門的高效溝通。

城市管理者要有更開放的思維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共享經濟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它對新型城鎮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前提判斷,直接關係到在城市治理中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些新生事物。

人們在看到共享單車問題的同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很多政府投資的公共自行車,花了幾個億,車放在那裡,騎的人很少,但卻沒有人指責浪費。政府能不能把這幾個億的資金用於對共享單車的支持,用於解決交通問題?比如說由政府和社會出資建立自行車棚,解決單車的停放問題。

滴滴真的不安全嗎?從最高法院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網絡約車司機每萬人案發率為0.048,而傳統出租車司機每萬人案發率為0.627,網約車的案發率比傳統出租車案發率低多了,比黑車低得更多。我們難道還要再回到黑車氾濫的時代嗎?我們難道不可以有創新的共享模式嗎?如果我們能在城市交通治理方案中運用好共享模式,是不是可以綜合地解決交通擁堵呢?當然可以。

在我們看來,解決城市治理問題,或者單單解決交通治理問題,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上,不能只停留在大興土木的傳統套路上,我們要用智慧的方式來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城市管理者要有更開放性的思維,增加對新生事物的包容性。同時,要用智慧的技術和智慧的手段,把社會服務作為首要的解決內容,把政府最重要的智慧城市目標放到最前端,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這才是智慧城市的根本。

此外,要區分政府和市場推進共享經濟模式的合理分工。市場是共享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要尊重市場的主體作用,不能過度干預,但也要承擔起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既要鼓勵支持企業發展,也要在市場過度競爭、無序競爭、出現問題的時候挺身而出。

共享經濟促進了智慧城市的發展,而政府如何使共享經濟趨利避害,同樣需要智慧。

要合理區分社會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對於準公共產品,政府要堅定不移地給以支持,取消對共享經濟企業的限制,解決共享經濟企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城市政府可以購買部分服務,如通過PPP方式購買回收停放裝置的服務,解決共享單車投放後出現的亂停放的問題;政府應該積極鼓勵企業參與研究,根據共享單車的區域密度、流量等,規劃設計流動停放裝置的擺放等。

建立規則,遏制過度競爭導致的資源浪費。政府要尊重市場機制,但也要發揮政府維持正常市場秩序的作用,對於共享企業間的過度競爭,政府應該加強監督和引導,加快制定公平、公正、公開的服務評價體系,避免因過度競爭導致資源浪費。對於惡性競爭的企業,應給予相應的懲罰,制定整改措施,防止對公眾利益的侵害。

督促企業通過技術手段創新,強化安全管理。共享經濟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以解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事故、彌補安全監管漏洞;而市場化需求的不斷變化,需要更多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政府要督促企業加強研發,刺激技術創新,強化安全管理,解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按照生態文明總體戰略的要求,鼓勵城市推行共享經濟、實現低碳節能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智慧社會發展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重新認識共享經濟對綠色低碳、生態智慧、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價值,鼓勵城市在共享經濟方面努力創新,推動城市實現綠色低碳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要加強社會的正面宣傳。一是引導社會樹立對共享經濟發展的包容環境;二是提高居民文明參與治理的意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共享經濟的創新發展會推動新技術手段和新經濟模式的變革,技術變革也同時促進了傳統利益結構的變革,這一趨勢不會改變。對於任何一個新生事物,一家新生企業,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事故,有這樣或那樣的隱患,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危機,都是成長過程中要經歷的、會發生的,我們不能因為出了事就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通過技術手段和方法、完善健全的審查評估、有效的安全監督來解決問題。

(作者李鐵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徐勤賢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研究員;編輯:朱弢)

(本文首刊於2018年12月2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